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历摘要】 患者,女,53岁。
1.主诉 右膝关节疼痛,行走活动不利半年余。
2.病史 患者无明显诱因地出现右膝关节疼痛,活动不利,多次在当地医院行中医非手术治疗,症状略有缓解。患者复因劳累后而致症状加重,伴上下楼梯不利,下蹲受限,偶有绞锁感,遂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就诊时症见:右膝关节疼痛,活动不利,走路时有绞索感,纳可,寐差,大小便调。否认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病史。
3.入院查体 体温:36.5℃,脉搏:75/min,呼吸:17/min,血压:120/70mmHg。右膝关节皮色正常,皮肤温度略高,右膝髌韧带两侧、鹅足囊压痛,右外侧半月板后角压痛,右膝浮髌试验(-),抽屉试验(-),麦氏征(+),侧方挤压试验(-),下蹲试验(+),髌骨研磨试验(+),右膝活动度:10°~110°(伸直位为0°)。
4.辅助检查 右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本院)示:右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右膝关节软组织内钙化。
5.诊断 右膝骨性关节炎。
6.治疗方案 右膝关节镜检及清理术。
7.术式及术中操作
术式:右膝关节镜检及有限清理术。
操作:患者因右膝运动痛及屈伸不利入院,术前诊断右膝骨性关节病,拟行右膝关节镜检及有限清理术。于腰麻下行右膝髌前常规入路切口,左右各1cm。置入30°关节镜行镜检。镜下可见内外侧股骨髁负重区软骨损害,可达Ⅱ—Ⅲ级,未见骨板裸露,胫骨平台严重退变,内外侧半月板游离缘近平台处软骨退变,平台中央区散见点状残留软骨,退变程度达Ⅲ级,几乎骨板裸露,探针测量约1.5cm×1.5cm。股骨髁可见软骨蟹肉样改变,髌上滑膜充血增厚,髌前脂肪垫呈增厚肥大,呈深黄色,内侧半月板游离缘退变,前后角完整,前后交叉韧带完整,镜下抽屉试验(-),外侧半月板完整。股骨外髁内侧壁骨赘增生,摩擦前交叉韧带,形成髁间窝狭窄,镜下诊断为髁间窝撞击综合征。镜下诊断符合内侧间隙偏窄的中度骨性关节病之术前诊断。
镜下处理:以探针触之测量髌面、股骨髁及滑车间沟软骨退变区域,以射频汽化消融刀头分层“涂抹式”消融,保留软骨基质。以半月板蓝钳修整半月板游离缘,并以射频汽化仪固缩成坡状。同时以射频汽化仪(2—3级档)成形治疗髌下及股骨髁退变软骨,修整蟹肉状,使平坦,汽化其增厚炎性滑膜,及时固缩滑膜出血点,保持镜下清晰,无活动出血。
意外处理:在应用蛇板髓核钳咬除股骨髁内侧壁,扩大其髁间窝狭窄,解除其与前交叉韧带撞击时,术者突感手术髓核钳握力突然消失,拔出镜下直视判断其钳夹部横梁缺失,令助手及洗手护士台上寻找,未见结果,急调C形臂电视X线机,发现其金属断梁位于内侧半月板近后角,另取髓核钳,在C形臂及关节镜共同引导下,连同其嵌入部分软骨共同取出。直视及C形臂共同证实,异物取出,因金属断梁嵌入,其损伤软骨处,以射频气化仪修整平坦,冲洗,关闭切口。
【病例分析】
1.诊断思路 患者症状、体征及膝关节影像学检查均符合退行性关节炎的诊断,且均具有关节镜检及有限清理术的指征。本案要点在于术中意外的处理。
2.治疗要点 本案患者符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断,并符合膝关节镜检查及清理术的适应证,所以针对本案患者的病情,进行了关节镜的检查及有限的清理术,在术中发生蛇板髓核钳钳夹部横梁缺失,掉失在内侧半月板近后角处,针对发生的意外进行了很好的处理。
3.预后转归 半年后随访,临床痊愈,患者久行后,右膝偶有酸胀不适感,休息后缓解,已恢复正常工作、生活。
【专家点评】
1.关节镜下异物取出术,为关节镜基本技术之一,临床中曾有过金属断头、玻璃片等异物取出经验,但更有很多临床报道属于术中器械意外损坏脱落所造成。
2.异物必须取出,但以关节损坏最小为原则,因异物其质地比重不等同于游离体,所以要求小心处理患者体位,防止其向膝后方向移动。
3.由于病变肥厚滑膜阻挡及细小金属异物嵌入关节软骨,镜下寻找往往困难,药要求术者有耐心、细心,可结合C形臂等影像设备完成定位。
4.术前认真查对器械完好性,术中一旦发现器械使用异常,及时查对器械完整性,金属异物显影并对关节已有的病害应坚决取出,但应以手术安全为前提,必要时及时与家属沟通,甚至采取切开取出术。
参考文献
[1] 刘玉杰,王志刚.关节镜微创清理术治疗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4,3(1):28-30.
[2] 卢世璧.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9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446-1447.
[3] 鄢宏,徐锦森.老年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关节镜清理术[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6,11(2):105.
[4] 敖英芳.膝关节镜手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109-110.
[5] 林志雄,余楠生,卢伟杰.关节镜诊断和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J].中华骨科杂志,1998,18(4):200.
[6] 郑道明,景成伟,庞小建.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76例疗效观察[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7,13(4):5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