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情志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已成为中西医共同研究的热点。西医学认为情志是中医学对现代意义上的情绪的特有称谓,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复杂反应,它具有特定的情绪体验、情绪表情和相应的生理和行为的变化。
现代心理学认为,情绪处于心理学中最前沿的地位,是重要而又复杂的。人们对于情绪的描述多难以进行量化,大部分采用的是语言描述。因此现代医学对心理状态进行测定的工具是采用心理测试量表,它涵盖了机体多方面的描述,如记忆、能力、人格、情绪、气质、躯体等。近年来,随着中医证、症量化和规范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学界借鉴心理测量学的有关知识和方法不断开展关于中医情志理论和临床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思则气结。”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气机运行不畅,势必影响五脏六腑、经络气血以及五体、五窍,出现各种病理表现,从而影响机体各种脏腑正常功能的发挥。而中医学所指的这种正常生理功能其实包括了目前西医学研究的生存质量中的生理功能维度(如活动能力、精力和疲劳、疼痛、性生活、饮食、睡眠等)的主要内容。思虑过度状态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直接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两者互为因果。因此,我们基于现代医学关于心理量表和生活质量量表的研究,采用中医传统的诊断方法,即“望、闻、问、切”,汇集整理古籍中所描述的因思虑过度引起的症状和体征,然后将采集到的信息按照心理学量表和生活质量量表中的维度,分列成包括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三方面,使中医情志致病评价标准更加客观化、科学化。
思虑过度状态由于涉及到患者的个人隐私和内心伤痛,许多患者往往采用回避的态度,不能够主动叙述发病的缘由,或者过去的事件已经遗忘,但在内心深处留有痕迹,这些均使得医者常常忽视了这方面病因的判断。但患者的种种内心思想情绪的状况,从其形体的外部征象可以表现出来,根据中医“有诸内,必形诸外”和“形与神俱”的原则,可以依据患者的客观体征、症状作出相应的诊断。
四诊采集到的思虑过度状态的症状和体征主要包括心理情绪表现和躯体行为表现。《医宗金鉴》高度概括思虑过度所造成的人体损害是“形神俱病”:“平素多思不断,情志不遂,或偶处惊疑,卒临境遇,因而形神俱病。”
查询古今医案,通过四诊采集到的常见思虑过度状态的中医症状和体征如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