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腓总神经损伤的综合治疗

腓总神经损伤的综合治疗

时间:2023-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病史 患者10h前晨起无明显诱因地出现右小腿无力,遂就诊于其他医院,初步诊断为“腓总神经损伤”,予以药物治疗,患者又于当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进一步系统诊治,经检查初步诊断为腓总神经损伤,收入我中医骨伤科病区。对于腓总神经损伤的治疗要把握几种原则:①外源性腓总神经损伤治疗的关键是尽早发现,及时去除致病原因,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

【病历摘要】 患者,女,50岁。

1.主诉 右小腿无力伴有足下垂10h。

2.病史 患者10h前晨起无明显诱因地出现右小腿无力,遂就诊于其他医院,初步诊断为“腓总神经损伤”,予以药物治疗,患者又于当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进一步系统诊治,经检查初步诊断为腓总神经损伤,收入我中医骨伤科病区。就诊时症见:右足下垂,病人不能伸足,提足,伸趾及足外翻,呈马蹄内翻状。行走时足不能举起,纳可,寐安,大小便可。否认外伤,否认高血压病史、心脏病史、糖尿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3.入院查体 体温:36.4℃,脉搏:73/min,呼吸:19/min,血压:130/80mmHg。右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感觉减退,股四头肌肌力Ⅴ级,右胫前肌肌力0级,右长伸肌肌力0级,腓骨长短肌肌力0级,右小腿无明显萎缩。右足背动脉搏动可,末梢血供可,Tinel征(+)。

4.辅助检查

(1)腰椎正、侧位X线片(本院)示:L1、L4椎体楔形变,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

(2)右胫骨、腓骨正、侧位X线片(本院)示:右胫骨、腓骨骨质未见异常。

(3)腰椎MRI(外院)示:①考虑L1压缩性骨折;②L3-4椎间盘膨出伴后突出;③腰椎退行性脊椎病,T11-12至L3-4椎间盘变性,T1-2至L2-3椎间盘膨出。

(4)肌电图(本院)示:右腓骨长肌、右胫前肌神经源性损伤。

5.诊断 右腓总神经损伤。

6.治疗方案

(1)芬必得乳膏,每次3g,3/d,外用。

(2)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欧莱),每次3g,3/d,外用。

(3)活血化瘀膏敷贴,1贴/次,1/d,外用(每次不超过6h,6h内有过敏症状时即取下不再使用)。

(4)中药汤剂:八珍汤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5)温针灸治疗,1/d,留针30min。

7.复诊及随访

【病例分析】

1.诊断思路

(1)本案临床症状典型:如右小腿无力伴有足下垂等。具有典型临床体征:右胫前肌肌力0级,右长肌肌力0级,腓骨长短肌肌力0级等。临床查体:特殊试验如蒂内尔征(+),加之影像学未见骨质明显异常,肌电图检查支持右腓总神经损伤的诊断。

(2)本案病程较短,无明显外伤史,根据病史判断发病与夜间睡眠有关,而且除局部及相关肌肉功能障碍外,腰椎MRI及其他检查未见引起相关症状的病理性改变,故可除外椎管及坐骨神经本身病变等其他疾病。

2.治疗要点

(1)本案治疗过程是不仅局部用药对症缓解炎性水肿,而且针对机体进行整体调节:主要是通过对经络系统、神经、体液、血液循环等多系统、多渠道、多途径地调整作用,起到综合效应,获得治疗效果。

(2)本案属中医学痿证的范畴,依据“治痿独取阳明”理论和“外伤必致血瘀”的机制,确立补气、活血、通络治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疗效满意。

(3)针刺得气后加用艾灸可温经通络,调和气血,逐寒祛湿,提高其舒筋、强筋通络疗效。正所谓: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温针灸充分发挥针药结合的协同治疗作用。

3.预后转归 1个月后随访,临床痊愈。患者行走、做家务等劳累后亦未见反复,现仍保持预后水平。

【专家点评】 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腓总神经在腓骨颈部受压,在神经支配区产生不同程度的肌无力和引起感觉障碍等一系列症状,是下肢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症状,具有持续性和进行性加重的特点。压迫因素大致分为两种:外源性和内源性。内源性主要指由于膝关节部位的骨折脱位压迫、腓骨颈等部位的肿瘤压迫所致的腓总神经损伤。外源性的压迫因素较多,临床上最常见的是下肢石膏固定引起,石膏固定过紧或固定后患肢伤处继续肿胀,造成对腓总神经的卡压,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常见的外源性卡压因素。

对于腓总神经损伤的治疗要把握几种原则:①外源性腓总神经损伤治疗的关键是尽早发现,及时去除致病原因,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②外源性压迫损伤应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其功能恢复时间在有效治疗后的1~6个月,大多数在有效治疗3个月内恢复,超过3个月仍不恢复者应行神经探查术。③非手术治疗的主要有效方法是电针灸,配合应用药物熏洗、理疗、按摩、药物治疗等。④非手术治疗超过3个月神经恢复停止者不宜再行非手术治疗,应行神经探查松解术。手术指征为:肌肉明显萎缩或肌力减退,电生理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潜伏期改变达正常的1/4~1/2。

周围神经损伤以肢体受伤后肌筋废萎失用、肌肤知觉丧失或麻木不仁为特征,属于中医学“痿证”“痹证”范畴。神经损伤造成气血瘀阻,经络阻塞,损伤后气血循行不得流畅,则机体组织失去濡养,以致机体功能发生异常,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用益气药配合活血祛瘀药治疗,可使气行血活,达到治疗目的。本案患者入院时辨证为:气血两虚型,所以用了汤剂:八珍汤加减,而后又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辨证,则为气虚血瘀之证,所以又采用了补阳还五汤加减。补阳还五汤始载于《医林改错》,功在补气活血,通经活络,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斜、手足麻木等证。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方能促进血肿吸收,改善循环障碍,增加局部血供,对神经纤维再生、施万细胞活跃增殖、髓鞘形成及结构完整等均有明显促进作用。

《内经》谓:“治痿独取阳明”“阳明多气多血。”针灸多取穴阳明经穴益气养血,扶正培元,行气活血,疏通经络。而现代医学表明,针刺对神经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针刺对神经具有兴奋作用,能使麻痹神经恢复正常。

本案治疗不拘泥于局部用药,更注重整体调理,多种方法综合使用,中西医结合,而又以中药为主要疗法,局部用药促进损伤局部炎性水肿的消退,加速局部变性坏死及崩解产物的消除,改善末梢神经血液循环,促进细胞内新陈代谢,并整体调理人体正气,益气,养血活血,使气旺而血行,活血而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从而促进损伤神经的修复和再生。

参考文献

[1] 钱叶斌,陶有略,黄翠芬,等.补阳还五汤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元存活的实验研究[J].实用手外科杂志,2002,16(3):152-154.

[2] 刘海生,徐福财,王东,等.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显微外科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8,13(12):565-566.

[3] 胡艳影.针灸治疗周围神经损伤近况[J].针灸临床杂志,1998,14(10):46-4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