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相当于中医典籍中的“瘾疹”“蓓?”,俗称“风疹块”“鬼风疙瘩”“鬼饭疙瘩”,是临床上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一般可分为急性、慢性两大类。
【病因病机】 本病成因是由于正气不足,阴血先亏,营卫不和,或阴虚内热,外风乘入而发病。《诸病源候论·风瘙身体瘾疹候》曰:“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医宗金鉴》曰:“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
本病由于情志内伤,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风邪乘入,侵淫血脉,郁于肌腠而发病;或因为饮食失调,过食油腻,膏粱厚味,脾胃蕴热,复感风邪,开阖不得,郁于肌表而发病;或素体虚弱,或病久暗耗,阴血亏虚,虚热内生,化火生风,风邪乘袭,遏于肌腠而发本病。
临床症见全身或某一部位出现风团样皮丘疹,呈红色或粉红色,略高出皮肤,痒甚。全身症状可有发热恶寒,或头痛身痛,或心烦口渴,或胸闷气短,或恶心呕吐,甚则呼吸困难(特别是在急性期)。
【辨证用药】 本病病机除了正气内虚外,外感风邪是发病的主要条件。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其起病急骤,并且常与寒、与热相合侵犯人体而发本病。
1.风热 属于赤疹(多见于急性荨麻疹),可兼有口渴便干溲赤等。治以疏风清热,解表止痒。方用荆防败毒散加减。
处方:荆芥、防风、茯苓、羌活、独活、柴胡、前胡、连翘、牛蒡子。
方中连翘辛凉透邪,清热解毒;羌活、独活分别祛上半身与下半身的风湿之邪;前胡、柴胡均有发散之力,配伍可宣散风热,前人称前胡、柴胡为风药;荆芥透疹止痒,善祛血中之风;防风开皮毛,祛风解表,善祛经络筋骨中风邪;茯苓健脾利湿;牛蒡子散风除热,宣肺解毒,透疹,还有“利腰膝凝滞之气”的作用。
2.风寒 属于白疹(多见于慢性荨麻疹),可兼有皮疹色白或淡红,遇风遇冷加剧。治用辛温透表,疏风止痒。方用桂枝汤加味。
处方: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荆芥、防风、蝉蜕、白鲜皮。
方中桂枝解肌散风祛寒,白芍益阴敛营,两药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相须为用,调和营卫;生姜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则能补中益气,又滋脾生津,两药合用可升脾胃升发之气而调和营卫;荆芥解肌透疹;防风散风解表;甘草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白芍益阴;白鲜皮祛内伏蕴湿;蝉蜕散热透疹,祛风止痒。
3.湿热 属于赤疹(多见于急性荨麻疹),可兼见胸闷纳呆、恶心吞酸等。治用疏风解表,通腑泻热。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
处方:防风、荆芥、连翘、麻黄、当归、白芍、栀子、大黄、黄芩。
方中以防风、荆芥、麻黄疏风解表,使风从汗解;大黄泻热通便;连翘、黄芩、栀子清解郁热;当归、白芍养血活血。如此,则发汗不伤表,清下不伤里,从而达到疏风解表、泻热通里之效。明·王肯堂说:“此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名曰通圣,极言其用之效耳”。
4.血虚 属于白疹(多见于慢性荨麻疹),可见头晕体倦,失眠等。治以补气养血,疏风散邪。方用四物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处方:川芎、当归、白芍、生地黄、防风、黄芪、白术、荆芥。
方中以四物汤(川芎、当归、白芍、生地黄),此方为《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的芎归胶艾汤去阿胶、艾叶、甘草而成,有补血调血功能,加减变化可治诸般血证。当归补血活血;改熟地黄为生地黄补血滋阴,使之补而不腻;川芎入血分理血中之气;白芍敛阴补血;防风、荆芥祛风解表;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全方共收健脾益气、补血养血、疏风散邪之功。
【典型医案】 王某,男,20岁,战士。主诉全身起瘾疹,瘙痒5个月。
5个月前因受风后全身起红色丘疹,痒甚,以两大腿内侧、腘窝、两上肢肘窝处为重,经部队卫生队用氯苯那敏(扑尔敏)、谷维素、利舍平(利血平)等内服,葡萄糖酸钙静脉滴注时有所缓解,过后又发,反复已5个月。诊断为慢性荨麻疹。
症见全身皮肤起红丘疹,痒甚,部分融合,皮肤可见抓痕,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数。
证属体内蕴热,复受风邪,遏于肌腠,发为瘾疹。治以解表清热,疏风止痒。用荆防败毒散加减。
处方:荆芥10克,防风10克,牛蒡子10克,连翘25克,赤芍15克,黄芩15克,当归15克,白鲜皮15克,滑石15克,生石膏30克。水煎服。
服3剂药后症状有所缓解,上方减石膏、滑石,加地肤子10克,蝉蜕10克,苦参20克。服药12天后症状消失。
【附方】
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组成: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荆芥、防风、桔梗、川芎、甘草。功用:助阳益气,发汗解表。主治:阳气虚弱,感受风寒。
桂枝汤(《伤寒论》) 见“鼻鼽”。
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组成: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白术、栀子、大黄、芒硝、石膏、黄芩、甘草、滑石。功用:疏风解表,泻热通便。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
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见“发热”。
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见“汗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