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现代医学称黄疸性肝炎,是以身、目、小便黄为主症。中医古籍早有论述。《素问·平人气象论》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篇》曰:“身痛而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病因病机】 其发病原因为疫毒外袭,内蕴湿热,郁伏中焦,胆汁不寻常道。
由于时疫邪毒外袭,湿热蕴结脾胃,熏蒸于肝胆,胆汁外泄,侵入肌肤而成黄疸。《千金翼方·黄疸》曰:“凡遇时行热病,必多内瘀著黄。”饮食失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熏蒸肌肤,发为黄疸。《寓意草》曰:“热淫内炽……故胆之热汁满而出于外,以渐渗于经络,则身目俱黄,为酒疸之病。”体弱脾虚,劳疫过度,脾胃阳虚,运化失常,寒湿阻滞,发为阴黄。《医学纲目》曰:“内伤黄疸,因劳役伤形,饮食失节,中州变寒,病生黄。”急性传染性肝炎属于阳黄。
黄疸初期邪盛证实,症见身目俱黄,胁痛乏力,口苦呕恶,溲黄便干,舌苔黄腻,脉弦滑,肝功异常;中期邪衰正亦衰,疫毒留滞肝脉,瘀血阻络,症见身困乏力,胁肋隐痛,纳呆,舌红少苔,脉弦细;后期多为慢性活动性肝炎,病程迁延,邪恋不去,久治未愈,症见倦怠乏力,脘腹胀满,面色晦暗,形寒便溏,舌暗,脉沉细。
【辨证用药】
1.初期 治以清热利湿,疏肝理气。方用茵陈蒿汤加减。
处方:茵陈、栀子、大黄、虎杖、板蓝根、连翘、厚朴、茯苓。
方中茵陈清热利湿除黄;栀子、大黄、虎杖清热泻下;板蓝根、连翘清热解毒;厚朴、茯苓健脾渗湿,消胀除满,使邪热从二便而解。
2.中期 治以扶正祛邪,活血通络,滋补肝肾。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处方: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当归、丹参、黄芪、白术、茯苓。
方中柴胡、香附疏肝解郁;陈皮、枳壳行气散结;芍药、川芎、当归养血柔肝益阴;丹参、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
3.后期 治以滋阴补阳,扶正祛邪。方用一贯煎加减。
处方:沙参、麦冬、当归身、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黄芪、山茱萸、丹参、茯苓。
方中沙参、麦冬、当归身、生地黄、枸杞子滋阴补益肝肾;川楝子理气止痛;黄芪、山茱萸、丹参、茯苓补气健脾,活络化瘀。
【典型医案】 杨某,女,66岁。主诉:患急性黄疸性肝炎月余。
病始于1个月前患急性传染性黄疸性肝炎,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经过输液等治疗后。现在面目皆黄,腹部胀满如鼓,腹皮绷急,尿少纳呆,神疲乏力。舌质红苔薄,脉弦细。诊断为急性传染性黄疸性肝炎。
证由时疫邪毒外侵,郁而不达,致使湿热之邪蕴结于脾胃,不能通过小便而下泄,又不能通过汗液而宣散,由脾胃而熏蒸肝胆,致使胆液外泄,侵于肌肤,发生黄疸。治法:疏肝健脾,清热利湿,利胆化浊。方用茵陈蒿汤加减。
处方:茵陈150克,白术15克,炙大黄15克(后下),栀子10克,板蓝根15克,大青叶15克,厚朴15克,败酱草15克,虎杖15克,蒲公英30克,陈皮15克,白芍15克,赤芍15克,金钱草30克,鸡内金15克。水煎服。
【附方】
茵陈蒿汤(《伤寒论》) 组成:茵陈、栀子、大黄。功能:清热,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
柴胡疏肝散 见“阴缩”。
一贯煎 见“呃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