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药浴疗法的由来

药浴疗法的由来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药浴疗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用对症中草药加工制成浴液,熏蒸洗浴人体外表,以达到养生治病的目的。明朝沈之问著有药浴专著《解围元薮》,记载用药浴疗法治疗多种疾病。由此可见,当时对药浴疗法已相当重视。历代医学家对药浴疗法上都很重视,他们用自己的临床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药浴疗法。这些药浴方的广泛使用为药浴疗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药浴疗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用对症中草药加工制成浴液,熏蒸洗浴人体外表,以达到养生治病的目的。药浴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范畴,外治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人在与毒蛇猛兽搏斗或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时常有外伤发生,因此,用树叶、草茎、泥土等物涂搽伤口的外治方法也就应运而生,人类便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一些外用药。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书中就收载有洗浴、熏浴等药浴方剂。药浴时可以进行全身浴、半身浴或局部浸浴。

我国人民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有沐浴的习俗。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发掘殷王墓时发现了全套的盥洗用具,说明人们那时已经认识到了洗浴的作用。周朝时我们祖先已经开始利用沐浴来治疗疾病。据《礼记·曲礼》中记载:“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并把浴在四肢称为“溻渍”,浴在腹背称为“淋渍”,浴在下部称为“浴渍”。《山海经》中有洗浴治病的记载。明朝沈之问著有药浴专著《解围元薮》,记载用药浴疗法治疗多种疾病。由此可见,当时对药浴疗法已相当重视。历代医学家对药浴疗法上都很重视,他们用自己的临床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药浴疗法。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书中较详细地论述了中药外治的方法和内容,对药浴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都有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这是用热汤沐浴发汗的先例。《素问·玉机真藏论》中记载:“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灵枢·百病始生篇》中记载:“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

东汉时期,有医圣之誉的张仲景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药浴经验,在其著作《金匮要略》中收载有“百合洗方”“苦参汤”治“狐惑病”,“狼牙汤”治妇人“阴中蚀疮烂者”,“矾石汤”治“脚气病”等,并对这些药浴方的用法、适应证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充分体现了他的辨证施治思想。

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对不同原因所致的创伤及脓肿分别采用醋水洗、酒洗、“煮黄柏洗之”等不同的清洗疮口的方法,体现了辨证施治的思想。书中记载:“若是热,即取黄柏、黄芩一两,切作汤洗之……若有息肉脱出,以苦酒三升,渍乌喙五枚以洗之”“洗眼汤,以当归、芍药、黄连等份,以雪水煎浓汁,乘热熏,冷即温再洗,甚益眼目,……。”书中还记载了治疗脱发的沐发方,用麻子仁、秦椒置泔汁水中浸一宿,煎水去渣而沐发,具有祛风润燥生发的功效。成书于晋末的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收方151首,其中外治方占近50%。该书中记载有,用当归、甘草、芍药、地榆煎汤洗浴患处,具有化瘀解毒、生肌敛疮的功效,可治疗阴蚀;用生甘草、干漆、黄芩、干地黄、芍药、当归、鳖甲煎汤去渣,洗患处,具有清热燥湿、补益肝肾的功效,可治疗阴中生疮。

唐代的药浴方大大增加,用药水平和应用的广泛性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些发展在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的《外台秘要》等著作中均有记载。书中收载的药浴方有雷丸汤浴方治小儿壮热;澡豆方增白悦颜;猪蹄浆却病抗衰;还有生发乌发的疗秃诸方;治手足皲裂欲脱方;治“妇人产后脏脑卒中,阴重”的当归汤;以及“浴身则香”的治体臭方;治冻伤示指欲坠方等。这些药浴方的广泛使用为药浴疗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药浴的发展较快,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宋代儿科名医钱乙用药物煎水浴儿,治疗胎热。朝廷组织编写的《太平圣惠方》中记载:“夫痈疽者,由阴阳不和,气血否涩,积蓄热毒,在于脏腑,不得宣通,攻于肌肉皮肤,而成痈肿也。或毒气初起,或已脓溃,并可用煮汤淋射,以散热毒之气,免其侵坏良肉,夫水有荡涤之功,故用汤淋洗也。”“夫发背者,由六腑不和,经络否涩,血壅不通,热毒蕴积,结成痈也。其肿起于背胛中,白如黍米,四畔相连,肿赤热而疼痛。或已溃,或未溃,毒气结聚,当用药煮汤淋拓疮上,散其热毒。夫汤水者,能荡涤壅滞,宣畅血脉,故用汤淋拓也。”唐慎微所著《证类本草》中有草绳淋法治疗中暑的记载。《圣济总录》中也有记载:“治外者,由外以通内,膏熨蒸浴粉之类,藉以气达者,是也。”从这些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药浴的作用机制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探讨。

金元时期,名医张子和将药浴疗法归于汗法类,并强调综合运用,他认为:“凡是灸、蒸、熏、渫、洗、熨、烙、针刺、砭石、导引、按摩等,凡解表法皆属汗法。”著名外科学家齐德之在其专著《外科精义》一书中记载:“疮疡初生,经一二日不退,即须用汤水淋射之。其在四肢者,溻浸之,其在腰腹脊者,淋射之。其在下部委曲者,浴渍之……且如药二两,用水二升为则,煎取一升半,以净帛或新棉蘸药水,稍热渍其患处,渐渐淋浴之,稍凉则急令再换,慎勿冷用。”

明清时期,药浴疗法更为普及,这一时期的医药学著作,如官方组织编著的《普济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陈实功的《外科正宗》、程鹏的《急救广生集》等书中均有关于药浴的记载。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名医吴尚先在精心研究前人外治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医外治法进行了系统整理,写成了《理瀹骈文》一书,他认为药浴等外治法“虽治在外,无殊治内”,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的理论,书中还记载了约80首药浴方,治疗范围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妇科等几乎所有临床分类科,使药浴疗法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药浴的研究应用也在不断加深。药浴器械、方法、剂型等方面的开发研究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一些康复医疗机构还专门成立了药浴研究治疗室,对药浴的研究应用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