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术后康复治疗的目的和作用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术后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和主动锻炼,对日后的功能恢复效果非常重要。手术医师精湛的手术技术只有结合科学、合理的术后康复治疗,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治疗效果。
康复的过程和康复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对手术后康复的认识。遗憾的是,在临床实践中,经常遇见一些患者错误地认为只要手术成功,就一切都成功了,正所谓“一刀定乾坤”。出现这样的认识其实并不奇怪,主要是因为他们对康复锻炼的认识不足。因此有必要首先介绍一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的目的、原则以及康复中应注意的问题。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进行康复锻炼可以达到以下6个目的。
(1)通过肌肉力量练习,加强膝关节周围屈曲、伸展肌群的力量,促进全身的体力及健康状况的恢复。
(2)通过行走练习,改善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平衡协调性,增强术后膝关节的稳定性。
(3)通过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练习,使得人工膝关节的活动能满足日常生活活动(如上下楼梯、穿袜等)。
(4)通过膝关节主、被动练习,改善局部乃至整个下肢的血液循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预防手术后关节周围产生粘连。
(5)可以提高患者的精神面貌,激发其生活热情。
(二)术后康复治疗的原则
术后康复的原则有3个方面。
1.个性化的原则 同病室的病友同时做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后医师给他们的康复计划可能并不一样。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手术前所患的疾病不同,也可能是他们身体状况、手术方式和心理素质不相同。总之,手术后康复是因人而异的。所以,当患者阅读此书有关训练方法之后,也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加以选择,拟定适合自己病情的康复计划并实施。
2.循序渐进的原则 术后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急于求成只能事倍功半,任何过度的活动对机体都是一种损伤,而且必将影响到康复训练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手术医师、康复医师、家属及患者的共同努力,互相合作。一般来讲,康复训练应该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并根据锻炼后及次日的反应(全身状态、疲劳程度、切口周围肿胀程度、切口引流量的多少及颜色、疼痛等)来决定增减运动量。在安排每日的锻炼项目和运动量时,应遵循下列原则:均匀分配运动量,与其隔日大运动量地锻炼,不如每日短时、多次的锻炼;锻炼后局部不应发生明显疼痛、肿胀;如果锻炼后发生疼痛,应及时报告医师采取相应办法,使疼痛在几小时内缓解,而不要持续到第2天。
3.全身训练的原则 人体就像一台复杂的机器,只有各个零件都保持良好的状态,整台机器才会正常运转。患病的膝关节只是行走负重关节中的一个,多数情况下,选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都存在身体其他多个关节同时受累的情况。因此,单纯处理膝关节并不足以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术后康复必须兼顾身体其他部位。
(三)术后康复治疗的适应证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康复治疗的绝对适应证。
(四)术后康复治疗的注意事项和禁忌证
1.术后不适宜康复的情况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康复训练的绝对适应证,也就是说,患者术后绝对需要康复训练。但是如果患者手术后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建议在医师全面评估患者全身状况的前提下,并在医师的监护下进行康复训练。这些情况包括以下5点。
(1)高热(体温高于38℃)。
(2)安静时心率>100/min。
(3)收缩压<100mmHg(13.3kPa),有低血压表现。
(4)舒张压>120mmHg(16kPa),有高血压表现。
(5)心、肺、肝、肾、脑有严重功能障碍,从内科角度考虑,要求患者绝对安静休息。
2.康复的注意事项 术后整个康复过程是很漫长的,在此过程中,患者还必须时刻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康复训练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康复训练时着装应该宽松一些,最好穿睡衣、睡裤以及防滑鞋。老年患者锻炼前应记住排空大小便,避免睡醒后30~60min或起床后立即锻炼。
(2)避免摔倒。在可能的情况下,康复训练时最好有一个人在旁边给予适当保护,共同配合,努力完成练习。
(3)避免剧烈跳跃、急停、急转动作。
(4)避免人工膝关节一侧肢体过多负重,同时要避免在负重的情况下反复屈伸膝关节。
(5)避免进行剧烈的体育竞技活动。
(6)保持体重,预防骨质疏松。体重越重,新的人工膝关节负荷就越重,关节假体的磨损就越严重。
(7)术后6个月内注意预防全身各个部位的炎症的发生,预防人工关节感染。
(8)手术创口的护理。术后创口包扎一般在手术后2周左右拆除。在创口没有完全愈合和干燥前,不要弄湿创口,可在创口上覆盖纱布,以免受到衣服或绷带对创口的摩擦和刺激。
(9)术后饮食的护理。手术后患者整个机体处于一种医学上叫做“高代谢”的状态,所以要重视手术后营养的供给,以满足机体修复手术创伤的需要,促进手术切口的愈合。
患者手术后什么时候可以吃东西,取决于麻醉方式。如果手术采用的是腰麻或者硬膜外麻醉,那么患者在手术后6h就可以进食了。一般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先吃一些容易消化的流质饮食,比如米汤、鸡汤等。第2天如果一般情况比较好,可以改吃任何食物。如果手术采用的是全身麻醉,则要等麻醉清醒,并且没有恶心、呕吐等情况后,才可以适当喝水,保证无呛咳和胃肠道没有不舒服后,才可以开始喝米汤、鸡汤等。同样如果第2天一般情况良好,就可以开始正常进食。
很多患者认为手术后不宜吃虾、蟹,易引起伤口发炎,对伤口愈合不利,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手术后只要病情允许,完全可以吃任何营养丰富的食物。
(五)术后不同时期的康复治疗
1.术后第1~3日 术后前3d,由于麻醉及手术创伤等原因,患者比较虚弱。因此,在这个时期内,应该以静养和被动活动为主。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防止组织粘连。术后康复越早越好,起初患者可能会感到有些不适,但这些锻炼会加速恢复并明显减轻术后疼痛。
(1)体位的安放
①卧位:如果手术采用的麻醉方式是腰麻或硬膜外麻醉,那么术后6~8h应采用去枕平卧位,防止脑脊液外漏引起头痛等并发症,6h后患者方可使用枕头,并可将床头适当抬高。若采用全身麻醉,患者未清醒前应取去枕平卧位,并将头偏向一侧,防止患者在不清醒状态下将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引起窒息等。
②手术侧肢体的摆放
肢体抬高:患者自手术室返回病房后,应在手术一侧小腿和膝关节下垫1~2个枕头,使下肢抬高。其目的是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轻下肢肿胀。
保持膝关节过伸位:在足跟下放置一小垫子保持足跟不与床面接触,使膝关节悬空,利用肢体的重力,达到膝关节过伸练习。当患者感觉大腿肌肉有些疲劳时,可换一种体位。这样能保证膝关节日后伸直无障碍。如果患者术前有膝关节屈曲畸形,这种练习更重要。
使用支具来保持术后膝关节伸直位:有条件的医院或患者,可以在休息时使用膝关节支具来保持膝关节的伸直位。
(2)被动锻炼:被动锻炼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由陪护人员帮助完成,具体如下。
①肢体按摩:按摩方向由手术一侧足底开始,缓慢向上按摩至大腿中下1/3处。按摩时应注意伤口的保护,避免加重伤口疼痛。每2h按摩10min(图2-29)。
图2-29 肢体按摩
术后肢体按摩的好处主要有:减轻疼痛;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消除术后的恐惧心理。
②被动屈、伸膝关节:陪护人员一手握住患者手术侧大腿下1/3处,另一手抓住患者的足底,稍用力使距小腿关节做被动的屈伸运动。每1小时活动10min,可以与下肢按摩交替进行(图2-30)。
该运动的目的也是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③抱大腿屈膝活动:陪护人员双手交叉抱住大腿中下1/3处,缓慢用力向上抬起大腿。大腿向上抬的同时,使膝关节被动地屈曲。注意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动作的幅度不要过大,每隔2h做5~10次(图2-31)。
图2-30 人工被动屈曲膝关节
图2-31 抱大腿屈膝活动
④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训练:CPM是利用一种专门机器帮助患者活动下肢关节。使用这种机器使关节做持续被动活动是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的主要手段(由于是机器带着患者的关节活动,所以称为“被动运动”;相反,如果是患者自己做同样的动作,不用活动机器,就称为“主动运动”)见图2-32。
图2-32 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PM)
这种机器可以帮助患者非常轻柔地屈曲、伸直手术侧关节。不必担心应用这种装置会加重疼痛和影响伤口的愈合,实践证明效果恰恰相反。大量研究证明,CPM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作用有以下几方面:防止关节僵硬,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减轻疼痛;减轻肿胀;降低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注意:做CPM训练时患者要尽量放松,不要绷紧腿部肌肉以免受伤。
(3)主动锻炼:主动锻炼可在医师指导下由患者单独完成。
①膝关节压床练习:患者平躺在床上,距小腿关节下垫一个枕头,绷紧大腿前侧肌肉,膝关节尽量伸直,并将膝关节用力向下压床,保持这种姿势5~10s,然后放松5~10s。做该锻炼时患者会感觉大腿肌肉有些疲劳。它的主要目的是锻炼股四头肌的肌力(图2-33)。
②直腿抬高:患者平躺在床上,保持膝关节伸直位,用力将手术一侧腿抬离床面20cm,保持5s(图2-34)。
如果患者感觉做上面这个动作比较吃力,可以尝试下面两个动作。方法一:将非手术一侧(健侧)距小腿关节勾住手术一侧距小腿关节,用力将腿抬高,在抬高的同时保持膝关节伸直状态(图2-35);方法二:用一条2m长的绷带,利用双手的力量将手术一侧下肢抬高。同样,在抬高的同时,保持膝关节伸直状态,当患者感觉自己下肢力量有所增强后,可以逐渐减轻双手的力量(图2-36)。
图2-33 膝关节床练习
图2-34 直腿抬高练习
图2-35 助力抬腿练习方法一
图2-36 助力抬腿练习方法二
③屈、伸踝关节练习:患者双足用力有节奏地做上勾和下踩的动作,以此来活动距小腿关节。
下肢伸直,双足用力尽量向上勾(图2-4),保持5s,然后用力往下踩(图2-5),再保持5s,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要保持一定的节奏,每隔1h做10次,这个动作可以一直做到患者完全康复为止。
④转动距小腿关节练习:患者由内向外转动距小腿关节,每日5次,每次重复10遍。
⑤主动抱大腿练习:患者自己抱住手术一侧大腿的下1/3部分,缓慢抬起大腿,借以被动活动膝关节。注意动作要缓慢、有节奏。
通过术后前3d的锻炼应该达到下列目标:基本消除手术侧肢体的肿胀;手术侧大腿、小腿肌肉能够协调用力做出肌肉收缩动作,依靠小腿重力,膝关节可被动屈曲且无严重不适。
2.术后第4~7天 一般情况下,术后第4天伤口出血已经很少,肿胀明显减轻,伤口的疼痛也明显减轻,关节腔内的引流管也已经拔除,患者可以像手术前一样坐在床上或床边。此时康复的重点是恢复关节的活动范围,加强肌肉力量的练习。在这个阶段,除继续前3d的锻炼内容外,增加以下练习。
(1)抱大腿屈膝活动:由患者自己双手交叉抱住大腿中下1/3处,缓慢用力向上抬起大腿。大腿向上抬的同时,膝关节被动地屈曲。每隔1h抱5~10次(图2-31)。
(2)悬垂小腿动作:患者仰卧于床上,利用双肘及健侧肢体的力量将身体移向床边,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要摔倒。将手术侧小腿悬于床沿下,通过自我调节髓关节的位置及外展角度来调整膝关节的屈曲度,以完成膝关节自我控制下的主动屈曲,角度逐渐增大。在训练的过程中,如感觉疼痛剧烈,可在床边放一张凳子,将足搁于凳子上,可以通过放置凳子的高度,来调节膝关节屈曲的角度。每2h悬垂小腿约10min。或在陪护人员的帮助下,患者坐于床边,双侧小腿自然悬垂于床沿下。同样,可在床边放一张小桌子,将足搁于桌子上。当患者习惯小腿下垂后,将搁足的小桌子或椅子移走(图2-37)。
图2-37 悬垂小腿练习
(3)坐位屈膝关节练习:当患者自然下垂小腿习惯以后,便可以在坐位下练习屈曲膝关节。
方法:坐于床边或椅子上,两腿自然下垂,健侧足与小腿放于患侧足踝上,做向下悠压的动作,慢慢地弯曲手术一侧膝关节,在最大弯曲位置时保持5~10s(图2-38)。
图2-38 坐位屈膝关节练习(右侧为患侧)
(4)坐位伸膝关节练习(一):患者坐干床边,两小腿自然下垂,将健侧足勾于患侧足跟部,协助患侧小腿做向上抬的动作(图2-39)。
图2-39 坐位伸膝关节练习一(左侧为患侧)
(5)坐位伸膝关节练习(二):使用一条2m长的绷带,一头绑于足底部,一头牵于患者手中,患者自行牵引使小腿抬起以使膝关节伸直(图2-40)。
(6)卧位足跟滑动:患者平卧在病床上,健侧下肢伸直,患侧膝关节稍弯曲,利用足跟在床面的滑动,达到活动患侧膝关节的目的(图2-41,图2-42)。
图2-40 坐位伸膝关节练习二
图2-41 卧位足跟滑动(屈膝)
图2-42 卧位足跟滑动(伸膝)
患者在进行术后第4~7日的练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小腿及足充血、肿胀。患者不必为此过分担心,那是因为小腿下垂造成的,休息时可将患肢抬高。随着术后练习次数的增多,肿胀会逐渐消失。
通过本阶段的练习,应达到下列目标:争取被动时患侧膝关节能达到屈曲90°,并能完全伸直;能适应坐凳子和站立状态。
3.术后第2周康复锻炼 在此阶段(第8~14日),患者的情况会比前1周好,除继续前一阶段的练习外,需加做以下练习。
(1)卧床直腿抬高练习:患者仰卧于床上,伸直并绷紧膝关节,足背部展平,然后用力将患侧下肢抬离床面30cm,保持5s后慢慢放下。每日练习3组,每组练习20~30次。
(2)从坐位到站立位以及从站立位到坐位的转移:各种姿势的转移是患者行走及回归社会和家庭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在练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有条件时,最好安排一名家属在旁边保护。
①利用助行器从坐位到站立位的转移(图2-43至图2-46)。
步骤一:端坐在带扶手的椅子上,双足着地。
步骤二:双手放在扶手上,身体向前倾,重心前移。
步骤三:手术一侧腿向前挪动半步。
步骤四:利用健侧下肢和双手的力量站起,同时保持身体平衡。
步骤五:将与手术腿同侧的手从椅子的扶手转移到助行器。
步骤六:将另一侧手也转移到助行器上,健侧腿向前移半步,同时保持身体平衡。站立时健腿完全负重,患腿可不负重着地。
②利用拐杖从坐位到站立位的转移(图2-47至图2-51)。
步骤一:患者双手放于椅子的扶手上。健侧足在后,患侧足在前,拐杖靠在双手容易触及的地方。
步骤二:身体前倾,一手从椅子的扶手转移到拐杖上。
步骤三:利用双手和健侧下肢的力量缓慢站立。注意在此过程中保持身体平衡,以防跌跤。
图2-43 重心前倾
图2-44 健侧下肢及双手用力支撑身体
图2-45 先患侧手后健侧手转移到助行器
图2-46 健腿完全负重
图2-47 重心前倾
图2-48 转移患侧手至拐杖
图2-49 双手及健侧下肢用力支撑身体站立
图2-50 转移健侧手至拐杖
步骤四:将另一只手也转移到拐杖上。
步骤五:将健侧腿向前迈半步,与患腿平齐。
③利用助行器从站立位到坐位的转移(图2-52至图2-55)。
步骤一:准备一把带扶手的椅子。放在患者身体的后面。
步骤二:患侧足在前,健侧足在后,并将一侧手转移到椅子的扶手上。
步骤三:将另一侧手也转移到椅子的扶手上,利用健侧腿和双手的力量支撑身体,患侧腿不负重。
步骤四:双手扶住椅子的扶手,缓慢坐下。
图2-51 双腿平齐站立
图2-52 准备带扶手椅子
图2-53 转移一侧手至椅子
图2-54 转移另一侧手至椅子
步骤五:并拢双足,身体后移,调整身体重心。
④利用拐杖从站立位到坐位的转移(图2-56至图2-58)。
步骤一:准备一把带扶手的椅子,放在患者身体的后面。
步骤二:将双拐放于一侧,侧身将一手放在椅子扶手上。
步骤三:缓慢坐下。在此过程中避免患侧腿负重。
步骤四:双手扶在扶手上,双足并拢,身体后移,保持身体平衡。
图2-55 双手及健侧腿支撑,缓慢坐下
图2-56 准备带扶手的椅子
图2-57 双拐置于一侧
图2-58 转移未扶拐杖的手至椅子,缓慢坐下
(3)适应性站立练习:患者在家属或医护人员的保护下,在床边或平行杠内进行适应性站立训练。前半周练习时,身体重心在健侧,患侧下肢不负重。到后半周时,重心逐渐向患侧过渡。每日站立训练的时间依照患者的身体状况决定(图2-59)。
(4)扶栏杆下蹲练习:患者在陪护人员的保护下,扶住栏杆,尽量往下蹲,同时足跟不要离开地面,蹲到不能继续下蹲时保持5s后缓慢站起。每日做3组,每组20~30次。患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渐增加下蹲的幅度(图2-60)。
(5)渐进式膝踝屈伸练习:
练习一:患者双足并拢平放在地板上,足尖着地,慢慢地同时抬起足跟至最大限度,保持5s。然后将足跟慢慢着地,再慢慢地同时抬起双足尖至最大限度,保持5s,最后将双足尖着地,双足平放在地板上。
图2-59 适应性站立练习
图2-60 扶栏杆下蹲练习
反复进行,患者熟练后,可以逐渐加快练习速度。
练习二:患者能熟练完成“练习一”后,可进行下面的锻炼。方法:端坐在椅子上,双手自然下垂。一只足尖着地,一只足跟着地。双足交替变换,熟练后可加快速度。
练习三:患者能熟练完成“练习二”后,可进行下面的锻炼。方法;端坐在椅子上,双足并拢并平放在地板上。一只足尽量向前滑动,另一只足尽量向后滑动至最大角度,保持该姿势5~10s。两腿交替在地板上前后滑动。在滑动过程中,保持整个脚掌着地,并用力压地板,此时患者有腿部肌肉紧张的感觉。两足交换,重复上面的动作。
练习四:患者在能熟练完成“练习三”的基础上,做以下动作。方法:端坐在椅子上,双足并拢并平放在地板上。一只足尽量向前滑动,至膝关节伸直后,将足尖向上用力勾,同时另一只足用力尽量向后滑动至最大角度,保持5~10s。在整个过程中,保持双足掌完全贴在地面上。两足交换,重复上面的动作。
练习五:如果患者对“练习四”感到轻松的话,可以进行下面的练习。方法:将一侧足向前伸,至膝关节完全伸直时向上勾起足尖,并将该侧腿抬离地面,保持该动作5~10s,另一侧足则尽量向臀部方向拉,然后缓慢将双足收回原位。两足交换,重复上面的动作(图2-61)。
练习六:在熟练完成“练习五”的基础上,增加动作难度。方法:将一只足向前伸,完全伸直后抬离地面,尽可能离地面的距离远一些,并用力将该腿绷直,并将足尖用力做向下踩的动作。保持该动作5~10s。交换另一只足做上面的动作(图2-62)。
图2-61 膝踝屈伸练习五
图2-62 膝踝屈伸练习六
上面的6个练习,是一组难度逐渐增加的动作,患者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渐增加练习的次数、时间以及难度等。
练习七:放松练习。患者手术后初期进行上面的锻炼后,可能会感到小腿有些疼痛,甚至还有些肿胀。如果这些症状在第2天锻炼前能消失,就不用太紧张,否则,应及时报告医生。
解决患者锻炼后疲劳、疼痛和肿胀的方法之一就是按摩。方法如下:放松小腿后方的肌肉,轻轻、适度地用力从足底开始向小腿方向慢慢按摩下肢,按摩过程中不要忘了保护伤口。
(6)行走练习:在这个阶段,患者主要是在陪护人员的保护下,借助双拐或助行器进行平地行走练习。练习方法见术前康复。练习时要注意安全,避免摔跤等意外的发生。
在此阶段行走时患肢负重约10kg,一般每日3次,每次10~20min。
通过这个阶段的练习,最好能达到下列目标:膝关节可以主动伸直,主动屈曲能达到或超过90°;在助行器帮助下能进行部分负重行走。
4.术后第3~4周康复锻炼 日常生活活动中,许多下肢活动均需要膝关节的活动范围达到一定角度才能够自行完成。例如,上楼梯需要83°;下楼梯需要90°;从有扶手的椅子起立需要93°;从没有扶手的椅子起立需要120°;下肢蹲下时根据距小腿关节和髋关节屈曲能力的不同需要140°~155°。由此可以看出,膝关节屈曲角度的康复锻炼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情况下,如果手术后2周没有并发症发生,患者就可以拆线回家了。但出院时人工膝关节屈曲的角度约90°,这意味着患者膝关节的功能还未达到理想状态,出院后还需要进一步地加强膝关节屈曲的锻炼。
该阶段(第15~30日)康复锻炼的主要任务是增加肌肉的力量和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
(1)增加肌肉力量的练习
①终末伸膝练习:患者仰卧或坐于床上,患侧膝关节下放置一个小枕头,保持膝关节屈曲30°。然后将足缓慢地抬离床面,直到膝关节完全伸直,保持5s后缓慢放下(图2-63)。
这个练习主要是锻炼一块名字称作股内侧肌的肌肉力量,它位于大腿前内侧,主要作用是参与膝关节伸直最后15°的活动。大腿发生萎缩时,这块肌肉最先萎缩,恢复也最慢,所以要特别注意对这块肌肉的锻炼。每日练习3组,每组练习30次。
图2-63 股内侧肌肌力训练
②坐位直腿抬高练习:患者端坐于床沿或凳子上,主动将患侧肢体抬起并尽量伸直,绷紧下肢保持该姿势5s后放下(图2-64)。重复练习,能够抬起50次后可以在距小腿关节上方加一个重物(如沙袋),重物的重量从1kg开始,直到5kg左右(图2-65)。每日练习3组,每组50次。
图2-64 坐位直腿抬高练习
图2-65 坐位直腿抬高练习(拉阻训练)
(2)增加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的练习
①平卧位屈膝练习:患者平躺在床上,让足底在床面上滑动,使膝关节屈曲到不能继续屈曲为止,在最大屈曲的位置上,保持10s(图2-66)。练习过程中尽量让整个足掌放置在床面上,不要抬起足尖,也不要抬起足跟。每日练习3组,每组30~50次。
②俯卧位屈膝练习:患者俯卧于床上,以膝关节为支点,用力将足向上勾,每10次反手抱足向下压1次,每日练习3组,每组练习30次(图2-67,图2-68)。也可在家属帮助下,患者取俯卧位,尽量屈膝,可持续加压。每日练习3组,每组练习30次。
图2-66 平卧位屈膝练习
图2-67 俯卧位屈膝练习
图2-68 俯卧位屈膝练习(反手抱足)
③站立位屈膝练习:利用健侧腿单足站立,患侧膝关节用力屈曲,到最大屈曲角度时保持5~10s,然后将患侧肢体缓慢放下(图2-69)。能够连续完成50次后,可在距小腿关节上方放一重物,重量从0.5kg开始,直到1.5kg(图2-70)。每日练习3组,每组练习30次。
④靠墙屈膝练习:患者背靠墙站立,双腿分开,与骨盆同宽,足跟距离墙几厘米,臀部、肩关节和背部紧贴墙面。双膝关节弯曲,尽量往下蹲,保持5~10s,后缓慢站直身体。如果不能安全地独自站立,可借助拐杖。练习过程中应避免摔倒(图2-71)。
图2-69 站立位屈膝练习
⑤弓步压腿练习:两腿前后分开,交替弓步压膝。在练习过程中,后腿保持伸直,足底不离地。每日3组,每组约30次(图2-72)。
⑥利用门框练习
练习一:患者双手抓住门框,两腿前后分开,站成走路的姿势,上半身前倾,弯曲后面一条腿的膝关节,保持足掌不离地,同时伸直前面一条腿,足尖尽量向患者鼻子的方向勾,臀部向后用力(图2-73)。这时患者能感觉到整个下肢的后面被拉紧,然后慢慢直起上身,做深呼吸。做3~5遍,然后换另外一条腿练习。尽量不要用上肢去支撑身体。
图2-70 站立位屈膝练习(放沙袋时)
图2-71 靠墙屈膝练习
图2-72 弓步压腿练习
图2-73 倚门框压腿练习
练习二:将双手抬高至肩的高度,抓住门框,尽量不要用上肢去支撑身体,大腿肌肉绷紧,两腿分开,站成走路的姿势,两个足掌都踩在地上,下肢弯曲,尽量将重心前移,注意足跟不要离开地面。如果患者这个动作做得正确,会感觉小腿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实际上就是双手抓住门框行弓步下蹲练习。这个动作要重复3~5次,接下来变换走步的姿势,练习另外一条腿。
休息一会儿,鼓励一下自己,从膝关节到髋关节,用双手轻轻地按压双腿,进行几次深呼吸,然后重新开始。练习一和练习二的方法患者可以根据自己身体恢复的情况交替练习。
⑦站立平衡练习:患者能自行在床边或平行杠内站立时间超过10min后,方可进行此项练习。方法如下:患者站立时,由医生或家属稍用力前后推搡患者,在推搡过程中嘱咐患者保持身体平衡。
此项练习时一定要注意安全,避免摔倒。
⑧行走练习:患者在陪护人员保护下继续扶助行器或双拐平地行走练习。患肢逐渐增加负重,一般来说,手术一侧膝关节在术后第3周可以负重30~50kg,第4周可以完全负重。
练习行走最好选择人少、空旷的地方。每日练习3次,每次练习15~30min。
⑨上、下楼梯练习:具体方法同前所述。上、下楼梯时需要下肢的力量及身体的调节能力。上楼时健侧腿先上,下楼时患侧腿先下,记着“上用健足,下用患足”。通过本阶段的练习,应达到下列目标:主、被动屈膝时能达到或超过110°,能自主有力屈伸膝关节;能自己穿鞋袜,能完全负重行走。
5.术后第5~6周康复锻炼
(1)不需辅助用具下平地行走练习:当患者能够平稳站立或行走超过10min后,可逐渐放弃助行器或双拐练习平地行走。但在最初阶段,应有陪伴人员在旁边保护,以防止跌倒。每日3~4次,每次30min。
(2)站位坐位变换练习:患者进行由坐位到站立和由站立到坐位的交替变换练习,不用手扶膝作支撑,每日3组,每组30次。
(3)下蹲与站立练习:患者在站位坐位变换练习已无困难的基础上进行,每日3组,每组30次。
(4)垫高弓步练习:将患侧下肢搁置在30cm台阶上,做弓步压腿练习。患者适应后,逐步增加高度。一般垫高不超过50cm,每日3组,每组30次。
(5)垫高伸直压膝练习:垫高患肢,如患肢放于台阶上,一般垫高不超过50cm,伸直膝关节,做向下压膝练习。每日3组,每组30次。
(6)上、下楼梯练习:具体方法同前所述。患者已有足够力量及活动能力,可较自如地自行练习上、下楼梯。一般仍遵循上楼先用健侧,下楼先用患侧的“上用健足,下用患足”原则。
(7)健身车练习:健身车练习对恢复膝关节的力量和关节的活动度是一项非常好的活动,注意调节座位的高度(刚开始时,将座位调节至最高,以后患者根据自己膝关节的弯曲程度逐渐降低座位高度),在足踏的过程中膝关节能够完全伸直,可以慢慢增加强度。每日2次,每次10~15min,逐渐增加到每周3~4次,每次20~30min(图2-74)。
(8)跪坐压膝练习:患者健侧站立,患侧跪于床头或靠背椅上,做屈膝压膝动作。每日3组,每组30次。
在练习和活动后患者可能会感到膝关节疼痛或肿胀,这时可以抬高患肢或进行局部冷敷来缓解,功能锻炼应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收获。通过本阶段的练习,应达到以下目标:膝关节屈伸活动自如,并且具有一定的力量和柔韧性;能下蹲大小便,可正常行走,可不需辅助用具自己上、下楼梯。
图2-74 健身车练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