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历摘要】 患者,男,60岁。
1.主诉 头晕伴恶心2d,间断呕吐。
2.病史 患者2d前因突发头晕、恶心、呕吐于外院急诊部就诊,给予天麻素、信他司汀、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胃复安)等输液治疗,症状未见好转。就诊时患者头晕,闭目难睁,恶心偶有呕吐,颈部旋转及乘车时头晕、恶心加重。既往高血压病史,否认外伤史,否认糖尿病、冠心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3.门诊查体 患者神志清,语言可,颈软,无面瘫,无眼震,四肢肌力Ⅴ级,感觉对称,双瞳孔等圆,双霍夫曼征(-),双肱二头肌腱反射、肱三头肌腱反射、桡骨膜反射均正常引出,双屈颈旋转试验(+),双臂丛牵拉试验(-),双胸锁乳突肌(C4-5至C5-6水平)压痛,双斜方肌中部压痛,双冈上肌、菱形肌无压痛,双巴宾斯基征(-),髌、踝阵挛未引出,血压:130/85mmHg,心率:77/min。
4.辅助检查
(1)颅脑MRI(外院)示:双侧基底节区、双侧脑室旁腔隙灶;脑白质脱髓鞘改变;脑萎缩;左侧乳突炎症。
(2)经颅彩色多普勒(本院)示:左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加快;双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加快。
(3)颈椎MRI(本院)示:颈椎关节病;生理曲度变浅,C3-4至C6-7椎间盘退变,突出,继发椎管狭窄(图17-1)。
图17-1 颈椎MRI片
5.诊断
中医:眩晕。
西医:椎动脉型颈椎病。
6.治疗方案
(1)针刺,治则:醒脑开窍,清利头目;穴位:百会、四神聪、头维、上星、双风池、双内关、水沟(水沟穴用雀啄法,以患者眼睛湿润为佳),内关、风池用泻法,余穴平补平泻,1/d,留针15min。
(2)颈托外固定制动。
(3)建议继续脑血管病的诊治。
7.复诊及随访
(续 表)
半年后随访,患者未出现头晕、恶心复发,已正常工作生活。
【病例分析】
1.诊断思路
(1)本案患者以突发头晕、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查体屈颈旋转试验(+),且颈椎影像学检查符合颈椎病表现,可诊断为颈性眩晕。
(2)本案还应除外脑血管病、梅尼埃病等临床表现相交叉的疾病。患者未见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头颅MRI未见明显出血征象,可暂除外脑血管病变,患者无耳鸣、眼颤等症状,可与梅尼埃病相鉴别。
2.治疗要点
(1)颈性眩晕与颈部活动,特别是旋转活动关系密切,因此首先应让患者佩带颈托限制颈部活动,减少刺激因素。
(2)患者发病时间短,虽然头颅MRI无明显出血征象,但亦应密切关注症状、体征的变化,注意有无轻微的(+)体征,以免漏诊。
3.预后转归 半年后随访,临床痊愈。一年后远期随访,患者劳累后颈部偶有不适感,经休息后自行缓解,现仍保持预后水平。
【专家点评】 颈性眩晕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是指椎动脉颅外段受到颈部病变导致椎动脉供血障碍而引起的眩晕综合征。本病多由下颈椎失稳、寰枢关节失稳、颈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有研究发现交感神经是伴随椎动脉的神经组成中的主要成分,交感神经兴奋时,对椎动脉总的影响趋势是使其血流量下降,交感神经受到颈椎赘生物等的激惹后,使椎动脉产生反射性痉挛,产生持续的缩血管效应而使血流量下降导致颈性眩晕。但其导致眩晕的具体机制目前尚无定论:有学者认为椎动脉血流减少导致脑供血不足,从而产生眩晕;亦有学者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使基底动脉的分支——内听动脉的血供减少,导致前庭迷路、前庭神经核缺血,是引起颈性眩晕的可能原因。
本病以头晕、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与内科、耳鼻喉科等疾病临床表现相交叉,应注意做出鉴别诊断:①梅尼埃病。该病为内耳病变引起的眩晕,常突然发作,发作时患者常闭眼不敢转头,易与颈性眩晕混淆。但该病多见于年轻人,发病有一定规律,症状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多伴恶心、呕吐、耳鸣和眼震,反复发作后听力逐渐减退,前庭功能检查异常。②小脑梗死。眩晕是小脑梗死常见的症状之一,临床上对于以眩晕、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如体检未见到共济失调等定位体征,头颅CT未见责任病灶,极易将其诊断为颈性眩晕。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动态观察症状及体征的变化,避免遗漏轻微的(+)体征,以免误诊或漏诊。另外,本病还应与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神经官能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元炎等做出鉴别。
“醒脑开窍法”治疗颈性眩晕具有确凿疗效,但对如此急性的患者临床报道较少,本案医者试探性运用“醒脑开窍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
颈性眩晕治疗过程中,颈部相对制动具有重要意义。佩带颈托相对固定了颈椎活动,纠正了颈部的不良体位,使发生慢性炎症的组织得以恢复,从而减轻患者的眩晕症状。研究显示:颈托治疗疗效明显优于不佩带者,同时,佩带颈托能预防颈性眩晕的再发。
参考文献
[1] 张军,齐越峰,孙树椿.椎动脉与颈交感神经的解剖关系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学中意义[J].中国骨伤,2001,14(12):737-738.
[2] 高景华,朱立国,张清.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20例疗效总结[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3(10):12-14.
[3] 曹闳喻,王平.醒脑开窍针法加仰卧三牵手法治疗颈性眩晕56例[J].吉林中医药,2009,11,29(11):973-974.
[4] 韩震,周岱.神经电刺激对大鼠中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1,23(11):11.
[5] 樊小农,王舒.“水沟”穴最佳刺激参数的筛选研究[J].中国针灸,2008,12(28):913-917.
[6] 石学敏,傅立新.醒脑开窍针法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心肌超微结构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针灸,1998,2(7):405.
[7] 谢志强,马诚,柳江秦.佩带颈托对颈性眩晕的疗效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27(5):293.
[8] 李士星,李雷.彩色多普勒对动物模型颈椎病的分析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8,14(11):795-797.
[9] 张源祥,邓开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超声对比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6,12(3):50-5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