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胫腓近端关节

胫腓近端关节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胫腓近端关节的功能是增加小腿旋转的幅度。若外力继续作用,腓骨头关节面则超越正常活动范围,稍微异位于胫骨、腓骨关节面的后方,造成胫腓近端关节错骨缝。所以,斜面型的胫腓近端关节是发生错骨缝的主要类型。

胫骨与腓骨的连接,上为胫腓近端关节或称胫腓关节,下为胫腓远端韧带联合,中间是小腿骨间膜。

胫腓近端关节由腓骨头关节面与胫骨的腓骨关节面构成,关节囊附着于两骨关节面的周缘,前壁较厚、后壁较薄,周围的腓骨头韧带加强,属于滑膜关节。其运动范围极微,只在足背屈、腓骨出现轻度外旋时,随之轻微移动。胫腓近端关节的功能是增加小腿旋转的幅度。

【病因病机】

当足突然强力背屈,或下肢以膝关节为中心,受到扭转暴力(如躯干向内转动,但足被固定不能协同随之旋转)时,关节囊及韧带即因过度延展而发生损伤。若外力继续作用,腓骨头关节面则超越正常活动范围,稍微异位于胫骨、腓骨关节面的后方,造成胫腓近端关节错骨缝。此外,长期进行反复扭转小腿动作的运动,可引起慢性劳损,因关节松弛而在没有外伤的情况下,也可以发生错骨缝。

【诊断与鉴别】

1.有上述外伤及劳损病史。

2.小腿转动不利、行走不便,重者略有跛行,但一般都不影响行动。

3.自觉小腿沉胀不适,甚则小腿前外、侧麻木,感觉迟钝。

4.腓骨头的前、后方压痛,仔细与健侧对比触摸,可觉腓骨头略微向外、后方旋转错移。

5.屈膝位旋动小腿时,关节内可有涩滞不吻合的研磨声或摩擦感,腓骨头处略有前后错动现象。

6.部分病例足部背屈、外翻无力,有力不从心之感。

7. X线片一般不能显示关节轻微的移位,但仔细叠比观察投照位置及条件均相同的患、健侧膝关节侧位X线片时,有时可以看出仅有几毫米的腓骨头向外后的旋转错移。

【治疗】

1.术前处理 在腓骨头周围做摩法、推法和捏拿法,重点是股二头肌、腓骨长肌和比目鱼肌。如有筋结、筋索等异常改变,常规分理解除之。

2.复位手法 患者仰卧,髋关节和膝关节均屈曲。术者立患侧前方,与患者面对,一手握成半圆状,四指末节勾住腓骨头后侧,拇指绕过胫骨结节至膝内侧。全手用力握紧,另一手抓住足踝部。先伸屈旋动膝关节数次,待患者完全放松、配合良好时,将小腿屈曲—内收—伸直,与此同时,术者四指顺势勾拉腓骨头向前,若觉手下移动,则示复位成功,见图5-8。

图5-8 胫腓近端关节错骨缝复位手法

3.术后处理 用绷带环绕胫腓近端关节5~10圈,但不能过紧影响血液循环,2周后去除。固定期间禁做小腿旋转动作及用力蹬腿等。

一般不需用药,对复位后仍觉小腿外侧麻木、感觉迟钝者,用“骨科药膏”加麻黄、全蝎、僵蚕、五加皮外敷患处,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讨论】

1.关节类型与发生错骨缝的关系 按照关节面的形状,胫腓近端关节可以分成两个基本类型。一是水平型,即关节面呈扁圆形,有轻度的凹陷,稳定性较好;另一种是斜面型,即关节面较小,形状变化较大,倾斜度为20°~70°,稳定性差。所以,斜面型的胫腓近端关节是发生错骨缝的主要类型。

2.腓骨头向后方错移的原因 腓骨头关节面的前方有胫骨外侧髁盂下缘阻挡,而后方却无骨性屏障,加上关节囊前厚后薄以及腓骨只能有外旋功能等因素,都形成了胫腓近端关节的前方坚强、后方相对薄弱的特点,所以,胫腓近端关节错骨缝,基本都是腓骨头向外后方旋转移位。

3.出现神经刺激症状的原因 腓总神经沿股二头肌腱内侧,从腓骨头下方的腓骨颈下绕至小腿前外侧,并向下分布走行的,移位的腓骨头和周围受累的软组织,常刺激腓总神经和其分支腓深、浅神经,造成小腿前、外侧麻木,感觉迟钝,进而可使该神经支配的胫前肌、腓骨长短肌肌力减弱,出现足背屈、外翻无力、力不从心等症状。

4.应与胫腓近端关节和膝关节的骨性关节炎鉴别 该症以休息后疼痛加重、适当活动后疼痛减轻为特点,而且X线片上可显示出明显的骨质增生,所以不难与错骨缝鉴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