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9例应用皮质类固醇患者,检出骨坏死患者176例(32.7%),而12例未用皮质类固醇的患者未检出骨坏死,坏死部位分布见表2-1-1和图2-1-1。
表2-1-1 176例SARS患者骨坏死部位分布
按ARCO分期,股骨头坏死Ⅰ期119例195髋(ⅠA45,ⅠB77,ⅠC73);Ⅱ期11例15髋(ⅡA 1,ⅡB6,ⅡC8);膝、肩、腕、踝骨坏死均为Ⅰ期(图2-1-1)。
1.骨坏死发生时间 本组骨坏死的检查结果显示,所有骨坏死病例检出的时间,均在应用皮质类固醇开始算起的9月内。在9月内未检出骨坏死的SARS患者,以后经1~4次(每年一次)MRI复查及多次X线片、CT检查,均未发现骨坏死病灶,最长者为随访7年半。此结果与日本学者Oinuma及Sakamoto报道结果相同。
2.骨坏死发病率与皮质类固醇剂量的关系 本组病例皮质类固醇相关的骨坏死发病率为32.7%,低于Oinuma对SLE患者应用皮质类固醇的骨坏死发生率(44%),但高于香港SARS患者骨坏死的发病率(5%)。
结果显示:骨坏死的发病率与使用皮质类固醇剂量成正比,即应用剂量越大,发病率越高。但存在明显个体差异,有的患者仅应用了<1000mg甲泼尼龙而发生骨坏死,而有的患者应用总量>30000mg却未发生骨坏死。
皮质类固醇剂量与骨坏死发生率的关系见表2-1-2。
表2-1-2 激素总剂量与骨坏死的关系
图2-1-1 多灶性骨坏死
女,28岁,SARS感染时应用大剂量激素(甲泼尼龙4200mg)引起多灶性骨坏死(髋、膝、肩、踝、腕),MRI的T1WI显示各部位坏死灶的共同特点为带状低信号带包绕脂肪高信号
若以2000mg为界限,176例用药在2000mg以下者仅16例患者发生骨坏死(9.09%),而超过2000mg的323例,发生骨坏死142例(45.6%),两组差别非常显著(P<0.0001)。
3.骨坏死发生率与每日皮质类固醇用量的关系 见表2-1-3。
表2-1-3 骨坏死与每日皮质激素用量的关系
表2-1-3所示,每日皮质类固醇(甲泼尼龙)160mg以下,骨坏死发生率仅7.1%,而超过320mg,则明显升高,达40.4%(P<0.01)。
皮质类固醇使用的时间长短与骨坏死发生率也密切相关,以应用21d为界限,短于21d者,骨坏死发生率仅为22.2%,而长于21d者,可升高至78.5%(P<0.01)。采用大剂量皮质类固醇静脉冲击治疗者骨坏死发生率升高,特别是多灶性骨坏死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4.骨坏死发生部位 本组病例显示,凡是发生肩、肘、腕、踝等周边关节骨坏死者,都伴有髋或膝关节坏死,而髋、膝关节坏死可单独存在,骨干及干骺端骨梗死(bone infarction)也可单独存在。
股骨头坏死最常见,膝关节坏死也很多见,因此对诊断为皮质类固醇及酒精相关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应常规行膝关节MRI检查,可检出较多的膝关节坏死病例,特别是大剂量应用皮质类固醇者。膝关节坏死以股骨髁常见,包括股骨干及干骺端骨梗死。
除髋、膝关节骨坏死外,大剂量皮质类固醇也会引起周边关节坏死,发生的频率依次为肱骨头、月骨、距骨、手舟骨、足舟骨和肘关节的肱骨髁。
5.多灶性骨坏死(multiple foci osteonecrosis,MFON) 本组应用皮质类固醇的SARS患者的MFON为37例,占176例骨坏死的21%,所有MFON患者激素用量均超过5000mg,且均有大剂量静脉冲击治疗的病史,MFON临床容易漏诊,因为这些患者早期通常无临床症状和体征。详细叙述见本章第五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