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内科疾病,所涉及的范围极广,包括现代医学的周围性、中枢性及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中医学对本病的描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称为“眩冒”。其发生的机制,前人论述甚多,归纳起来,有风、火、痰、虚、瘀五个方面。其中痰、虚二端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将调理脾胃法运用于治疗眩晕病,常获良效。
1.病因病机 眩晕病的发生责之于脾胃,是由脾胃所处的特殊地位及特殊功能所决定的。
(1)脾主运化:脾胃之运化功能体现在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饮食不节、劳倦内伤,重伤脾胃,脾虚运迟,致水谷不化,气血乏源,则清空失养;水津不布,聚湿成饮、酿痰,则清窍被蒙,皆可发为眩晕,正如《丹溪心法·头眩》所云:“此证属痰者多,盖无痰不能作眩也。”
(2)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居中州,心肺居其上,肝肾居其下。人体气机之升降运动,皆以脾为枢纽。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肺之通调水道,肾之气化蒸腾,亦无不以脾为枢纽。五脏之精,悉运于脾,脾旺才能清气上升敷布。若脾胃虚弱,枢机不利,则清不升、浊不降,而出现头晕、目眩等症状。
(3)脾在志为思:思虑过度,所思不遂则伤脾。《素问》云:“思则气结。”脾气结滞,影响运化升清和化生气血之功能,而导致头目眩晕、健忘等。
(4)肝脾密切相关:脾为后天之本,肝为风木之脏,若脾虚谋虑太过,痰湿内蕴,肝旺乘脾,风阳升动,浊气上蒙,亦可发为眩晕。
总之,头为“诸阳之会”,其中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是产生清阳之气的源泉,倘脾胃损伤,则纳运失职,升降悖逆,不仅清气不升,元神之府失养,且湿阻中州,浊气上蒙清窍,而出现头晕耳鸣等症。由此可见,脾胃的功能失调,运化失职,升降失司,皆可导致眩晕的发生。
2.辨证论治 治疗眩晕,当辨析虚实。虚者,有气虚、阳虚之别;实者,有痰浊、湿热之分。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者,宜健脾胃,补中气;中阳不足,寒饮上泛者,则温中阳,化寒饮;中气健运,清窍得养,则眩晕自去。痰、湿皆为脾胃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故痰湿阻滞者,则燥湿化痰;湿热中阻者,则清利湿热,痰湿去,则头目自清。
(1)痰浊阻滞,清阳不升(实证):主症见眩晕,头重如蒙,头额重胀,伴胸脘痞闷,泛泛欲呕,少食多寐,肢体倦怠,苔白腻,脉濡滑。治以燥湿化痰,升清降浊。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药选天麻、半夏、炒白术、葛根、竹茹、胆南星、僵蚕、天竺黄、蔓荆子、柴胡、鲜竹沥汁、泽泻等。若痰浊化热,气机不畅则清化痰热,方选黄连温胆汤加减。临床用药,还喜佐入蝉蜕、芥穗等祛风之品,盖取“风能胜湿”之义。
(2)湿热中阻,上蒙清窍(实证):主症见眩晕头重,四肢困重,伴脘腹痞闷,口中苦而黏腻,渴不欲饮,纳呆,尿黄短,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濡数。治以芳香化浊、清热祛湿。方用甘露消毒丹、三仁汤加减。药选藿香梗、荷梗、炒杏仁、炒薏苡仁、苍术、茵陈、茯苓、黄连、厚朴、姜半夏、砂仁等。以上二证患者皆易发于长夏季节,多见于脾胃素虚,饮食不节及形体肥胖之人,可出现在梅尼埃病、颈椎病、高血压病、神经衰弱等多种内科疾病中。
(3)胆胃不和,浊气上逆(实证):主症见头晕恶心,伴视物旋转,胃脘及胁肋疼痛,纳谷不馨,嗳气频作,舌红苔薄,脉弦滑。治以温胆和胃。方用小柴胡汤、温胆汤、柴胡疏肝散加减。药选柴胡、太子参、姜半夏、黄芩、胆南星、佛手、郁金、陈皮、旋覆花、生白术、茯苓、竹茹、炒枳实等。
(4)肝脾失和,肝阳上亢(实证):主症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常于情绪波动后加重,伴胸胁苦满,纳谷不馨,少寐多梦,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治以清肝调脾,潜阳息风。方用天麻钩藤汤、逍遥散加减。药选天麻、钩藤、白芍、白术、茯苓、炒枳实、炒蒺藜、生龙骨、牡蛎、珍珠母、夏枯草、菊花、桑叶等。以上二证患者常见于平素性情急躁之人,易发于情绪激动之后。可出现在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等疾病中。
(5)脾虚湿盛,清窍失养(虚证):见眩晕,伴四肢困重,脘腹痞闷,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厌食油腻,舌苔薄腻或舌质淡胖,脉濡缓。治以补气健脾,升运清阳。方用益气聪明汤、补中益气汤加减。药选黄芪、太子参、白术、柴胡、升麻、当归、陈皮、紫苏叶、葛根等。
(6)脾阳不足,寒饮上泛(虚证):见眩晕频作,伴视物昏花,面清肢冷,大便溏薄,神疲乏力,时有耳鸣,口干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细。治以温化寒饮,健脾利湿。方用苓桂术甘汤、泽术汤加减。药选茯苓、泽泻、白术、桂枝、车前子、甘草、生姜等。以上二证患者常见于平素体质较弱之人,易见于中老年人,易发于大病、久病,失治、误治之后。可出现在低血压、贫血、神经衰弱、脑供血不足等多种内科疾病中。
【治验】 张某,女,45岁,2004年7月23日初诊。诉眩晕耳鸣反复发作14年,伴听力下降1月。患者14年前开始出现阵发性头晕,伴耳鸣如蝉、呕吐,每次持续2~3天,症状逐渐加重,曾服多种中西药物,10余年来每年发作2次,多于夏季发作。本次自3个月前发作频繁,1月数次,伴耳鸣,呕吐,腹泻,1月前双耳听力下降显著,1周前于同仁医院诊为“梅尼埃病”(内耳神经水肿)。曾治以糖皮质激素、中药、针灸等疗法,疗效欠佳。平素胃健,夜眠尚安,二便正常。舌尖红,舌质黯滞,苔薄白水滑,脉细弦,右寸弦滑,关尺沉细。辨为痰湿内蕴。治以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处方:藿香梗、紫苏梗(后下)各10g,厚朴花、姜半夏各12g,茯苓30g,炒白术、泽泻各15g,桂枝、炒杏仁各10g,炒薏苡仁20g,天麻10g,车前子(包)18g,六一散(包)20g,陈皮10g,胆南星6g,生姜3片为引。二诊:2004年8月13日,仍觉头晕,耳鸣减轻,呕恶止,右耳听力明显改善,左耳听力仍差,舌体瘦,质黯,苔薄白腻,脉细滑尺沉。前以苓桂术甘汤合藿朴夏苓汤加减而获小效,现苔仍薄白而腻,再以原方加减。药用:葛根15g,蝉蜕、僵蚕各10g,姜半夏12g,茯苓30g,炒白术、泽泻各15g,桂枝、炒杏仁各10g,炒薏苡仁20g,茵陈12g,天麻10g,车前子(包)15g,六一散(包)20g,陈皮10g,胆南星6g,生姜2片为引。三诊:2004年9月3日,头晕基本消失,左耳偶有耳鸣,听力改善,右耳听力基本恢复,既已奏效,原法续进,上方去六一散、茵陈,加当归10g,益母草15g。2005年4月1日,患者陪同他人前来就诊,诉现双耳听力正常,无头晕耳鸣发作。
按语:本例患者眩晕病程已久,近1月又突发耳聋,追其病因,乃平素喜食生冷、甜腻之品,致脾湿壅盛、痰饮内生之故。仲师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首诊以苓桂术甘汤治之,见其舌尖偏红,已有化热之征,为防燥化太过,又加入胆南星、茵陈、六一散等味以清热利湿,患者服3剂后即觉症状改善,右耳听力恢复大半;三诊时,患者诸症大减,白腻之苔已除,湿热渐去,故去六一散、茵陈,添入养血、活血、息风之品,以进一步巩固疗效。[王秋风.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治疗眩晕经验.中医药学刊,2005,23(12):214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