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疗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作为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而吸着于皮肤,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逐步扩大到治疗肺结核、风湿等内科疾病。
拔罐疗法是中医学遗产之一,在我国民间使用很久了。据考证,约公元前3世纪就已经出现了拔罐治疗疾病的方法,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了对于角法的记述。晋代医学家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里,也有角法的记载。所谓角法,是用挖空的兽角来吸拔脓疮的外治方法。唐代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也曾介绍使用竹筒火罐来治病:“……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从以上介绍的角法和青竹筒制火罐的情况看来,我国晋、唐时代早已流行火罐了。同时,王焘还绘制了彩色经络穴位图《明堂孔穴图》,第一次将拔罐疗法同经穴联系在一起。清代赵学敏写的《本草纲目拾遗》、吴尚先的《理瀹骄文》以及《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对于我国火罐的产地、使用方法和适应证等介绍得就更为清楚了。《本草纲目拾遗》中专列了“火气罐”一节,对火罐的形状、火罐的应用范围、火罐的出处、火罐的大小、火罐的适应证、火罐的使用方法等,都有了比较明确的记载。
拔罐疗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同疾病的斗争中,经过不断总结,逐渐积累起来的,是传统中医学中的一颗明珠。具有历史悠久、方法独特、简便安全、容易操作、适用广泛、疗效稳定、设备简单的特点,是一种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和完善出来的行之有效的物理疗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