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化生活饮食习惯对疾病的影响

优化生活饮食习惯对疾病的影响

时间:2023-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营养不良包括营养素缺乏、过剩、比例不适当以及食物不清洁等原因给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1.营养治疗的目的 获得合理营养是人体的基本需要,各种食物提供的多种营养素对机体产生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对营养不良可以通过增加或控制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达到治疗目的。营养治疗应根据疾病治疗的需要,增加或减少某些营养素的量,以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

(一)营养与疾病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传染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显著下降,人们的平均期望寿命值明显延长,而影响寿命的各种疾病特别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半个世纪以来,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的资料均表明:不恰当的饮食习惯、不合理的营养方式是引起各种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任何一种食物都不可能提供所有的营养素。因此,人类必须吃各种各样的食物,有些食物可以生食,而有些则必须经过加工后才能食用。食物是最重要的外环境因素,是机体与外物质能量交换的主要渠道,对健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营养不良包括营养素缺乏、过剩、比例不适当以及食物不清洁等原因给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当前在我国,居民营养缺乏性疾病依然存在,由于饮食营养知识普及不够,多数人在吃饱的同时,并不知道如何才能吃好,吃得科学,吃得合理,因营养过剩所致的肥胖症、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发病率和患病率也逐渐增高。目前,营养不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营养缺乏疾病

(1)缺铁性贫血:由缺铁引起血红蛋白合成障碍所致,以育龄期妇女和学龄前儿童多见。2004年,《中国育龄妇女、孕妇和学龄前儿童铁缺乏症流行病学调查》的调查结果显示,随着缺铁性贫血患病率的下降,隐性缺铁已成为营养性铁缺乏症的主要问题;婴儿、孕妇仍然是铁缺乏症的高发人群;7个月至7岁儿童铁缺乏症患病率为40.3%,城市居民铁缺乏的患病率为33.9%,高于农村的29.7%,而农村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为12.3%,高于城市(5.6%);孕妇铁缺乏症患病率为61.7%,晚孕妇女高达85.4%,育龄妇女为49.5%;在孕早期及育龄妇女中,城市以隐性缺铁多见,而农村则以缺铁性贫血患者多见。

(2)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成年人表现为消瘦、乏力和水肿;儿童则表现为发育迟缓、免疫力降低。2002年,第四次全国营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4.3%,低体重率为7.8%;其中农村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7.3%,低体重率为9.3%,贫困农村分别高达29.3%和14.4%;生长迟缓率以1岁组最高,农村平均为20.9%,贫困农村高达34.6%。

(3)碘缺乏症:全球有近10亿人受到碘缺乏症的威胁,有5千万以上儿童因碘缺乏而引起发育障碍,包括智力发育缓慢、生长发育迟缓。

(4)维生素A缺乏症:全球有4千万儿童受到维生素A缺乏症的困扰,有50万儿童因此失明。维生素A缺乏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健康,对疾病整体抵抗力下降。

2.营养过剩疾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营养过剩人群呈明显上升趋势,导致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1)肥胖症:热能摄入量过多,在体内以脂肪的形式积聚,从而引起肥胖。可出现行动迟缓、劳动率下降和寿命缩短等。肥胖还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独立的危险因素。根据2002年中国第四次营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群超重和肥胖症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成年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为2.0亿和6000多万。

(2)冠心病:肥胖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静坐的生活方式等是诱发冠心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3)高血压病:除遗传因素外,高血压病的发病与食物环境密切相关。饮食中高盐、饮酒、高饱和脂肪酸、低动物蛋白等均能促进高血压病的发生。

(4)糖尿病:除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是糖尿病的主要诱因,如感染、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能量摄取过多、嗜好烟酒、体力活动少)、年龄增长、多次妊娠、心理应激、不合理用药(长期使用激素)等。

(二)营养治疗

营养治疗是研究病人饮食治疗的一门科学。它是根据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给病人制定不同的饮食配方,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促进组织修复,纠正营养缺乏。并起到辅助治疗和辅助诊断的作用。

1.营养治疗的目的 获得合理营养是人体的基本需要,各种食物提供的多种营养素对机体产生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因此,健康的人需要的是平衡膳食。给病人实施营养治疗,则是通过对食物成分或膳食组成进行调整,使病人得到符合其病情的治疗膳食,显然这一膳食对机体的影响是有针对性的。营养治疗是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上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1)纠正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或称营养失调,包括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两种情况。对营养不良可以通过增加或控制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达到治疗目的。例如对小儿佝偻病应及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而对肥胖症患者则要适当限制饮食,减少能量摄入量,以减轻体重。

(2)控制病情发展:临床上许多疾病的发病原因是复杂的,但病情的转归却与饮食营养有密切关系,通过调整膳食中某些营养素摄入量,便可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或恶化。

(3)减轻脏器负担:体内各脏器分别具有特殊功能,在有疾病的情况下如不注意调整饮食,势必加重其负担。

(4)促进疾病痊愈:食物的性质对胃肠道的影响是直接的,所以,对有消化性溃疡和胃炎的病人,应通过合理选择食物和利用适宜烹调方法,使他们摄取细软、无刺激性的食物,减轻胃黏膜所受刺激,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5)提高机体抵抗力:合理全面的营养是提高健康水平的基本需要。许多疾病可以导致新陈代谢的改变,主要是分解代谢增强,因此,表现为热量和多种营养素的消耗加大,需求量增加,及时给予全面补充才能满足自身需要,提高整体抵抗能力。

2.营养治疗的原则

(1)营养治疗是现代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营养治疗是根据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按不同的疾病制定符合其特征的营养治疗方案和特定的饮食配方,以达到辅助治疗或诊断的目的,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组织修复和恢复代谢功能,纠正营养缺乏。

(2)营养治疗应根据疾病治疗的需要,增加或减少某些营养素的量,以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如控制能量使肥胖患者减轻体重,增加营养纠正营养不良或使消瘦者体重增加,对手术患者在术前和术后进行营养调整,有利于手术成功和术后的恢复等。调整食物组成,减少某种营养素的量,可减轻某脏器的负荷,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少尿期,且伴有水肿和高血压病的患者,控制食盐或含钠食品的量,可以减轻肾的负担。控制饮食营养成分的摄取量可以控制病情发展,如糖尿病患者有糖代谢紊乱,调整糖类摄取量作为治疗手段,使病情得到控制。

(3)饮食营养治疗必须符合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的原则。全天食物分配比例要适当,早餐、中餐和晚餐应按一定比例,必要时可增加餐次;两餐间隔时间应根据病情适当调整。烹调方法应该使饭菜美味可口。品种要多样化;注意季节变换,夏季口味宜清淡,冬季稍浓厚。治疗饮食既要符合营养治疗的原则,又要能维持机体的营养需要,如高脂血症患者应控制含胆固醇高的动物脂肪,但必须补充足量植物脂肪和蛋白,特别是豆类蛋白,以满足机体营养代谢的需要。危重患者的营养治疗极为重要,必须深入病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修订营养治疗方案。在不影响治疗原则的基础上,尽可能照顾患者的饮食习惯,并做好饮食营养咨询,使患者能自觉地配合营养治疗。凡因治疗或检查需严格控制能量和某种营养素时,饮食要计算后称重,即所谓称重饮食。

(4)在进行营养治疗时,营养供给应恰如其分,多则增加患者的代谢负担,会加重病情。因此,供给的营养素应合理,满足需要即可。营养治疗是临床综合治疗的组成部分,合理使用营养治疗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总之,无论使用何种营养治疗方法,都要掌握适应证、注意禁忌证、防治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三)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

临床上,不少患者伴有营养不良,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食物摄取不足

(1)厌食:食欲缺乏甚至厌食是各种胃肠道疾病和其他某些疾病的突出症状。进食后疼痛、不适或有消化道梗阻症状,可使胃肠疾病患者产生畏食现象;急性肝炎病人的首发症状常为厌食;贫血、尿毒症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胃肠道外疾病的突出症状则是明显的食欲减退。另外,许多药物通过复杂的机制,引起病人食欲减退或者厌食,如化疗药物等。

(2)进食能力降低或丧失:病人身体虚弱、咀嚼不便、舌咽神经麻痹引起的吞咽困难,都使病人进食能力降低;而昏迷、意识丧失的病人则完全丧失进食能力。

(3)精神性因素:因患有严重疾病,病人对治疗失去信心,处于焦虑、恐惧、抑郁的精神状态,无意摄取食物。

(4)医源性因素:①一些治疗方式如输液、牵引等限制了病人的摄食活动;②常规临床工作如查房、治疗和换药等时间安排不当,对病人进餐产生干扰;③医务人员职责不清,未仔细观察病人食欲和食物摄取量;④诊断性试验限食、禁食后,未给予及时补充;⑤管喂膳食调配不当,数量不足。

2.食物消化吸收障碍 即使病人食欲较好,摄取食物较多,但由于多种疾病状态,如胰腺炎、胆汁分泌减少、吸收不良综合征、萎缩性胃炎等,病人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降低,同样也可造成营养不良。

3.能量及营养素需要量增加 疾病过程及治疗方式能增加机体消耗,若要维持良好营养状况,必须多供给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外科手术前病人应得到必要营养补充,手术后应给予足够营养支持,因为在手术后病人分解代谢增强,热量消耗大,尿氨丢失多。患恶性肿瘤病人整体消耗大于其他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患者发热时,体内糖原、脂肪储存量减少;蛋白质大量分解,尿氨丢失增加;经呼吸、皮肤失去更多水分和无机盐。以上疾病情况均可使机体对能量及营养素的需要量比平时增加。

4.食物或营养素大量丢失 胃肠蠕动异常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呕吐和腹泻、消化道瘘管、短肠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手术或创伤时的失血及组织损伤等都能使食物或营养素大量流失,造成病人营养不良。

5.对病人营养状况的观察与评价不当 因过分、片面依赖手术和药物治疗,低估营养对病人免疫功能和疾病转归的特殊影响,缺乏与营养医师的交流和配合,未能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而及时更改饮食医嘱,长期采用流质饮食或静脉营养,致使病人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由于不能准确测算和记录病人营养物质摄入量和丢失量,不能对病人的营养状况,尤其是缺乏症状不典型时的营养不足进行客观的动态观察和评价,因而难以及时给予适当的营养补充。

对每一个营养不良的病人来说,营养不良的发生往往是以某一方面原因为主的上述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在病人发生营养不良时,应全面分析导致这一情况的可能原因,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