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脂肪性肝病

脂肪性肝病

时间:2023-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脂肪性肝病系指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病理上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三种类型,临床上则根据患者有无过量饮酒史,分乙醇性脂肪性肝病和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凡有其中之一或数种原因,均可致脂肪肝。脂肪肝是可逆性病变,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一般可恢复正常。过高能量使脂肪合成增多,加速脂肪肝病变,应适当控制能量。

脂肪性肝病系指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病理上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三种类型,临床上则根据患者有无过量饮酒史,分乙醇性脂肪性肝病和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

(一)营养致病因素

肥胖、恶性营养不良、饥饿、恶病质、全胃肠外营养、重度贫血等。其中肥胖、2型糖尿病、酗酒是当前脂肪肝的主要病因。

(二)代谢变化及营养诊断

肝是人体内脂肪及胆固醇暂时贮存处,但平时肝内贮量很少。正常人肝内总脂肪量占肝重4%~5%,包括磷脂、三酰甘油、脂肪酸、胆固醇及胆固醇酯。肝实质病变、胆碱缺乏时发生脂肪变性及浸润,可有大量脂肪在肝内积存,肝内总脂量占肝重10%以上,甚至可达40%~50%。主要为三酰甘油及脂肪酸、磷脂、胆固醇及胆固醇酯则轻度增多。这就是所谓脂肪肝。

脂肪肝发生的机制可归纳以下原因,如食品供应脂肪过多,从糖类或氨基酸转化脂肪增加,从脂肪组织移入肝内脂肪过量,肝合成、摄取脂肪酸增高,肝内三酰甘油的脂肪酸氧化分解减少,肝中脂蛋白合成降低等。凡有其中之一或数种原因,均可致脂肪肝。

(三)营养治疗原则

脂肪肝是可逆性病变,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一般可恢复正常。治疗包括去除病因,如停用肝毒性药物、禁酒、治疗原发病,如糖尿病等,给予去脂药物等。同时膳食管理十分重要。必要时配合肠内营养相关制品调节营养代谢。

1.适量能量 能量供应不宜太高,以防止发胖诱发脂肪肝,对有肥胖或超重者要控制或减轻体重。对能量控制不能骤然剧减,以免患者不适应。过高能量使脂肪合成增多,加速脂肪肝病变,应适当控制能量。对体重正常者轻工作时可每天按每千克体重0.13MJ(30kcal)供给,体重超重者为0.08~0.11MJ(20~25kcal),使体重逐渐下降,有利于肝功能恢复。

2.高蛋白 蛋白质中许多氨基酸,如甲硫氨酸、胱氨酸、色氨酸、苏氨酸和赖氨酸等都有抗脂肪肝作用。高蛋白可提供胆碱、甲硫氨酸等抗脂肪肝因子,使脂肪变为脂蛋白,有利于将其顺利运出肝,防止脂肪浸润。适当提高蛋白质量,供给高蛋白膳食可以避免体内蛋白质损耗,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纠正低蛋白血症,并且蛋白质有较高的食品特殊动力作用,可刺激新陈代谢,适当提高蛋白质质量,有利于减轻体重;通常每天1.0~1.5g/kg。重体力劳动者加至每天1.5~2.0g/kg,以占总能量15%~20%为宜。

3.低糖类 糖类能刺激肝内脂肪酸合成。高糖类是造成肥胖和脂肪肝的重要因素,故控制糖类的摄入比降低脂肪更有利于减轻体重和治疗脂肪肝。应给予低糖类,除蔬菜、水果中所含天然糖类外,特别要禁食精制糖类、蜂蜜、果汁、果酱、蜜饯等甜食和甜点心等含简单糖高的食品。

4.适量脂肪 脂肪中的必需脂肪酸参与磷脂的合成,能使脂肪从肝中顺利运出,对预防脂肪肝有利。脂肪还有抑制肝内合成脂肪酸的作用,但食入过多的脂肪可使能量增高,也不利于患者,故给予适量脂肪,每天50g左右。植物油不含胆固醇,所含谷固醇、豆固醇和必需脂肪酸有较好的驱脂作用,可阻止或消除肝细胞的脂肪变性,对治疗脂肪肝有益。烹调油应使用植物油,对含胆固醇高的食品应适当限制。

5.充足维生素 肝贮存多种维生素。在肝病时贮存能力降低,如不注意及时补充,就会致体内维生素缺乏。为了保护肝细胞和防止毒素对肝细胞的损害,宜供给富含多种维生素,如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丰富的食品。

6.膳食不宜过分精细 补充食物纤维及矿物质,不宜过分精细,主食应粗细杂粮搭配,多食蔬菜、水果和菌藻类,以保证足够数量食物纤维摄入。既可增加维生素、矿物质供给,又有利于代谢废物的排出,对调节血脂、血糖水平有良好作用。

7.膳食禁忌 戒酒,少吃刺激性食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