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胸椎倾倒型

胸椎倾倒型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一般在临床上所见的是整个椎体沿矢状面略向前或后的旋转错移,称前倾和后倒;以及肋小头关节和肋横突关节关节面间位置的错移的这两种类型的错骨缝。若棘上韧带处有筋结、筋索等异常改变者,按伤筋手法继续治疗,直至痊愈。

中医古籍中将胸椎称背骨,“背者,自身后大椎骨以下腰以上之通称也。其骨一名脊骨,一名膂骨,俗称脊梁骨。其两旁诸骨附接横迭而弯合于前,则为胸胁也。”在损伤方面,除剉背骨、背骨突出是指胸椎脱位和前屈型椎体压缩性骨折外,骨缝必错之症极可能即是今称之错骨缝,“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则成伛偻之形。当先揉筋令其和软,再按其骨徐徐合缝,脊膂始直。内服正骨紫金丹,再敷定痛散,以烧红铁器烙之,觉热,去敷药,再贴混元膏。”

12节胸椎之间的结构比较复杂,它通过椎间盘以及椎间、肋小头和肋横突等80多个关节互相连接和运动,但整个胸椎的活动,除旋转外,前屈、后伸、侧屈的范围都不太大,这是由于胸椎的椎间关节接近额状位,前屈、后伸明显受限,而肋骨的阻挡又使侧屈角度不能过大之故。鉴于这些解剖特点,椎间关节嵌夹滑膜的情况不易发生,整个椎体水平面旋转错移的机会也不会太多。所以,一般在临床上所见的是整个椎体沿矢状面略向前或后的旋转错移,称前倾和后倒;以及肋小头关节和肋横突关节关节面间位置的错移的这两种类型的错骨缝。

【病因病机】

当胸椎过度前屈或前屈位遭受外力作用时,患椎上关节突关节面向前旋转错移,同时下关节突关节面向后旋转错移,如果胸椎伸直时这种错移仍未得以矫正,则使整个患椎呈向前倾倒状,称胸椎前倾型错骨缝;同理,当胸椎过度后伸或后伸位遭受外力作用时,患椎上关节突关节面向后旋转错移,同时下关节突关节面向前旋转错移,使整个椎体呈向后倾倒状,称胸椎后倒型错骨缝。这种前倾后倒的程度是极其微小的。

【诊断与鉴别】

1.有过度前屈、前屈过久或前屈被压,以及过度背伸、背伸被推等外伤史。

2.相邻数个胸椎有深在的疼痛,压痛在棘突上及棘突间处,有时可在此摸到筋结或筋索等软组织异常改变。

3.前屈或背伸疼痛以及轻度受限。

4.仔细与其他胸椎对比触摸,可觉患椎棘突略高起,与上椎棘突间距离较正常略窄,而与下椎棘突间距离略宽(前倾型),或者患椎棘突略低陷,与下椎棘突间距离较正常略窄,而与上椎棘突间距离略宽(后倒型)。

5. X线片一般不能显示胸椎轻度的倾倒改变,但侧位X线常可见正常的生理后凸曲线在患椎处失去自然流畅,甚至轻度成角或中断。这种改变虽然也出现在诸如胸椎间盘病变等的X线片上,但结合有错骨缝的其他症状和体征,仍有一定参考价值。此外,前屈侧位或后伸侧位胸椎X线片上,也有可能看出损伤椎体上、下椎间关节排列及棘突间宽度的改变,对确定类型有所帮助。

【治疗】

1.术前处理 在背部由上而下做摩法、推法,捏拿法,重点是斜方肌、背阔肌以及棘上、棘间韧带处,若有筋结、筋索等软组织异常改变,用分筋、理筋、拨络等法解除之,难以解除的可用刃针切刺松解。

2.复位手法 患者俯卧,胸部垫一个薄枕头,双手搬住床头。两助手分别握患者两侧足踝,向远端牵拉。然后,按不同类型分别施术。

(1)后倒型:术者双手掌根分置陷下胸椎相邻的上椎和下椎的棘突处,嘱患者有节律地咳嗽,先于咳嗽中上手向上,下手向下反向推动,形如分开之势。当觉患者放松、鼓咳自然有力时,待鼓气咳嗽刚刚开始的瞬间,双手迅速分别向上和向下方用力疾推,有如顿挫之势。在患者鼓咳力至极度时,可觉下陷随之提起,见图6-5。

图6-5 后倒型胸椎错骨缝复位手法

(2)前倾型:术者一手掌根按定伤椎微凸的棘突,另一手重叠其上。嘱患者有节律地鼓力咳嗽,先仅在伤处向背侧顶起时适力下压阻挡之,当觉患者放松,鼓咳自然有力时,待伤处向背侧快顶至最高点而未达到的瞬间,用力迎而压向前下方,多可觉手下移动,则示其位已复,见图6-6。

图6-6 前倾型胸椎错骨缝复位手法

(3)当前倾或后倒型分辨不清时,可用坐位提拉法,术者两臂从患腋下穿过分握患腕,将患者提起、臀部离凳,先提顿数下,最后确实上拉至最大限度,随即顺势放下。

3.术后处理 术后若活动已正常,仍遗有局部微痛、俯仰不利者,用“骨科药膏”加羌活、乌药、威灵仙,外敷1~2周。若棘上韧带处有筋结、筋索等异常改变者,按伤筋手法继续治疗,直至痊愈。

【讨论】

1.鼓咳法的机制 嘱患者有节律地鼓力咳嗽,适时、适力地在局部施术的手法称鼓咳法,是错骨缝复位手法中常用的。其作用有:一是分散患者注意力,以减缓复位时机体的抗阻和疼痛;二是利用咳嗽时肌肉猛烈地收缩,协助复位作用力复骨归原;三是借咳嗽时胸腔压力的增加,拮抗复位时压向前方之力,使此力不致过大,而是力量适中、回位即止;四是借由内向外鼓动之力,在手法分开椎间隙的协同下,将后倒的胸椎提起复平。

2.棘突略高出或陷下的机制 传统中医正骨科,有所谓背骨错骨缝后棘突略微高出或陷下之说,临床检查中,有时也确实能感到患椎棘突比邻椎棘突略高出或陷下的改变。究其原因,认为是,胸椎棘突的形态是斜向后下方的,当整个椎体前倾时,棘突向上方旋转移动,就相当是减少了斜向后下方的角度,结果出现比邻椎棘突略突向背侧,亦即略高出的现象。同理,当整个椎体后倒时,棘突向下方旋转移动,就相当是增加了斜向后下方的角度,结果出现比邻椎棘突略离开背侧、靠向胸侧,亦即略陷下的现象。为此,所谓高出或陷下只是棘突向上旋或向下旋移位的外在表现,并非整个椎体向后高出或向前陷下。

3.复位手法中的机制 患者胸部垫一小枕头,是使胸椎前屈,加大椎间关节间隙,以利复位之意;对前倾型胸椎错骨缝,在压向胸侧时,必须加一向下方推动之力,原因是:只有椎体前倾旋转矫正后,所谓的高出才能复平,如果单向胸侧下压,是不能达到复位目的的,掌握局部施力的时机,是整复成功与否的关键,前倾型之所以要在患椎向背侧顶起,即将达到最高点时向胸侧和下方推压,是因为此推压之力随着患椎顶起到最高点,顺势将前倾矫正,两个力合二为一是最理想的时机;反之,后倒型要在鼓咳刚开始,各胸椎准备向背侧顶起时才上下推动分开椎间隙,待各胸椎向背侧顶起时,患椎后倒旋转即随之矫正了。

4.适用于前倾型错骨缝的一种复位手法 “坐位后伸推顶法(适于胸椎后倒型错骨缝),病人体位同上,医生正坐病人之后,摸清后凸棘突后,以右(左)手掌心沟顶住后凸棘突,嘱病人尽量后伸,使上身重量尽量落在医生手掌上。左(右)手从病人胸前伸过,握拿腋前壁,借病人后伸之力,向后上方提拔,待病人后伸到最大限度,右(左)手掌按关节突关节面方向推顶棘突,可有如一法同样感觉而复位。”(《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其中,病人与助手的体位是:病人端坐无靠背方凳上,两腿分开与肩同宽。助手面对病人站立,两腿夹住病人左大腿,双手压住大腿根部,维持病人正坐姿势。所谓“如一法同样感觉”,是指“立即可感到指下椎体轻微错动,且常伴声响,示复位。”另外,推顶棘突时,应略带向上方的力,亦即向前上方推顶。

5.尽管大多认为,胸椎段微小移位主要是沿矢状面略向前或后的旋转错移,但矫正水平面或冠状面的手法术式仍普遍应用并有显效,是否这些手法术式中带有矫正矢状面微小移位因素,还是另有原因,尚待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