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历摘要】 患者,男,75岁。
1.主诉 颈肩部疼痛伴左上肢疼痛麻木无力2个月余。
2.病史 患者于2个月余前劳累后颈肩部疼痛伴左上臂、左前臂、左手疼痛、麻木、无力,在某县医院就诊,查颈椎MRI诊为颈椎病,经针刺、口服尼美舒利片(普威)、颈复康治疗,病情无明显改善,遂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入院时患者症见:颈肩部疼痛伴左上臂、左前臂、左手疼痛、麻木、无力,无头晕、恶心不适,行走无踩棉絮样感,食欲缺乏,夜寐欠安,大便干燥,小便调。既往肺源性心脏病史5年,曾在外院住院治疗,现病情平稳;否认其他内科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及接触史,否认手术史、外伤史、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详,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3.入院查体 体温:36.2℃,脉搏:72/min,呼吸:18/min,血压:120/80mmHg。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部肌肉板滞,C3-4至C6-7棘间处有压痛,C5-6棘间处、C6-7棘间处左侧旁开1.5cm处压痛,并有放射痛至左手桡侧,左上臂、左前臂桡侧、左手桡侧皮肤感觉减退,左手握力肌力Ⅲ级,击顶试验(-),双侧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右(-),左(+),双侧颈前屈旋转试验(-);颈部活动度:前屈20°,后伸20°,左屈10°,右屈10°,左旋40°,右旋40°;左手握力0kg,右手20kg(CAMRY电子握力器);VAS疼痛分级:7分;双肱二头肌腱反射、双肱三头肌腱反射减弱,双桡骨膜反射对称引出,双巴宾斯基征(-),双霍夫曼征(-),双踝阵挛(-),双髌阵挛(-)。
4.辅助检查 颈椎MRI(外院)示:C2-3至C6-7椎间盘变性伴突出,双侧椎间孔狭窄,C2-3水平脊髓受压、椎管狭窄。
5.诊断 颈椎病(神经根型)。
6.治疗方案
(1)微波(射频)治疗+电脑中频药透:20min,2/d。
(2)湿敷治疗+直流电药物透入治疗:20min,2/d。
(3)针刺:1/d;治则:活血止痛、舒筋通络;治法:平补平泄,留针20~30min;取穴:风池(双)、玉枕(双)、完骨(双)、天柱(双)、曲池(左)、合谷(左)、手三里(左)、手五里(左)、肩髃(左)、臂臑(左)、肩贞(左)、内关(左)、外关(左)、颈部夹脊穴位、阿是穴,留针30min;快针:极泉(左)。
(4)颈托外固定。
(5)骨伤推拿治疗+关节松动治疗:1/d。
(6)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袋)×1袋(250ml),静脉滴注,1/d,立即。
注射用氯诺昔康粉针剂(国产)(8mg)×2支(8mg),静脉滴注,1/d,立即。
(7)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袋)×1袋(100ml),静脉滴注,1/d,立即。
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注射液(3ml∶3.6U)×2支(3ml),静脉注射,1/d,立即。
(8)嘱:避风寒,慎起居,完善检查,对症治疗。
7.复诊及随访 患者出院后复诊,诉左上肢偶有疼痛及麻木感,可以正常生活,效果满意。
【病例分析】
1.诊断思路 患者以“颈肩部疼痛伴左上肢疼痛麻木无力”为主诉,并且经查体可知: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部肌肉板滞,C3-4至C6-7棘间处有压痛,C5-6棘间处、C6-7棘间处左侧旁开1.5cm处压痛,并有放射痛至左手桡侧,左上臂、左前臂桡侧、左手桡侧皮肤感觉减退,左手握力肌力Ⅲ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左侧(+),右侧(-),颈部活动度:前屈20°,后伸20°,左屈10°,右屈10°,左旋40°,右旋40°;左手握力0kg,右手20kg(CAMRY电子握力器);VAS疼痛分级:7分。颈椎MRI示:C2-3至C6-7椎间盘变性伴突出,双侧椎间孔狭窄。可以明确诊断。
2.治疗要点 本案患者诊断明确,就诊时以疼痛为第一主诉,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应该首先以缓解患者的疼痛为治疗重点,再针对疾病的本质加以治疗。
3.预后转归 患者出院后,嘱其避风寒,注意休息,避免长期低头伏案的动作。半年后随访,左上肢偶有疼痛及麻木感,可以正常生活,效果满意。
【专家点评】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CSR)为长期劳损及随年龄增长而发生椎间盘退行性变,椎间隙变窄,韧带及关节囊松弛,椎间失稳,继而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或钙化,椎间孔和椎管狭窄,致神经根受累而产生临床症状。
本案病例患者就诊时重度疼痛,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第一时间内给予患者颈托外固定。颈托外固定可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使神经根所受的挤压得以缓解,神经根与关节囊之粘连得以松解,促进神经根周围充血、水肿的消散和吸收,消除痉挛对神经根起到减压作用,是缓解神经根刺激症状的重要手段,同时给予患者西药治疗,以镇痛和缓解麻木为主。经3天输液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并考虑到患者的年龄因素及西药对肝、肾功能的损害,停止输液治疗。随即针对疾病的本质采用中医治疗手段,中药湿敷及熏蒸等物理治疗,能够有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痉挛,消除神经根水肿,达到消炎、镇痛的目的,并且具有极高的安全性。
中医学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属“痹证”范畴,系风、寒、湿之气杂至,留滞经络,气滞血瘀所致。上肢臂丛神经受C5-T2神经支配,所以,针刺颈夹脊穴C5-T2,通过脊神经和交感神经的体液调节作用,促进机体功能的改善,使交感神经释放激肽与羟色胺、乙酰胆碱等化学递质,从而疏导经气。长时间留针治疗是“急则治标”、缓解疼痛的重要手段。
手法治疗在颈椎病的非手术疗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分类根据形态与力度大致可分为正骨手法和理筋手法两大类。临床上一般多以正骨手法作为颈椎病手法治疗的核心步骤。手法可以通过直接调整、理顺颈椎椎间关节结构,以消除神经根的炎性水肿,从而解除因此引起的疼痛。另外,生物化学研究证实手法能减少局部PCE、PGE2生成,降低对缓激肽的敏感性,刺激脑干或垂体释放内啡肽而缓解疼痛。本案患者虽然已经渡过急性期,但在手法操作的过程中也要严格掌握手法的力度,要根据患者的情况施术,达到“法之所施,使患者不识其苦”。
颈椎病是一种慢性病理过程,且涉及骨结构的平衡改变等,中医治疗颈椎病有五大优势:①有效性。近30年来,中医药治疗颈椎病疗效明显,文献统计有效率约在95%。②多样性。中药、推拿、针灸、牵引、药熏等,各具疗效和特点。③可补性。在手术治疗失败或疗效不佳时,中医药往往可补救,中医药疗法之间也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互相协助,效果显著。④安全性。除推拿矫正手法、正骨手法需要严格掌握外,其他疗法无损伤性。⑤持续性。根据本病具有进行性、反复性退变的特点,运用中医长期治疗,可寓防于治,集预防、治疗和康复于一体。
参考文献
[1] 孙宇,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6):472-476.
[2] 李义凯.脊柱推拿的基础与临床[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1:156-157.
[3]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55.
[4] 陆小英,赵存风,张婷婷,等.“长海痛尺”在疼痛评估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4):6-7.
[5] 王刚,王军,翁长水.神经根型颈椎病病程与愈后的关系[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21(9):6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