首页 理论教育 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时间:2023-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国外处理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关系的经验借鉴为什么美国大片能风靡世界,韩国电视剧令千百万中国人着迷?
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_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大省建设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一)文化资源及其特点

所谓文化资源,是指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或文化活动所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文化资源可以分为文化自然资源和文化社会资源,还可以分为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并以精神形态为主要存在方式。

1.创意性

无论是过去的还是当代的,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只要是文化资源,它就包含了某种创意内容,是人类创意劳动的凝结,反映了人们的经验、认识、情感与操守。只有这个特征可以将文化资源与其他资源区分开来。文化资源是可再生的,它是一个民族、地区、国家长期积累和沉淀的成果,主要是指精神产物,所谓精神的东西,是可以进行加工和再创造的,比如《走西口》是对当年山西人背井离乡外出谋生的历史演绎,颇受好评的美国功夫片《花木兰》、《宝莲灯》、《功夫熊猫》是对中国巾帼英雄、神话故事以及中国功夫等文化资源的再创造。它不是一成不变,更不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相反,文化资源使用次数越多越有价值。

2.符号性

这里所说的符号性,指的是文化资源可以通过声、光、电、图、像等视听语言来表现,且不影响资源本身的使用性能,但一些物质资源如果改变了表现方式,则可能不再具有使用性。

3.审美性

无论何种文化资源,依据人类天然的爱美之心,人们总能够从中找到愉悦自己的某些内容和性质,但很多其他资源则不具有这种特征,或者说这方面的特征不明显。这些资源在形成过程中的初衷主要是为了满足使用要求,而非审美要求,但是文化资源在产生过程中就是要建立起某种美感,从而使人们可以欣赏它,并从中获得一种愉快感受。

4.传递性

以使用价值为主要要求的有形产品与无形服务,它们的生命都是短暂的。但文化资源则不然。由于文化资源多与历史、传统、习俗、艺术等建构在一起。这类内容包含着人类的一些共通性认识和情感,因而可以得到不断传播和流传。同时,文化资源也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身份与记忆交织在一起,独特的文化资源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与其他国家或民族相区分的标志。正是因为这重意义,在文化全球化时代来临之前,人们感受不到自身文化资源的价值,但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同质化带来了交流可能。同时也使人们对自己的身份出现了疑问,最后回归到保护本国与本民族的文化资源。唯其如此,才能建构起国家身份、民族身份与社区身份,才能使人们意识到自我存在在宏观意义上的价值。

5.易复制性

文化的易复制性使得文化可以跨越不同民族,跨越不同国界,使得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可以分享对方的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精神福利。同时,文化的易复制性使得弱势文化难以保存,在强势文化的无边界传播中遭遇“溃堤”,从而泯灭于浩如烟海的历史迷雾中。文化资源的易复制性,推动着文化资源的流动,并使一个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受到削弱,因为其他地区可以对该类文化资源进行复制和“无缝焊接”。这样,文化资源的异地重建、重构、利用与再利用便对原产地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甚至可能取代原产地的地位。

6.异地开发性

文化资源既包含物质文化资源也包含精神文化资源,并主要以精神文化资源为表现形式。对于精神文化资源来说,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异地开发性。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是有归属地的。非物质形态文化资源占有的主体越来越被淡化和模糊,谁的创新能力强,谁更积极主动,谁就能占有更多的文化资源。

(二)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或文化活动所利用或可资利用的各种资源。开发和利用这种特殊的资源可以减少对其他不可再生性、污染性资源的依赖;可以带动外部资本、激发本地资本的投入;增加就业机会,减轻地方的就业压力;能够推动财政收入以及人均收入的增长等。

(三)国外处理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关系的经验借鉴

为什么美国大片能风靡世界,韩国电视剧令千百万中国人着迷?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成功地采用工业化运作模式,更重要的在于他们深入研究受众心理,掌握国际语境,谙熟传播规律。

美国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是由7个国家的30多家公司协作完成,其中特技制作外包给了Digital Do-main公司,而这家公司又将一些业务分包给16个不同国家的中小技术公司协助完成;音乐制作包给了索尼公司。正是这种国际范围内优势资源的整合,使该片获得了极大的商业成功。这表明,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有专业化的创意团队,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强强联合的资源整合,精准高效的营销策略,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有效的表达和传播,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文化本质上是民族的,区域的。文化的特色化,是其存在的理由。然而如何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如何将特色化变成国际化?这需要有一个转化的过程、表达的过程。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赵启政的话说,就是“中国立场的中国故事要国际表达”。什么是国际表达?就是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传播媒介,用大多数人听得懂、乐于接受的叙述方式、逻辑构架,来包装、推介、宣传、营销我国的文化产品。在这方面,美国好莱坞以及韩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所谓国际化表达,不仅仅指表达的语境,也是一种运行模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要以开放的胸怀、高端的眼光、协作的精神进行文化资源的大整合。文化的民族性,是文化的核心价值,我国必须坚持民族性。同时,要掌握市场经济运作机制,完善工业化生产体系,深入研究传播规律,掌握国际语境。只有表达对路,才能有效传播。与其耿耿于美国版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等是对我国文化资源的掠夺,不如好好研究一下,我国为什么没有把这些文化资源转化成为精彩的文化产品并把它营销到国际市场。这里涉及的问题很多,有生产方式的问题,有价值创新的问题,有转化能力的问题,还有未能很好地研究受众心理,进入国际语境的问题,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