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上,敷贴疗法是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敷贴疗法是将药物制成不同剂型,施用于体表某一部位,借药物的性能,从而使药性经皮肤或循经络传导而发挥作用,以达到养生、治疗为目的的一种传统疗法。药物涂敷于患处,依靠药物的箍集围聚和透皮吸收的作用,可收敛疮疡,防止毒邪扩散,使局部病变易消、易敛。除此之外,敷贴疗法还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之功效。
中医外治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个时候的生产力落后,病疫猖獗,毒蛇猛兽横行,先民们在与毒蛇猛兽搏斗或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时常有外伤发生,因此,用树叶、草茎、泥土等物涂搽伤口的外治方法也就应运而生。随着火的发现与应用,人们逐渐发现用兽皮、树皮等包裹热的石块或沙土,可以保持较长的取暖时间,并能减轻一些局部疼痛,这可以说是早期的热熨方法。在人类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形成了众多的外治方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医疗经验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加之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诸学说的形成和完善,逐渐确立了中医药学体系,中医外治法也随之更加多样化。
敷贴疗法是将鲜药捣烂,或将干药研成细末后以水、酒、醋、蜜、植物油、鸡蛋清、葱汁、姜汁、蒜汁、菜汁、凡士林等调匀,直接涂敷于患处或穴位。由于经络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串上下”的作用,不但可以治疗局部病变,并且也能达到治疗全身性疾病的目的。使用时可根据“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中病旁取”的原则,按照经络循行走向选择穴位,然后敷药,可以收到较好的疗效。例如,鼻衄可用吴茱萸敷足心,而发热咳喘则可用四仁散敷手足心等。敷贴疗法源远流长,远古时期的先民们就已学会了用泥土、草根、树皮等外敷伤口止血,《五十二病方》记载了许多外敷方剂,用以治疗创伤、外病等。此后的《肘后备急方》《刘涓子鬼遗方》《食疗本草》《普济方》等医药书籍中均有记载,晚清吴师机的《理瀹骈文》则集敷贴疗法之大成,标志着敷贴疗法临床应用达到了更为完善的水准。现在,敷贴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极为广泛,其优点是不经消化道吸收,不发生胃肠道反应,药物直接接触病灶,或通过经络气血的传导,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