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郁论治眩晕,独辟蹊径,可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1.肝郁为百病之源,肝郁可致眩晕 肝为风木之脏,性喜条达,主疏泄气机,调畅情志。人身之气运行不息,升降有度,出入有节,全赖肝的疏泄条达作用,一有怫郁,则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多种病变,肝气郁结,气机不调则百病生焉。
从疾病的三因学说看,任何疾病的发生均与情志有关。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来自社会、工作、家庭、生活各方面的压力加大,情志致病增多,尤以中年女性更为多见。《丹溪心法·六郁》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丹溪言六郁,凡气、血、痰、湿、食、火六郁以气郁为本,气郁以肝郁为本。故肝气郁结为百病之源,肝郁即可以致眩晕。
2.肝郁眩晕病机分析 肝气郁结则气机疏泄不利,升降失常。头目为清空之窍,气血不调,清浊不分则生眩晕;情志忧思郁结,气机不疏,久则化热,热郁伏于内不得发泄,可出现急躁忧愤,进而影响神明导致头目不清;肝开窍于目,肝之脉上目系,肝郁气伤可致目眩。又肝胆互为表里,肝气郁结可导致胆气郁阻。胆为中正之官、清静之府,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不喜壅郁。胆气郁阻也可致头晕目眩、胸闷呕恶等。
《黄帝内经》“徇蒙招尤,目瞑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之论,表明经络病变可以致眩。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循行于巅顶,其支者连目系。足少阳胆经也行于头目。肝、胆郁结,经络气血失调则可致眩晕。
3.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 肝郁眩晕多表现为头晕目眩,心情抑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善太息;或烦躁失眠,或口苦咽干、呕恶。舌质淡红,脉沉弦。擅用菊钩逍遥散治之,该方由菊花、钩藤、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炙甘草组成。《黄帝内经》治肝有三法:辛以散之,酸以敛之,甘以缓之。后人合三法为一,立逍遥散方。用柴胡为君以为辛散,可疏肝解郁;用白芍以酸敛,柔肝护阴;用炙甘草以为甘缓;加白术、茯苓以培土扶木;当归养血柔肝,以使肝木条达。因肝郁易化火,故加菊花、钩藤平肝泻火、清利头目。若气郁甚则加香附、枳壳;若气郁而肝阴不足者则加佛手、香橼轻清理气之品;若有肝郁化火征象,如急躁、面红、舌红苔黄、便干则加牡丹皮、栀子,更加柔肝之药如枸杞子、玄参、麦冬,以防化燥生风。[顾友谊.周世章从肝郁论治眩晕的经验.山东中医杂志,2001,20(6):37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