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志”训诂学研究
[字形] 小篆中写作“”。
[构造] 会意兼形声字。盟书从心,从之(往),用心所向,有意向、意念之意。之也兼表声。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志。上边讹为士声。
[本义] 《说文解字·心部》:“志,意也。从心之声,职吏切。”本义为意向、意念。
[演变] ①志,本义指意向,意念:诗言志,歌永(咏)言;志同道合;雄心大志;立志;意志。②引申为志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用作动词用,表示立志: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④志向是人的目的,故有引申指准的(dì):若射之有志。⑤志向人所时时在心,故有引申指记住,记录,记载,标记出:由(仲由)志之,吾语女;《齐谐》者,志怪者也;永志不忘;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⑥用作名词,指记号,标记:孔子之丧,公西赤为志焉;标志。⑦又指记载的文字:志所谓多行无理,必自及也;天文志;地理志;县志。以上记住,标记及记载文字的意思也用“誌”(从言从志,志也兼表声)来表示,如今简化仍用“志”。⑧由标记又引申为皮肤上生的瘢痕:(沈)约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此义后另加义符“疒”写作“痣”来表示。
[组字] 志,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不是《说文解字》部首。现今仍归入心部。凡从志取义的字皆与记、标记等义有关。
以志作声兼义符的字有:痣,誌。
以志作声符的字有:梽。
(二)现代汉语对“志”的诠释
《辞海》将“志”解释为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引申为志向,记住,记录。有以下几种解释:
(1)(zhì):①志向,意志。如:有志竟成。《诗·关雎序》:“在心为志。”《论语·公冶长》:“盍各言尔志。”②立志。《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③通“帜”。《史记·刘敬书孙通列传》:“设兵张旗志。”
(2)(zhì):①记;记在心里或用文字、符号标记。《史记·屈原贾生列》:“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陶潜《桃花源记》:“(渔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②记事的书或文章。如:地方志、墓志、《三国志》。③标志;标记。《南齐书·韩系伯传》:“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④通“痣”。《南齐书·江袥传》:“高宗胛上有赤志。”
(三)中医学对“志”的认识
中医学上讲,志有广义、狭义之不同。广义之“志”是情志活动的总括,如古之“五志”之说,五志又可变化于外为七情;狭义之“志”,指有明确目标的意向性心理活动,亦即现代心理学所说的动机与意志。实际上中医学中也将“神、魂、志、意、魄”称为五志,这里的五志指的是“喜、怒、悲、思、恐”。
人身之志分为五志,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五志是由五气化生而来,五气是指五脏元气,元气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是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分布到人体各脏腑组织。五气变动而化生的五志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分藏于五脏,当机体受到内外环境刺激而产生情志反应则概括为七情,故七情本于五脏,志根源于肾。如《灵枢·九针论》说:“肾藏精志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