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的竞争就是文化产业人才的竞争。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人才较多,新型文化人才少;娱乐业从业人员和普通的管理人员多,擅长创意和技术开发的人才少;一般性的人才较多,高层次和复合型领军人才少,尤其是既懂文化又懂经营、既善于市场营销又善于资本运作的复合型文化人才缺口较大。另外,基层文化产业人才、尤其是农村基层文化产业人才相当缺乏。
这些现象在甘肃也普遍存在。据统计,在过去的5年,甘肃培养的全日制大、中以上学历的文化教育人才共16.8万人,其中大专以上11万名。在这16.8万人中,10.4万人是教育类人才,占总数的62%.文化创意、动漫设计、艺术设计、广告学、艺术表演等专业人才只有2.1万人。约占总数的12.5%。开设相关专业的普通高校只有16所。全省35所高校中没有一个文化艺术类普通高校,文化人才尤其是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形势十分紧迫。
甘肃要实现文化产业发展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必须要在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上大做文章。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文化产业人才观,制定符合甘肃实际、符合甘肃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远中近期化产业人才培养规划。文化产业人才是一个复合式的概念,既包括传统的文化人才内容,更要有新型的文化人才内容。比如创意、策划、科技、网络、现代传媒、金融、营销、法律,以及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技术交易、推介咨询、担保拍卖等等。目前,甘肃已经制定了《甘肃省文化系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11—2015年)》,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甘肃省要建设4支文化人才队伍,包括领军人才队伍、骨干专业人才队伍、专业后备人才队伍和农村实用文化人才队伍。为此,《规划》提出了18项主要任务和具体实施措施。下一步,应当制定面向全社会的全省性的专门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人才政策。要像重视科技人才一样重视文化产业人才,像支持科技人才一样支持文化产业人才。加大对文化产业人才的政策扶持力度,切实帮助解决研发经费以及个人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奖励机制,建立与人才实绩挂钩、向优秀人才倾斜的收入分配制度,设立激励薪酬、重大成果专利、股权分红、期权激励等灵活多样的措施,提高人才待遇。逐步实现一流人才,一流待遇。
第三,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的引进、教育和培养。重点引进和培养文化产业领域的经营管理、文化创意、网络科技,以及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与高层次人才,处理好引进、开发高层次人才与培养一般人才的关系,做到“不单要两眼向外,求贤若渴;也要两眼向内,人尽其才”。要发挥文化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作用,鼓励文化企业根据自身实际需要,量身定做,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使文化企业成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基地。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产业人才培训班。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领域,发挥社会力量的办学优势。要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政府主管部门与文化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专家进入文化企业挂职锻炼的机制,同时鼓励文化企业人才到大学、科研院所深造。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重视和办好文化产业职业教育,加强文化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探索职业准入机制,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以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建设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