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头痛的辨治,要重视病因的辨析,主要是区分风、寒、热、湿相兼为患,结合部位,注意循经选方用药则可。对于内伤头痛而言,主要应从脏腑功能的失调来考虑分析。脏腑功能的失调离不开虚实两个方面,李中梓《医宗必读·头痛》就指出有“实痛”“虚痛”之分。实痛多因脏腑气血运行逆乱,升降失调,影响及于头部而引起头痛,其中比较常见的是肝的功能逆乱。古代医籍中多有“肝厥”头痛之说。《证治汇补·头痛》具体指出头脑作痛,若“脑后抽掣跳动,举发无时,此肝经痰火,名曰厥疾。厥者,逆也。恚怒太过,气与血俱逆于高巅”,就是这种病变之一。该书还指出“或瘀塞其经络”而致痛,说明实痛尚有瘀痛为患者。由于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脑,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脑失所养,则可导致头痛虚证,古代医籍所记载的血虚、气虚、肾虚头痛皆属于此,其中,肝血虚就是常见的虚性病变,李用粹《证治汇补·头痛》就指出“肝经血虚”而引起头痛。中医学还认为,内伤头痛多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素问·五脏生成篇》就指出:“头痛巅疾,下虚上实。”下虚多为肾虚或肝肾亏虚,而上实多为肝的病变反应。
肝的功能失调导致阴血亏虚及气血运行逆乱、瘀滞,是头痛的常见病理变化,从而出现虚实不同的头痛症状。基于上述认识,在内伤头痛的辨治过程中,重视从肝辨析,是认识内伤头痛的重要方面。宗《石室秘录》提出的“诸痛治肝”的观点,对头痛的治疗具有实用性。
重视从肝论治,就要具体落实治法,在临床实践中逐步探索,总结出以下治法:治本主要是滋阴、养血,滋阴为滋养肝肾之阴,养血是补养肝血;治标主要是清肝、平肝及活血、化痰。由于“头痛巅疾,下虚上实”多见,在具体应用时,多标本兼治,治本法与治标法常结合运用。主要常用滋肾清肝,滋肾平肝,养血平肝法为主,配合活血、化痰、通络等法,灵活掌握。
1.滋肾清肝 头痛由于肝肾同病而致者,可因肾阴亏虚,肝火上炎。中青年患头痛,证属肝肾阴虚、肝火偏旺证候,临床比较多见。阴虚之体多内热,有些青年人肝气偏盛而易于化火内蕴,有些女性患者或因情志不畅而肝郁化火;火热内蕴,又易伤阴,可形成肝肾阴虚、肝火偏旺的病理变化。患者头痛,多以胀痛为主,或有跳痛,午后或夜间为甚,遇热发作或加重,或头晕,面红,心烦失眠,急躁易怒,两目干涩,或目赤疼痛,或白睛赤脉显露,口干口苦,舌红少苔,或舌苔薄黄,脉弦细而数。治当滋肾清肝,通络止痛。自拟滋肾清肝方治疗。由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减味,酌加清肝通络之品组成,药用熟地黄(或生地黄、熟地黄并用)、山药、山茱萸、牡丹皮、女贞子、墨旱莲、白芍、夏枯草、青葙子、钩藤、地龙、僵蚕,注意辨析阴虚与肝火的主次轻重而权衡,并随症加味施治。
2.滋肾平肝 头痛与肝之病变密切相关,肝肾阴亏虚于下,肝阳上扰患者更为多见。患者头部胀痛或跳痛,多下午或夜间发作、加重、增剧,多伴有头晕,失眠心烦,急躁易怒,面红等症,还伴有手足心热,口干欲饮,或有盗汗,舌红少苔,脉弦细等症。对此,若仅仅平肝通络止痛,可暂缓其痛,但效不持久,易于复发。肾阴亏虚,水不涵木,则肝肾阴虚,易致肝阳上亢。中老年患者有的血压偏高,有些青年患者素体阴虚,有阴虚阳亢证候,测量血压也可能不高。若确属阴虚阳亢者,治当滋肾平肝,通络止痛,标本兼治。以自拟滋肾平肝汤加减治疗;药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钩藤、石决明、决明子、生龙骨、生牡蛎、白芍、僵蚕为主;腰酸腿软加牛膝、桑寄生,失眠多梦加夜交藤、合欢皮、柏子仁等。
3.养血平肝 肝血不足,血虚则阳无所附,易兼阳亢证候。血虚脉络失养,阳亢气血壅滞于上,脉络不畅,故致头痛。临床所见,患者头部胀痛或跳痛,或性情急躁,劳累后尤其是用脑过度后发作或加重,或生气恼怒后加重;并伴有血虚证候,如头晕,心悸,失眠多梦,或有出血病史,女子月经过多,面色不华,舌淡,脉弦细等。治当养血平肝、通络止痛。可选用麻菊散(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天麻、钩藤、菊花、生龙骨、生牡蛎)加减,或合用杞菊四物汤加减;应用时以地黄、当归、白芍为主,尤其要重用白芍养血缓和疼痛,少用川芎,或酌加何首乌、茺蔚子养血,加僵蚕通络止痛,并随症加味用药。[王俊霞.吴立文教授从肝论治头痛经验.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2):2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