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于骨的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是一种较常见的骨原发肿瘤,占原发性骨肿瘤的3%~5%,占原发性骨良性肿瘤的20%,在亚洲人群中发病率更高。巨细胞瘤是一种包含两种独特细胞群的肿瘤,其一为成骨细胞来源的基质细胞群,其二为很可能为单核细胞来源的独特的破骨细胞样细胞群,这两种细胞群的相互影响是其发病机制的关键。该肿瘤虽然分类属良性,但具有侵袭性,如治疗不当,复发率可高达50%;虽然罕见,但有1%~3%病例可自发恶性变为高度恶性肿瘤,恶性变更多是因为不恰当的局部放疗所致。约5%病例出现肺转移,肺转移灶也具有巨细胞瘤的特征性表现,通常预后好于其他恶性肿瘤;在很罕见的情况下,有原发即为恶性巨细胞瘤者,预后差。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巨细胞瘤的病因和危险因子不明,有报道称其有家族聚集性。在肿瘤的发病机制方面,目前有两种理论,即破骨细胞分化因子机制和组织缺氧-血管形成轴路径机制。
1.破骨细胞分化因子机制 破骨细胞分化因子即细胞核因子kappa B(NF-κB)的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RANKL也被称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活化-诱导细胞因子(TRANCE),能有效促进间质细胞分化成破骨细胞。骨骼作为活器官,需要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介导下进行不停的塑形。成骨细胞来源于间充质细胞系,负责骨样组织的形成和矿化,并且整合骨量调节的局部和全身性信号;破骨细胞来源于造血细胞系,其来源可能为单核细胞的前体细胞。体外培养时如要产生破骨细胞需要造血系统的单核细胞前体细胞和成骨细胞混合培养。在20世纪90年代,发现RANKL是体外和体内破骨细胞形成的绝对必需成分。研究显示,在GCT内的基质细胞有RANKL高表达,由此推测基质细胞扮演着该肿瘤发生的“驱动器”,并且RANKL可能在GCT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RANKL信号传递系统有3种关键组成部分:作为受体的RANK,在单核细胞内高度表达;作为配体的RANKL是TNF家族的一员,在包括基质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内都有表达;作为诱骗受体(decoy receptor)的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可能为RANKL的负调节因子(negative regulator)。但是,基质细胞高表达RANKL的基因基础目前尚不明确,因为在基质细胞中未发现RANKL基因重组。
2.组织缺氧-血管形成轴路径机制 组织缺氧导致破骨细胞形成,在GCT中的基质细胞表达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是一种HIF1α转录靶子,支持CSF1驱动的破骨细胞生成。
二、病 理
在大体上巨细胞瘤外观为浅棕色或红棕色、质地均匀、致密的实质性组织,质软,表面光滑;肿瘤内无骨化和钙化,与骨松质、髓腔和变薄的骨皮质或骨膜之间的界限比较清楚,但是不存在纤维性分界或骨性包壳。通常肿瘤组织并非这样典型和规则,瘤体内常有苍白的纤维化组织;或因脂肪蓄积而呈黄褐色杂染区;出血区域非常常见,甚至因为广泛的出血-充血交替而使整个肿瘤看起来像充满血的海绵;坏死也常见,呈灰黄色干燥或液化;当肿瘤向骨外扩展严重时,可出现很大软组织肿块,通常包被假包膜,但假包膜较不明显,很难分辨清楚;软组织内扩散时可形成卫星结节;肿瘤常穿破关节软骨;如肿瘤膨胀明显,可见周围软组织和骨膜高度充血,血管膨大、扭曲。
在组织学上,巨细胞瘤由两类细胞组成:单核的基质细胞和破骨细胞样细胞群。基质细胞类似不成熟的成骨细胞,表达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基膜聚糖(lumican)、核心蛋白多糖(decorin)、Ⅰ型胶原和胶原酶。破骨细胞样细胞群包括单个核的单核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多核巨细胞来源于前体单核细胞,表达CD68、CD163以及与成熟破骨细胞一致的标记物,包括耐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微阵列研究显示多核巨细胞具有类破骨细胞特性,富含多重破骨细胞标志基因,包括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brain isoform of creatine kinase)、胸苷激酶(thymidine kinase)、活化T细胞钙调磷酸酶依赖核因子以及膜关联ATP依赖质子泵亚组。即使依靠组织化学和电镜检查,也不能把这种肿瘤巨细胞和正常的破骨细胞及其他病变存在的反应性巨细胞(如动脉瘤性骨囊肿、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区别开。
基质细胞呈圆形或梭形,典型者细胞稠密,大小一致;细胞核不大,大小相似,染色不深,有时可见频繁的核分裂象。巨细胞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细胞质丰富,常有空泡;细胞核圆形或椭圆形,核数量多,一般聚集在细胞中央,核染色清,边界清楚,无异型;有一个或多个核仁,常见核分裂。
肿瘤中血管较丰富,常形成血窦,有时在假包膜的静脉内可见肿瘤细胞栓子。出血和坏死常见:出血可在组织间隙扩散,甚至形成类似于动脉瘤性骨囊肿的血腔;坏死区域大小不一,可出现大块进行性坏死,甚至肿瘤的大部分均坏死、液化;伴随出血和坏死可出现修复现象,如纤维样瘢痕修复、泡沫细胞聚集,并出现胆固醇结晶和含铁血黄素颗粒,偶尔在肿瘤周围、骨膜下甚至瘤体内可出现肿瘤修复性骨样组织。
Jaffe等提出在组织学上可根据细胞分化程度、基质细胞-巨细胞的比例等把巨细胞瘤分成三级:Ⅰ级基质细胞大小和形态规则,多为梭形,细胞较稀疏,核分裂象少,巨细胞数量多,体积大,核多;Ⅱ级基质细胞多,大小和形态变异较大,核分裂象较多见,巨细胞数量较少,体积较小,核也较少;Ⅲ级基质细胞多而致密,体积大,细胞异型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巨细胞量更少,核数量也少。随着对巨细胞瘤认识的深入,发现这种等级的划分与巨细胞瘤的临床生物学行为不相一致,缺乏实用价值。
尽管发生率低,但巨细胞瘤有自发恶变(肉瘤变)的可能,而且恶变往往存在于典型巨细胞瘤中,这就要求在进行肿瘤活组织检查时取材范围应广泛,取材数量要多,而且在肿瘤切除术后进行病理检查时,更应强调要广泛观察肿瘤区域,当出现核异型或恶性骨样组织时应警惕恶变。相反,因为治疗不当等原因造成的巨细胞瘤继发恶变却不少见。通常确诊恶变的条件有二:其一为既往确诊为巨细胞瘤(有病理资料),新的病理检查发现肉瘤;其二为同一样本中典型(良性)巨细胞瘤区和肉瘤区并存。巨细胞瘤常恶变为纤维肉瘤、骨肉瘤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三、诊 断
(一)临床表现
巨细胞瘤好发于青壮年,最多见于20-40岁,很少发生在青春期前和50岁以后,女性略多于男性。约有5%的巨细胞瘤发生恶变。
约90%的巨细胞瘤发生在长骨,起源于干骺端,因为几乎所有的巨细胞瘤都在骨骺闭合后发生,病变通常同时侵犯干骺端和骨骺。最好发的部位是膝关节周围,即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其次是桡骨远端、股骨近端、肱骨远端、肱骨近端、腓骨近端等。也可发生在手、足的短管状骨,在这种情况下肿瘤可侵犯骨干的大部。另外,脊柱、骨盆(包括髂骨、耻骨、坐骨和骶骨)也是好发部位,其他扁骨和短骨则罕见。
主要症状是疼痛,通常为关节周围疼痛,因肿瘤靠近关节,常出现关节功能受限和关节肿胀、积液。病变进展可出现明显肿胀,甚至畸形。在下肢者病理性骨折或微细骨折常见,有统计约1/3病例发现时有病理性骨折,可出现突然疼痛加剧伴功能障碍。当肿瘤穿破骨皮质进入软组织时可出现软组织肿块,局部肿胀,并有皮温升高和浅静脉充盈。GCT罕有全身症状。偶有肺转移,肺转移多表现良性,预后好于其他恶性肿瘤。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常规X线的典型表现为干骺端累及骨骺部位的偏心性、膨胀性的骨质溶解病灶,同时破坏骨松质和骨皮质;骨溶解一般较均匀,病灶内无骨化和钙化,但是可因肿瘤在扩展时有某些壁层骨嵴保留下来而呈皂泡样表现;破坏区可达软骨下骨,病变周围骨皮质变薄,可出现程度不一的骨皮质连续性中断;病灶的边缘可以规则或不规则:当肿瘤生长缓慢时,周围骨质被膨胀生长的病灶压迫可形成不规则的硬化缘,但不连续,且从不出现完整的包壳;在大多数情况下肿瘤生长活跃,病灶和周围的骨质缺乏锐利的分界而模糊不清,但是病变区和正常的骨组织移行区常不超过1cm。病变本身无骨膜反应,有时可把细微骨折后的修复性骨痂误认为是骨膜反应。应注意的是不应过分强调“皂泡征”作为诊断巨细胞瘤的特征性表现,出现该征象是因骨溶解后残留的骨嵴在X线影像上的反映。病变扩展可侵犯干骺端和骨骺部位的大部。当病变表现为侵袭性时肿瘤生长迅速,可迅速扩展到整个骨骺和干骺部,边缘很模糊,呈虫噬状改变,大片骨皮质被侵犯而出现中断,形成软组织肿块,肿瘤也可穿越关节而累及邻近的骨质。
在手足短管骨则表现为溶骨性病变侵犯骨骺至软骨下骨,有骨嵴形成,骨的膨胀性改变比长管骨更明显,有时可累及全骨干,出现整段骨的膨胀。在扁平骨和脊椎等不规则骨中则表现为更显著的溶骨性骨质破坏,而膨胀不明显。病灶也多位于骨骺部位,如骨盆病变多靠近髋臼,脊柱以骶骨多见,且上述病变常形成大的软组织肿块。在胸椎、腰椎、颈椎则病变多位于椎体,很少侵犯附件,除非到了病变后期;可引起椎体塌陷,并侵犯椎管和周围软组织,甚至侵犯椎间盘和邻近椎体。
2.CT CT比X线平片更易于显示轻微骨皮质连续性中断和周围软组织改变。典型的CT表现为干骺端或骨骺偏心性的溶骨性、膨胀性骨质破坏;病灶可呈分叶状,内无钙化,可见到与周围骨质相连的短小骨嵴,但是极少有贯穿整个肿瘤组织的骨嵴或骨性分隔;边界大多比较清楚;骨皮质变薄,多有连续性中断;周围正常的骨质可有程度不等、断续的硬化;很少出现骨膜反应;除非侵袭性高的病变,一般很少有突出骨外的软组织肿块;大部分情况下病灶达关节面下的软骨下骨;因病灶内常有出血或坏死液化故CT图像可出现液性区域。侵袭性程度高的病变可有恶性肿瘤的表现,出现大片状的骨皮质连续性中断和较大的软组织肿块。螺旋CT三维重建可更清楚地显示病变和关节及椎管等周围结构的关系。增强扫描可以帮助进一步了解肿瘤的骨外侵犯和周围神经、大血管的关系以及更精确显示肿瘤内的坏死区。
3.MRI 典型的巨细胞瘤MRI表现为长骨骨端、偏心性、达关节软骨下骨的异常信号区,如病灶主要为实质成分,则MRI图像表现为T1WI低到中等信号,T2WI中、高混杂信号,形成“卵石征”;当病灶内有出血、坏死、囊性变和纤维化时,则肿瘤信号更是呈现出多样性,T2WI通常包括低、等、高混杂信号。大部分病例的病灶边缘有较规则的、由于周围骨质硬化引起的低信号线状影;病灶内有出血者可出现T1WI高信号改变,T2WI出现液平。MRI还可以更确切了解关节软骨是否有破坏、关节内是否有累及、骨髓腔内扩展情况以及皮质破溃和软组织内侵犯情况。MRI所见”卵石征”相当于X线平片的“皂泡征”。
如果可能,应进行18氟脱氧葡萄糖-PET(18fluorodeoxyglucose-PET,18 FDG-PET)检查,用以了解肿瘤代谢和血管形成情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因为GCT内的破骨细胞极高表达跨膜ATP依赖质子泵转运蛋白,因此表现出很高的代谢活性,不能以此而做出肿瘤恶性的诊断。
(三)分级
根据放射学特点,Campanacci提出可把巨细胞瘤分为3级。
1.Ⅰ级 为静止型,少见,几乎无临床症状。放射学表现为骨溶解区域边界完整,骨皮质受侵犯轻微,骨皮质变薄但完整,肿瘤周围轻度骨肥厚;肿瘤较小,一般不扩展到关节软骨;经长时间临床观察可发现肿瘤扩展缓慢。
2.Ⅱ级 为活动型,最常见,症状明显。放射学表现为骨溶解区边界欠清晰,骨皮质受侵犯严重,非常薄,有时可几乎全部被侵蚀;肿瘤扩展明显,常很接近甚至累及关节软骨。但是,即使肿瘤扩展严重,骨轮廓仍存在,外形仍保持其连续性,肿瘤与骨膜间尚有比较清楚的界限。经临床动态观察可发现肿瘤生长活跃。
3.Ⅲ级 为侵袭型,也较少见。放射学表现为骨皮质完全受侵蚀,肿瘤呈球状,肿块穿破骨皮质,穿入软组织,无骨膜包围,而是外覆假包膜;病灶扩展严重,常累及大部甚至全部骨骺,并侵犯关节软骨;动态观察可发现肿瘤发展迅速,呈侵蚀状扩展;病理性骨折常见。
Campanacci的这种放射学分级大致与Enneking提出的良性肿瘤临床分期的1、2、3期分期相当。但是,研究显示Campanacci这种放射学分级与肿瘤的局部复发无关。需要指出的是,在大多数活动性和侵袭性病变,尽管影像学可呈现明显的侵袭性病变,但组织学检查却表现为典型的巨细胞瘤,即完全是良性肿瘤,只有极少数侵袭性病变会转变为肉瘤。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以临床分期为依据,而不能单凭组织学报告。
四、鉴别诊断
为更真实获得肿瘤的发展情况和病人的预后并更好指导临床治疗,应在综合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组织学资料的基础上对肿瘤进行分期和分级,对于巨细胞瘤,尤其要高度重视临床和放射学检查结果。临床常用的是Enneking分期系统,在考虑治疗方案时应以分期为指导。
如果能很好结合临床、影像学和组织学资料,巨细胞瘤的诊断正确率是很高的。但是有时巨细胞瘤还是需要与一些成年后的溶骨性病变相鉴别。
1.动脉瘤性骨囊肿 在罕见的情况下,巨细胞瘤可能出现大范围出血病灶,甚至肿瘤的大部成为出血性囊腔,这时与动脉瘤性骨囊肿就很难鉴别。动脉瘤性骨囊肿75%发生于20岁以下青少年;发病部位多位于干骺端,可向骨干发展,一般不穿破骺板软骨而累及骨骺;病变起于骨膜下、骨表面,扩展时撬起骨膜并向深面侵蚀骨皮质或骨松质,可表现为中央性或偏心性膨胀性骨质破坏,如果是偏心性病变,与巨细胞瘤相比,其“偏心性”表现得更为显著,典型病例在病灶周围有硬化的骨壳。MRI检查表现为骨破坏区包绕薄层低信号骨壳,病灶呈单囊或分叶状,膨胀明显,T2WI可见液-液平面分布更广泛;增强扫描显示存在均匀、线状的边缘和间隔强化,而巨细胞瘤则表现为不规则的肿瘤组织强化。CT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实质明显强化,其内液性囊腔无强化,两者密度差别明显。
2.软骨母细胞瘤 软骨母细胞瘤一般青少年时起病,好发于骨骺,可破坏骺板扩展到干骺端,因大多数生长缓慢,病程长,有时到成年时才发现,需与巨细胞瘤相鉴别。两者鉴别的要点是:软骨母细胞瘤通常为较小的中心性或偏心性溶骨性病变,呈圆形或轻度多环形,边缘清楚是其特征,常有一层薄而硬化的骨边缘,由此可与巨细胞瘤相鉴别;病灶内有钙化、骨化或软骨样区也是重要的鉴别因素;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可显示肿瘤细胞类似软骨母细胞。
3.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所形成的棕色瘤 常累及干骺端-骨干部位,单发时影像学上与巨细胞瘤相似,但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者在棕色瘤周围的骨骼表现出腔隙性骨质疏松。实验室检查可发现高钙、低磷血症、尿磷、尿钙升高以及血甲状旁腺素(PTH)升高。
4.孤立性骨囊肿 骨囊肿好发于儿童和少年,多见于干骺端和骨干,呈椭圆形,长轴与骨长轴一致,病灶处骨皮质变薄,一般膨胀不明显;囊壁光滑,边缘有硬化;病灶内密度均匀,可见液平面;多为单房性,有时表现为多房,并有较小的骨嵴;CT示囊内为水样密度,骨皮质变薄但完整,周围有硬化,无软组织肿块;MRI示均匀的T1WI低信号和T2WI高信号,无软组织肿块,增强后显示边缘线状强化,无实质肿块强化。
5.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很少见,边界清楚,周围常有薄层硬化骨包围,无软组织侵犯,肿瘤质地致密,组织学表现为致密的细胞和胶原纤维,形成恒定的席纹状结果,且富含泡沫细胞。
6.慢性骨脓肿(Brodie脓肿) 慢性骨脓肿病灶位于骨中央,形状不规则,病灶内可能含有小死骨影;骨皮质非但不受损变薄,反而可能增厚。
7.纤维肉瘤 侵袭性巨细胞瘤还需与纤维肉瘤相鉴别,两者好发年龄相似,都为溶骨性改变,且富侵蚀性,边缘不清楚。特别是在巨细胞瘤发生纤维肉瘤变时,在放射学上更难区别,此时应根据患者的病史,既往的放射学资料,更重要的是全面、详尽的组织学检查进行鉴别,巨细胞瘤肉瘤变时在组织学上应该曾发现巨细胞瘤,或者同时存在巨细胞瘤。
8.溶骨型骨肉瘤 在很少的情况下,溶骨型骨肉瘤在影像学上可表现为纯粹溶骨性病变而几乎毫无成骨特性,这就难以与侵袭性强的巨细胞瘤相鉴别。此时应综合患者的年龄、临床特点和组织学检查以及免疫组化等进行鉴别。
9.其他 巨细胞瘤有时还需与单发的骨纤维结构不良、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成骨细胞瘤相鉴别,对于侵袭性强的巨细胞瘤,还需与孤立的浆细胞瘤、癌症骨转移相鉴别。一般结合临床、影像学和组织学表现能得以鉴别。
五、分 期
典型GCT可分别属于Enneking良性1期、2期或3期病变,但以2期、3期为主。
六、治 疗
巨细胞瘤是一种多变而且不典型的肿瘤,其组织学与生物行为常不一致,即使组织学是典型的巨细胞瘤(良性肿瘤),也可具有很强的侵袭性,并可发生肺转移;不恰当的治疗可致复发和转移。既往因对这种肿瘤认识不足,过分倚重组织学结果,在治疗上只是单纯刮除后植骨,术后复发率高达50%。因此,在决定治疗方案时,应强调结合临床、影像和组织学对肿瘤进行精确的分期,如采用Enneking外科分期,以临床分期为准则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可切除GCT,外科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手段,为降低复发率,探索出各种局部辅助治疗方法;En-bloc切除可大大降低复发率。
对于典型巨细胞瘤,临床分期为1、2期的病变,可进行病灶扩大刮除加局部辅助治疗,骨缺损处填塞骨水泥。刮除时开窗要充分,应能覆盖病损投影面的大部,避免存在死腔,以确保刮除充分。当骨嵴多且高时,可用球磨钻磨去骨嵴,使刮除界面到达正常骨组织。在彻底刮除病灶后,用电灼器烧灼骨壁,接着用石炭酸处理骨壁,并用无水乙醇浸泡,然后用大量生理盐水加压冲洗。最后,用骨水泥填塞病灶刮除后的骨缺损灶,宜采用不透射线的骨水泥,以利于一旦复发易于发现。骨水泥发热可进一步杀灭可能残留的肿瘤细胞,也有报道骨水泥中加唑来膦酸疗效更佳。其他可选择的局部辅助治疗手段还包括液氮冷冻、射频热疗、氧化锌烧灼等。如不适于用骨水泥,可选用自体骨植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也可用硫酸钙、磷酸钙等人工骨植骨。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有倾向于采用更具侵袭性的手术方法治疗典型巨细胞瘤,如采用多应用在恶性肿瘤中的广泛切除界面切除肿瘤,以获得阴性切除界面,这样虽然获得了较好的肿瘤控制,但是对肢体功能损伤较大。因为四肢巨细胞瘤位于骨端关节附近,En-bloc切除后缺损的重建和关节功能的维持有困难,所以,目前En-bloc切除一般仅适用于肿瘤临床分期3期且极度扩展的巨细胞瘤、肿瘤侵犯关节囊、韧带等关节周围组织、发生病理性骨折后骨储备差无法内固定以及肿瘤明确出现肉瘤变等情况;对于非重要部位,如腓骨近端病灶也可采用大块切除,以获得更好的局部控制。切除后重建手段包括灭活再植、自体骨移植关节融合、同种异体骨移植内固定及肿瘤型假体置换重建等。
如果肿瘤已经存在广泛软组织侵犯,特别是累及神经、血管主干时,可截肢。对于复发病灶,也是根据复发肿瘤的分期选择治疗方案,仍可再刮除并局部辅助治疗。对肺转移病灶如能密切随访,通常不需手术切除,也可行肺叶切除术。
放疗常用于因存在手术禁忌或手术切缘不够充分的病例,例如发生在脊柱的病变。局部控制率可达80%。术后放疗一般在手术后6个月左右进行。恶性变是需要担心的问题,但是近期研究显示采用兆伏级超压放疗不会明显增加恶性变。包括60 Co及直线加速器,放疗剂量40~60Gy,如已植骨,放射量最好控制在40Gy。
因为GCT在总体上表现为良性特征且限于化疗的疗效和耐受性问题,化疗不做常规选择。但是,如果已明确有肉瘤变,则应化疗。
也有用α干扰素和二膦酸盐进行治疗的。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大且缺乏随机研究结果,其作用有待进一步评估。体外研究显示二膦酸盐可有效杀灭GCT基质细胞和破骨细胞样细胞,而且唑来膦酸效果优于帕米膦酸二钠,可减轻症状和降低复发率,但其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确定。
随着对RANKL在GCT发病所扮演的作用的认识,针对RANKL的人类单克隆抗体的药物——Denosumab治疗GCT引起了很大关注。该药可用于治疗骨质疏松、上皮癌骨转移和骨髓瘤。在一项Denosumab治疗复发性或无法手术切除的GCT的临床试验中,35例患者中30人对治疗有反应,治疗后有20例巨细胞几乎完全消除,治疗6个月后检查15例中10例放射学稳定。治疗耐受性好,无严重不良事件,未产生抗Denosumab抗体。但是,对于Denosumab是否能降低局部复发率,以及对其他含有丰富巨细胞的病变是否有效还需进一步研究。
因为CSF1对单核细胞分化,也即对破骨细胞分化起着关键作用,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能阻滞CSF1的信号传递,可能有效治疗GCT。另外,能阻滞VEGF信号传递的药物,如sunitinib、sorafenib和bevacizumab也可能有治疗效应。
七、疗效评估和预后
传统的单纯刮除术术后复发率很高,有报道达到50%。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和应用高速磨钻扩大刮除并结合局部辅助治疗的使用,复发率下降到10%左右。但是,对于复发病例,即使扩大刮除术,复发率也高,超过30%。病理性骨折后复发率高。复发病例和桡骨远端巨细胞瘤易发生肺转移。复发大多数发生在治疗后3年内,偶尔在4年后也会复发。对于典型巨细胞瘤即使发生肺部转移,肺部病灶切除后预后仍然较好,远远好于肉瘤肺转移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