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房水平左右分流考虑房间隔缺损

心房水平左右分流考虑房间隔缺损

时间:2023-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生儿出生后,肺血管阻力逐渐下降,房间隔缺损的心房水平左向右分流增加,但此时的肺动脉压可能正常。房间隔缺损引起的右心负荷增加及肺血管床的病理改变进程缓慢,患儿除易患感冒外无其他症状,通常不产生细菌性心内膜炎。较小的中央型房间隔缺损,可以直接缝合。较大房间隔缺损或合并其他畸形用补片修补。3.少数复杂畸形合并房间隔缺损,术后可能保留部分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以平衡两心室的压力和血流。

【解剖特点】 在胚胎期由于房间隔的发育异常,左、右心房间残留未闭的房间孔,造成心房之间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称为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

正常的房间隔由继发隔和原发隔组成。在胚胎期,原发隔下缘与心内膜垫融合形成房间隔,原发隔向上延伸至继发隔下缘左侧,犹如活瓣,关闭卵圆孔。生理情况下,由于左心房压大于右心房压,使卵圆孔生理性闭合。

根据发生机制的不同,房间隔缺损可分为继发孔型和原发孔型。

1.继发孔型 根据缺损部位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1)中央型:也称卵圆孔型,最为常见。位于房间隔中央,相当于卵圆孔处,缺损四周房间隔结构完整。

(2)上腔型:又称静脉窦型,位于房间隔的头侧,相当于上腔静脉入口处,因此这种缺损没有上缘。此型常合并右上肺静脉畸形引流。

(3)下腔型:缺损位于房间隔足侧,与下腔静脉开口相延续,后缘为左心房后壁。

(4)混合型:缺损巨大,兼有上述两种以上形态特点。

2.原发孔型 位于房间隔的下部,紧邻房室瓣,缺损呈新月形。多合并有二尖瓣前叶裂,称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

【围术期病理生理变化过程】 左心房压高于右心房压,因此心房水平由左向右分流,这是房间隔缺损的基本病理生理改变。分流量的大小取决于缺损的大小、肺血管阻力及两心房间的压差。新生儿出生后,肺血管阻力逐渐下降,房间隔缺损的心房水平左向右分流增加,但此时的肺动脉压可能正常。房间隔缺损引起的右心负荷增加及肺血管床的病理改变进程缓慢,患儿除易患感冒外无其他症状,通常不产生细菌性心内膜炎。有的病例经长时间大量左向右分流,肺小血管发生器质性改变,肺动脉压力愈来愈高,形成肺动脉高压,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广泛肺小动脉中层肥厚及内膜增生,右心负荷加重,临床症状逐渐明显。未获手术矫治的病例,如发展成肺血管器质性阻塞性病变,肺动脉压力将持续增高,极度增加右心负荷,此时心房水平的左向右分流递减而右向左分流递增,并出现发绀、低氧血症、右心衰竭等表现。

【术前准备及危重症处理】

1.术前进行常规检查,明确房间隔缺损的类型。

2.单纯房间隔缺损在婴儿期多没有明显症状。

3.如果临床症状用房间隔缺损不能解释,要积极完善检查,注意部分肺静脉异位流、部分心内膜垫、无顶冠状静脉窦等合并存在。

【手术方法】

1.直视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多在正中切口下完成,为了美容效果,可以选择右侧胸部切口。心外探查,应注意观察房间隔缺损的边缘,是否合并左上腔静脉和部分型肺静脉畸形引流等畸形。较小的中央型房间隔缺损,可以直接缝合。较大房间隔缺损或合并其他畸形用补片修补。修补上腔型房间隔缺损时应注意是否有上肺静脉引流入右房。修补下腔静脉型房间隔缺损时应避免造成下腔静脉入口狭窄。

2.经皮介入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中央型房间隔缺损、缺损边缘明确者效果较好。

3.杂交技术 适用于婴幼儿。经胸部切口显露右心房,在食管超声心动图的引导下,直接将封堵器置于缺损处。

【术后处理】

1.单纯房间隔缺损如畸形纠正满意、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4~6h可拔出气管插管。

2.心律失常的处理:术后常见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期前收缩或室性期前收缩等。处理时要分析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原因,如血容量不足、电解质及酸碱紊乱等,对症处理。对影响循环稳定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应积极处理,必要时应用胺碘酮、β受体阻滞药等药物治疗。对窦性心动过缓,严重者可应用山莨菪碱、异丙肾上腺素治疗。

3.少数复杂畸形合并房间隔缺损,术后可能保留部分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以平衡两心室的压力和血流。这时往往有右向左分流,SaO2往往不能达到100%,这时不必过度提高吸入氧浓度。

(段雷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