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营养因素
1.脂类影响
(1)脂肪数量:膳食脂肪质与量对血脂有影响。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膳食脂肪摄入总量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和死亡率呈明显正相关。膳食脂肪总量是影响血胆固醇浓度的主要因素。DRIs规定,膳食脂肪供给量在年龄45岁以上应占总能量的20%~25%。
(2)脂肪质量:膳食脂肪质量、数量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影响更重要。膳食脂肪由三酰甘油组成。人每天必须从食品获得体内不能合成的不饱和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必需脂肪酸亚油酸是合成有重要生理活性物质的原料,可以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抑制凝血过程,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冠心病防治关系非常密切。脂肪酸所起作用取决于其脂肪饱和程度,饱和脂肪酸对血胆固醇影响取决于碳链长度。软脂酸和豆蔻酸可使血胆固醇明显升高,短于12碳的中链脂肪酸对血胆固醇影响较小,但硬脂酸和中链脂肪酸能使血三酰甘油升高。膳食中各种脂肪酸对血清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影响是肯定的,占总能量3%的亚油酸是最小有效剂量。
(3)脂肪酸比例:应注意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例。膳食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即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的含量,同时减少饱和脂肪酸供给,血清胆固醇有中等度下降,并有降低血液凝固趋势。但多不饱和脂肪酸(P)与饱和脂肪酸(S)之比,即P/S比值更为重要。当前推荐P/S比值范围是从1∶1~2∶1。当摄入饱和脂肪酸增高时,血胆固醇上升,而增加亚油酸可阻止胆固醇增高。
(4)胆固醇:冠心病患者血清胆固醇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冠心病多发国家居民血清胆固醇浓度比低发地区人群要高得多;膳食胆固醇摄入量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呈正相关,且膳食胆固醇过高致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一致。其原因可能是人肠黏膜对胆固醇吸收比较低,食品胆固醇量越高,吸收也相应增加,但不呈直线相关。食品胆固醇对内源性胆固醇合成有反馈作用,当食品胆固醇摄入较多时,则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但此反馈机制仅在肝内,肠内合成则不受其制约;故进食胆固醇过多,仍可使血胆固醇含量增高。脂肪有助于胆固醇吸收,故低胆固醇膳食同时应为低脂肪膳食。植物固醇,特别是谷固醇结构与胆固醇相似,不易被吸收,且有竞争性抑制胆固醇吸收的作用。
(5)磷脂:在肝内合成,以结合蛋白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卵磷脂是血浆主要成分。卵磷脂使胆固醇酯化形成胆醇酯,酯化作用增强时,胆固醇不易在血管壁沉积,或使血管壁的胆固醇转入血浆而排出体外。黄豆卵磷脂能有效地降低血胆固醇浓度,并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2.糖类 糖类也可致高脂血症,故将高脂血症分为脂肪性和糖类性高脂血症。肝能利用游离脂肪酸和糖类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故糖类摄入过多,同样可使血三酰甘油增高。糖类过多可致肥胖,而肥胖是高脂血症易发因素。糖类摄入量和种类与冠心病发病率有关;若以淀粉为主,肝和血清三酰甘油含量都比给予果糖或葡萄时为低,增加饱和脂肪酸比例,则多不饱和脂肪酸减少;给予蔗糖也有类似现象。果糖对三酰甘油影响比蔗糖大,说明果糖更易合成脂肪,其次为葡萄糖,淀粉更次之。
3.蛋白质 供给动物蛋白质越多,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所需要的时间越短,且病变越严重。动物蛋白质升高血胆固醇的作用比植物蛋白质明显得多。植物蛋白,尤其是大豆蛋白有降低血胆固醇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用大豆蛋白替代动物蛋白,可使血胆固醇下降19%左右。动物食品含较高胆固醇及饱和脂肪酸,大豆蛋白既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还含有较高植物固醇,有利于胆酸排出,减少胆固醇合成。大豆卵磷脂对胆固醇运转有帮助作用,故供给大豆蛋白不会导致冠心病发病率增高。
4.能量 维持理想体重,是预防冠心病膳食治疗的目标。膳食摄入能量过多,可致单纯性肥胖,肥胖者血胆固醇合成增高。限制能量体重下降,血清胆固醇和三酰甘油也显著下降。能量分配对血清胆固醇有影响,如把全天能量过多地集中于某一餐,可使高脂血症发病率增高。肥胖者冠心病发病率显著增高,通常能量每消耗28kJ(6.8kcal),体重降低1g。但增加能量供给同时加大活动量,对机体无任何影响,不会导致血脂和胆固醇升高。
5.维生素
(1)维生素C:可降低血胆固醇,因胆固醇代谢时,均需要维生素C参与,如缺乏则胆固醇在血中堆积,进而致动脉粥样硬化。维生素C可增加血管韧性,使血管弹性增强、脆性减弱,可预防出血。生物黄酮类有类似维生素C的功能,能够保护维生素C和防止其降解的功能。
(2)维生素E:对心脏及血管的作用机制较复杂,最重要的生理功能是抗氧化作用,防止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磷脂的氧化,有助于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提高氧利用率,使机体对缺氧耐受力增高,增强心肌代谢对应激的适应能力。维生素E还能抗凝血、增强免疫力、改善末梢循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3)维生素B1:缺乏时使心肌代谢障碍,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出现脚气病性心脏病临床症状。维生素B1供给要充足,能量越多,糖类和蛋白质比例越高,则维生素B1需要量也越大。
(4)烟酰胺:烟酰胺是强降脂药物,大剂量治疗高脂蛋白血症有一定疗效。对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作用较显著,而高密度脂蛋白则增高,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功效。大剂量烟酰胺有不良反应,故国内应用较少。
(5)维生素B6:与亚油酸同时应用,能降低血脂;因维生素B6能促进亚油酸转变成花生四烯酸,花生四烯酸可使胆固醇氧化为胆酸。
6.矿物质及微量元素 对高脂血症及冠心病发生有一定影响。钙、镁、铜、铁、铬、钾、碘、氟对心血管疾病有抑制作用,缺乏时可使心脏功能和心肌代谢异常。补充铬可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浓度,降低血清胆固醇的含量。锌过多或铜过低时血清胆固醇含量增加。锌铜比值高时血清胆固醇也增高,铅、镉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有促进作用。
7.其他
(1)食物纤维:可缩短食品通过小肠的时间,减少胆固醇的吸收。在肠内与胆酸形成络合物,减少胆酸重吸收。高纤维膳食可使血浆胆固醇降低。因食物纤维可使胆固醇绝大部分转变成胆酸,少量进入血液循环;而低食物纤维时仅有少量的胆固醇变成胆酸,绝大部分进入血液,使血清胆固醇增高,故食物纤维对脂质代谢、糖类代谢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都具有良好的作用。尤其以果胶、树胶和木质素等降胆固醇的效果最好。
(2)葱蒜挥发油:葱和蒜等植物的挥发油有预防冠心病的作用,能防止血清胆固醇增高,降低血液凝固性。其中柑橘汁中黄酮类化合物,有防止血栓形成的功能。
(3)酒:大量饮酒可致三酰甘油增高,乙醇促进肝内脂肪生成,刺激VLDL合成,致脂肪肝和高三酰甘油血症,故WHO认为,从健康的角度不提倡饮酒。
(二)营养治疗原则
降低能量控制体重,减少脂肪总量及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摄入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1∶1∶1;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限制单糖和双糖摄入,供给适量矿物质及维生素。必要时配合肠内营养相关制品调节营养代谢。
1.适宜能量 以维持理想体重为宜,其中年龄和体力活动程度最重要。中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活动和日常其他活动相对减少,基础代谢率也不断下降,故每天所需能量也相应减少。若有超重,应减少能量供给以降低体重。蛋白质宜占总能量的13%~15%、脂肪应<20%、糖类以65%左右为宜。有高胆固醇血症者,脂肪比例可降至16%;高三酰甘油血症者,糖类应控制在55%上下。切忌暴饮暴食,避免过饱,最好少量多餐,每天4~5餐。
鉴于许多冠心病患者常合并有肥胖或超重,故应通过限制能量摄入,或增加消耗使体重控制在理想体重范围。通常为8.37~12.54MJ(2 000~3 000kcal),合并有高脂血症者应限制在8.37MJ(2 000kcal)左右。
2.控制脂肪 脂肪数量和质量都很重要。通常每天摄入量应占总能量的30%以下。适当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供给,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P/S比值以>1为宜。食物胆固醇控制在300mg/d以下,但未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不应限制过严,以防致营养不良。脂肪占总能量的20%,不应超过25%。多用植物油作为预防膳食时,P/S比值应>1;治疗膳食时,多不饱和脂肪酸为15~20g/d,P/S比值应>1.5;禁用动物脂肪高的食品。
3.限制胆固醇 食品胆固醇供给作为预防膳食时限制在300mg/d以下,治疗膳食低于200mg/d。禁用含胆固醇高的食品。如果血清总胆固醇水平超过200mg/dl,应给予膳食指导,并建议食用低胆固醇膳食。
4.糖类适量 根据国人习惯,糖类应占能量的60%左右,以复合糖类为主,单糖应限制,尤其是合并肥胖或高脂血症者更应注意。宜选用复合多糖类,占能量<65%。因食物纤维、谷固醇、果胶等可降低胆固醇;肥胖者主食应限制,可吃些粗粮、蔬菜、水果等含食物纤维素高的食品,对防治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均有益。应限制含单糖和双糖高的食品。
5.适量蛋白质 蛋白质需要与健康人相同,占能量的10%~14%。其中植物性蛋白占总蛋白的50%;应增加食物纤维、维生素供给。蛋白质按劳动强度供给,其中轻度体力劳动者为1.26g/kg;极重度体力劳动者可达1.75g/kg,动物蛋白占蛋白总量的30%。冠心病膳食蛋白质应占总能量的15%,或按2g/kg供给。尽量多用黄豆及其制品,如豆腐、豆干、百页等,其他如绿豆、赤豆也好;因豆类含植物固醇较多,有利于胆酸排出,且被重吸收量减少,胆固醇合成随之降低。鱼类中河鱼或海鱼大部分含胆固醇较低,如青鱼、草鱼、鲤鱼、甲鱼、黄鱼、鲳鱼、带鱼等胆固醇含量<100mg;故每天吃250g鱼,其胆固醇含量<300mg/d,故鱼油对防治冠心病有重要价值。牛奶含抑制胆固醇合成因子,牛奶的脂肪和胆固醇使人担忧,但250ml牛奶仅含脂肪9g,胆固醇30mg,故冠心病患者不必禁食牛奶。鸡蛋对冠心病的影响主要是蛋黄中的胆固醇,1只鸡蛋约含250mg胆固醇;健康人每天增加1只鸡蛋不影响血胆固醇。事实上,适量吃蛋有益无害,但不宜多吃。
6.充足矿物质和维生素 应限制钠盐,对合并有高血压,或有家族性高血压史的患者尤应注意。WHO提出,每天食盐量应控制在6g以下,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每天控制在5g以下为宜。多食用新鲜绿叶蔬菜,深色蔬菜富含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蔬菜体积大可饱腹,含食物纤维多,减少胆固醇吸收。水果含能量低,维生素C丰富,含有大量果胶。山楂除富含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外,还有黄酮类物质,有显著扩张冠状动脉和镇静作用,多聚黄烷醇有降压强心功能。海藻类,如海带、紫菜、发菜及黑木耳等富含甲硫氨酸、钾、镁、铜、碘,均有利于冠心病治疗;但甲硫氨酸不宜过多。配制膳食时应注意锌/铜比值不宜过高。
7.食品选择
(1)可用食品:粮食类,豆类及其制品,豆浆、蔬菜、水果、酸牛奶、脱脂牛奶、鸡蛋清、鱼、去皮鸡肉、小牛肉、野禽及猪瘦肉等。鲜蘑菇、香菇、大豆蛋白、豆浆、豆制品、赤豆、绿豆、豌豆、毛豆、菜豆、鲳鱼、黄鱼、大蒜、大葱、韭菜、海带、芹菜、茄子、黑木耳、核桃仁、芝麻等均有降脂作用。
(2)限制食品:去掉可见脂肪的牛、羊肉,火腿,除小虾外的贝类及蛋黄等。
(3)禁用食品:含动物脂肪高的食品,如肥猪肉、肥羊肉、肥鹅、肥鸭;高胆固醇食品,如猪皮、猪爪、带皮蹄膀、肝、肾、肺、脑、鱼子、蟹黄、全脂奶油、腊肠;含高能量高糖类食品,如冰淇淋、巧克力、蔗糖、油酥甜点心、蜂蜜、各种水果糖等,均为体积小产热高食品;刺激性食品,如辣椒、芥末、胡椒、咖喱、大量酒、浓咖啡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