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的要领先别阴阳
[原文]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释析]此节内容含望、闻、切三诊,如“察色”即为望诊,“审清浊”是指望色之清浊,“听音声”即为闻诊,“按脉”是指切诊。内经强调在望色、闻声、按脉时,首先要辨别阴阳,因为阴阳为诊病之纲,发病之本。若辨不清脉证的阴阳属性,难免会有失误。如脉有浮滑属阳、沉涩属阴,证有寒热、虚实。所以在《素问·徵四失论》谓:“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二)诊有十度,首辨阴阳
[原文]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阴阳气尽,人病自具。脉动无常,散阴颇阳,脉脱不具,诊无常行,诊必上下,度民君卿,受师不卒,使术不明,不察逆从,是为妄行,持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故不明,传之后世,反论自章……是以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奇恒之势乃六十首,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取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诊。是以切阴不得阳,诊消亡,得阳不得阴,守学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知丑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纪,诊道乃具,万世不殆。(《素问·方盛衰论》)
[释析]此段条文,可以说是“诊法”的操作原则。本篇名为“方盛衰”,其中,“方”是比较的意思,“盛衰”包括人体质的强弱,阴阳气血之偏盛偏衰,正气与邪气的比较,孰强孰弱等等。所摘录的上述内容我给分为7段,皆属应予掌握的诊法中的基本内容。现按其7段分释如下:
第一段:“诊有十度……人病自具”。“诊有十度,度人”中这个“度”读“夺”音,即衡量比较。“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中这个“度”读“杜”音,为测量之意。脉、脏、肉、筋、俞各有阴阳左右,故为十度。但对十度的解释,古代医家注解不一,有谓十度为:度人、度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阴阳(气尽)、度民、度君、度卿,是为十度(见高士宗注),供参考,实无原则分歧。度也就是衡量比较这10个方面的阴阳属性,脏腑、肌肉、筋膜的气血盛衰和正邪的虚实。其中俞度是指穴位,包括《灵枢·本输》篇的66穴、《素问·气穴》《素问·气府论》中的俞穴等。所谓“阴阳气尽,人病自具”,即人体阴阳之变化及所产生的疾病,皆可通过十度而观察清楚,“自具”即自然表现出来。
第二段:“脉动无常……诊无常行”。脉的搏动,往往是变化无常的,如真阴亏耗而孤阳外越时,可能表现出颇似阳盛之脉,这种无根之脱象,在脉的阴阳方面并不具备着十分规律,所以说“诊无常行”。换句话说,脉象显露的情况,有时是不准确的。因此,在诊断过程中,就不能单凭通常的脉法,必须从多方面进行观察。
第三段:“诊必上下,度民君卿”。人的社会地位、职业上的所谓“贵”“贱”,贫富的差异,体质、饮食、起居、劳逸等生活方式都有所不同,古时分为民、君、卿,如今也有普通百姓、高官高薪和贫富之分。这些因素对疾病的影响还是有不同之处,在诊断疾病时应予辨之。
第四段:“受师不卒……反论自章”。强调学医必须要达到毕业的水平,而且在行医时,还要不断地进修学习,精益求精,这样在诊断时才不会出乱子。“持雌失雄,弃阴附阳”,雌为阴,雄为阳,均是指学的不精不至,往往会出现只抓着一个方面,而不顾另一方面,看到的是阳证,却忽视了阴的一面,不知道要全面分析,其诊断也就不可能正确,如果把片面的方法传流到后世,其错误之处必会暴露出来。
第五段:“是以圣人持诊之道……知此乃足以诊”。学术造诣较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在诊病时都必然是首先分清阴阳的先后,并按照奇恒之势六十首,以辨清楚正常与异常,“五中”即五脏的情况,领悟分析其中的道理,抓住虚实的要领,再按照五度(即十度)的要求,进行衡量判断,做出正确的诊断。
第六段:“是以切阴不得阳……故治不久”。如果不是上述的那样,在看到阴的病变时,不去考虑“阳”在人体的重要作用,这种诊法等于消亡。反之,只知道阳的重要性,而忽视阴的作用,这种医生也是不高明的。总之,看到左部病变不考虑右边;看到右边的病变,不考虑左边;看到上部的病,不考虑下边;看到下边的病,不考虑上边,就做不到长治久安。
第七段:“知丑知善……万世不殆”。一个高明的医生,既要知坏的一面,也要知道好的一面;既要知道病机的变化,也要知道正常的生理活动;知道高也要知道低;知道坐(逸)也要知道起(劳动);知道行走也要知道适可而止。对上述内容,如果能够做到恰如其分(有纪),诊断的方法也就全面了,自然就不会出现差错。
之所以将此七段做出释析,是因为“十度”的内容为中医诊法的基本认识与方法。是诊法中的重点与要点之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