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一些感染严重或免疫反应过重的患儿会发展为感染性休克。临床治疗困难,病死率高。及早、正确的诊疗对提高生存率和生存治疗至关重要。
一、诊 断
2001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和危重医学协会定义感染性休克为:由脓毒症引起并经充分液体复苏后,仍出现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低血压、组织灌注异常或器官功能障碍。
阜外心血管医院小儿心脏外科中心结合小儿心脏手术后的特点,制订诊断标准如下:①手术72h后,体温仍高热(>38.5℃)或已经降至正常又再次升高。②难以用心脏手术相关的低心排血量解释的低血压(收缩压<正常同龄儿2SD)或血压已经恢复正常又再次降低;和(或)难以用心脏手术相关的低心排血量解释的明显组织灌注不足[末梢皮肤改变,少尿<1ml/(kg·h),胃肠胀气、消化差等]。③有感染原发灶。④白细胞计数>2×104或4×103。⑤中性粒细胞>85%合并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进行性降低。⑥CRP明显升高。⑦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明显升高。⑧细菌培养阳性。当符合前两项与后面③~⑧之一者,即可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感染性休克。
二、病 因
概括而言,感染性休克是机体对病原体的炎症免疫反应失控,引起循环和微循环功能紊乱,最终导致细胞代谢和器官功能障碍的循环衰竭综合征。
最常见的是胃肠道细菌移位导致肺炎,多数是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其他常见感染部位包括中心静脉导管管端感染(表皮葡萄球菌引起者最多)、败血症、长期留置尿管泌尿系感染、手术切口感染等。
三、治 疗
所有的患儿都在手术中常规建立有创动脉监测(桡动脉或股动脉)及中心静脉通路,按心脏术后常规处理。一旦符合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标准,立即进入休克治疗程序。
1.抢救低血压
(1)快速扩容:心脏病患儿由于要控制心脏前负荷,要控制液体输入量。一般给予5~10ml/kg,最多不超过20ml/kg,缓慢静脉注射。心脏病患儿要限制钠的入量,故可采用人血白蛋白或静脉维持液。
(2)常规应用强心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应用小剂量的米力农或硝酸甘油改善脏器灌注。
(3)当肾上腺素加至0.3~0.5μg/(kg·min)仍不能维持满意的血压时可加用去甲肾上腺素0.2~0.5μg/(kg·min)。同时继续扩容,5~10ml/kg,1h内泵入。
(4)上述治疗1~2h仍不能纠正低血压或组织灌注不足时,加用垂体后叶素0.1~0.8U/h静脉泵入。
(5)经过上述处理,血压基本稳定,尿量≥2ml/(kg·h),进入继续输液阶段:5~10ml/(kg·h),继续维持4~8h。根据心脏病变不同,保持CVP在8~12mmHg。可根据HCT、胶体渗透压(colloidal osmotic pressure,COP)、电解质、血糖等选择液体种类,维持稳定内环境。
(6)加强监测:给心脏病患儿治疗休克一定要在心功能、容量和血管张力之间寻找平衡。严密监测和随时调整,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十分重要。除心电监护和血气、电解质检查外,神志、皮肤、尿量、肝的大小、肺水肿出现与否都应随时评估。
2.控制感染
(1)完善检查,寻找感染灶和病原菌,选择正确的抗生素。
(2)肾上腺皮质激素:难治性低血压在有效的抗生素应用的前提下,可小剂量长疗程的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3~5mg/(kg·d),静脉注射,每6~8小时1次,连续应用5~7d;甲泼尼龙1~2mg/(kg·d),静脉注射,每天1~2次,连续应用5~7d。
(3)丙种球蛋白:400mg/(kg·d),静脉注射,5d;或1g/(kg·d),2d。
3.多脏器支持 包括心肌营养、保护肝功能、腹膜透析、改善胃肠动力、防止血液系统免疫性破坏等。尽量避免进入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阶段。
(贺 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