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右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单臂外固定支架取出术后康复

右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单臂外固定支架取出术后康复

时间:2023-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患者出院7个月后,X线片示:右胫骨中段骨折已愈合,髓腔贯通,局部骨痂隆起。2.治疗要点 本案患者为胫骨、腓骨骨折外固定架取出术后的临床病例,并应用外用膏药致小腿前侧红肿,有液体渗出,针对本案患者的情况,应鉴别导致本案患者小腿前侧红肿的原因,是因为药物过敏还是由于感染所致。目前对于胫骨、腓骨骨折的治疗选择已倾向于手术治疗,其中外固定支架的治疗在临床上已越来越得到重视。

【病历摘要】 患者,男,21岁。

1.主诉 右小腿前侧红肿,渗液1个月。

2.病史 患者外固定支架取出后40余天,外用膏药致右小腿前侧红肿渗液。入院时症见:右小腿前侧及踝部红肿,有散在小疱疹,渗液,轻微肿胀,饮食可,寐安,大小便正常。患者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和食物过敏史。

3.入院查体 体温:36.3℃,脉搏:75/min,呼吸:19/min,血压:130/75mmHg。被动体位,右下肢夹板外固定,右小腿前侧及踝部皮肤红肿,广泛丘疹高出皮肤,散在小疱疹,渗出,为黄色液体,足背动脉搏动好,末梢血供好,右胫骨上端原针孔处有一大小约1cm×1cm的贴骨瘢痕。

4.辅助检查 右小腿正位X线片(外院)示:胫骨、腓骨下1/3骨折,骨折线自后上向内下,对位尚可,骨折线模糊,有骨痂形成,胫骨有4颗螺钉内固定。

5.诊断

(1)右胫骨、腓骨骨折外固定取出术后。

(2)药疹。

6.治疗方案

(1)将小腿夹板改为石膏托外固定,并暴露局部皮肤。

(2)用无菌地榆油纱条外敷于过敏有渗出处。

(3)苯海拉明,20mg,1/d。

(4)阿伐斯汀(新敏乐),8mg,1/d。

(5)地塞米松(氟美松)5mg,静脉注射,1/d。

入院后3d:患者右小腿前侧及踝部,瘙痒、红肿较前明显减轻,无明显渗液,胫骨上端贴骨瘢痕较前改善。停止应用苯海拉明和地塞米松。仍然应用中药地榆油外用。

入院后13d:患者右小腿红肿消退,疱疹消退,无渗出,X线片示:右胫骨、腓骨骨折对位好,骨折线模糊,骨痂良好。准予患者出院。

患者出院7个月后,X线片示:右胫骨中段骨折已愈合,髓腔贯通,局部骨痂隆起。伤口愈合良好,踝、膝关节功能活动正常。

【病例分析】

1.诊断思路 本案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患者右小腿下1/3肿胀、疼痛,局部皮肤温度高,踝关节肿胀,局部瘀斑及水疱形成;临床查体如:局部压痛明显,并可触及明显骨擦音,右下肢纵向叩击痛(+),踝关节活动障碍,加之影像学X线片可以明确诊断及骨折移位情况,并可资鉴别诊断;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并依据其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可以明确诊断。

2.治疗要点 本案患者为胫骨、腓骨骨折外固定架取出术后的临床病例,并应用外用膏药致小腿前侧红肿,有液体渗出,针对本案患者的情况,应鉴别导致本案患者小腿前侧红肿的原因,是因为药物过敏还是由于感染所致。

3.预后转归 患者出院半年后随访,临床痊愈。2年后随访,患者长时间行走和感凉后稍有右踝关节酸痛,经休息及保暖后自行缓解,行走及上下楼梯自如,无关节功能障碍。

【专家点评】 胫骨、腓骨骨折的治疗目的是矫正成角、旋转畸形,恢复胫骨上下关节面平行关系,恢复肢体长度和小腿的承重功能,因此骨折端的成角畸形与旋转移位应该予以完全纠正,以免影响膝踝关节的负重功能和发生关节劳损。治疗方法应根据骨折类型和软组织损伤程度选择外固定或开放复位内固定。目前对于胫骨、腓骨骨折的治疗选择已倾向于手术治疗,其中外固定支架的治疗在临床上已越来越得到重视。外固定支架最大的优点在于弥补了传统内固定治疗方法的不足,既能为骨折端提供稳定的固定,又不进一步破坏局部血液循环,从力学和生物学两方面为骨折愈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外固定支架本身具有坚强的固定作用,通过骨折外固定器给予的恒定生理应力,既可增加断端摩擦力,增强固定的稳定性,缩小骨细胞的爬行距离,而早期的功能活动可获得间断性生理应力,促进血液循环,产生压电和动电效应,激发新生骨细胞增长,对加速断面愈合、提高愈合质量颇为有益。钉道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因此要注意钉道附近皮肤活动时尽量不受压或阻挡,避免钉道感染的发生。地榆油凉血止血,解毒敛疮,能够有效地治疗药物的过敏情况。对于本案例的情况,在治疗的时候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应尽快鉴别导致此种情况发生的原因,以免延误了疾病治疗的最佳时机。

参考文献

[1] 孟和.中西医结合骨科外固定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