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特点】 永存动脉干(persistent truncus arteriosus, PTA)是一种单一动脉干起源于心脏,骑跨在室间隔上供应体循环、肺循环、冠状动脉循环的先天畸形。根据Van Praagh分类法分为以下几型。
Ⅰ型:有一短的肺动脉干起源于动脉干左侧。
Ⅱ型:左右肺动脉分别起源于动脉干的两侧或后方。
Ⅲ型:单一起源的肺动脉(通常是右肺动脉),有动脉导管或侧枝血管供应对侧肺。
Ⅳ型:动脉干合并主动脉弓中断。
【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 PTA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征是新生儿期后随着肺血管阻力下降,大量左向右分流增加,大约50%的患者有共干瓣的反流,在已有容量负荷基础上承受压力负荷。肺血管阻塞性病变可在生后6个月发生,如果手术治疗较晚,预后不佳。
PTA的临床表现在生后最初的几周内已明显表现为心脏杂音、呼吸急促和三凹症。一些患者可发绀,但主要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表现,包括呼吸急促、肝大、喂养时出汗、生长迟缓、水冲脉、左胸骨旁全收缩期杂音,若有共干瓣反流,可以听到舒张期杂音。患儿心音单一。
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律和双心室肥厚。X线胸片示心脏增大,肺血流量增多,肺动脉段缺如。大约1/3的患者右位主动脉弓。两肺血流量不对称预示一侧肺动脉闭锁。双侧肺血流量减少说明已存在长期肺血管阻塞性病变。
【术前准备及危重症处理】 大部分婴幼儿患者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应给予强心,利尿治疗。若患儿进行性发绀,肺血管阻塞性病变在加重,应尽早手术。早期行肺动脉环缩效果不佳,死亡率高。
【手术方法】 手术方法有主动脉重建、带瓣管道连接右心室和肺动脉、共干瓣成形或置换。
【术后处理】 术后早期生存率取决于肺血管阻力,共干瓣有无反流及并发畸形。术后中远期生存率取决于共干瓣有无反流和肺动脉管道的置换率。
术后给予患儿镇静、过度通气、吸入NO等以降低肺动脉压力,应用血管扩张药控制血压以减少共干瓣的反流。
(黄飞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