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最常见的胃病,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纳呆”等病的范畴。中医学认为,慢性胃炎多因长期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逸失常,导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胃脘失和,日久中气亏虚,从而引发种种症状。在临床上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给予辨证论治。
⑴食滞伤胃型
辨证:饮食不节致使脾胃受损,食积胃脘,胀满痞痛,恶心呕吐,嗳腐吞酸,大便秘结有腐败异臭,舌质红,苔厚黄腻,脉象弦滑。证属食滞伤胃、腑气不通。
治法:健脾和中、消食开胃。
处方:白术、茯苓各12克,山楂、神曲、鸡内金、麦芽、炒莱菔子各15克,木香、厚朴、半夏、陈皮、枳实、大黄(另包后下)各10克,生姜5片。每日一剂,水煎服。
⑵脾胃虚寒型
辨证:胃脘坠胀不舒,食欲缺乏,呕吐酸水,隐隐作痛,遇寒加重,得暖则轻,饿时疼甚,进食稍减,大便稀溏,神疲乏力,舌质淡、胖大、边有齿印,苔薄白,脉象沉细弱或浮大无力。证属中气不足、脾胃虚寒。
治法:补中益气,健脾温胃。
处方:炙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茯苓、山药、白扁豆、海螵蛸、煅瓦楞子各12克,陈皮、良姜、香附、吴茱萸、炙甘草各1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⑶胃阴亏虚型
辨证:胃脘灼热疼痛,嘈杂不适,虽饥而纳差,口干口渴,大便艰涩,舌质红有裂纹,舌苔光剥或少苔,脉象弦细数。证属肝脾不和、胃阴亏虚。
治法:疏肝健脾、益阴养胃。
处方: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30克,北沙参、玉竹、白芍、全栝蒌各15克,麦冬、花粉、草决明、草石斛、山楂各12克,川楝子、醋元胡各10克,甘草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⑷热邪犯胃型
辨证:胃脘灼热疼痛,嘈杂易饥,口苦咽干,泛吐酸苦水,便秘,舌质红,苔薄黄,脉象弦细。证属热邪犯胃、中焦郁滞。
治法:疏利中焦、清热和胃。
处方:蒲公英、败酱草各30克,白花蛇舌草、白芍各15克,枳壳、佛手、连翘、黄芩各10克,海螵蛸、煅瓦楞子各12克,黄连、吴茱萸各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⑸肝郁犯胃型
辨证:胃脘痞满隐痛,两胁撑胀疼痛,嗳气频频,时有泛酸,食欲减退,舌质红,苔薄白微黄,脉象弦细。证属肝郁气滞、胃失和降。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安胃。
处方:柴胡、白芍各15克,白术、茯苓、香附、醋元胡各12克,当归、川楝子、乌药、枳壳、佛手、苏梗、吴茱萸各10克,黄连、甘草各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⑹瘀滞伤胃型
辨证:胃脘刺痛或锐痛,痛处拒按,时感胃部灼热嘈杂,纳差,舌质暗紫、有瘀斑,苔薄黄,脉象涩滞。证属气滞血瘀、郁热伤胃。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理胃。
处方:丹参、蒲公英各30克,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20克,香附、元胡各12克,三棱、莪术、五灵脂、蒲黄、川楝子、乌药各10克,砂仁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⑺肝火犯胃型
辨证:久病脾胃气虚,情志不舒,郁而化火,致使胃脘痞满隐痛,食后疼痛加重,经常烧心泛酸,口苦发黏,便溏,舌质淡红,苔黄腻,脉细数。证属虚实夹杂、肝火犯胃。
治法:疏肝理气、清热调胃。
处方:党参、柴胡、茯苓各15克,半夏、黄芩、栀子、木香、佛手、生麦芽各10克,黄连、吴茱萸、甘草各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⑻湿困脾胃型
辨证:胃脘痞闷,纳呆,少食即感胀,口淡无味,渴而少饮,肠鸣辘辘,大便稀溏,身重乏力,困倦懒动,舌质淡胖、苔白腻,脉象濡细。证属湿阻脾胃,困遏中焦。
治法:健脾祛湿、理气醒胃。
处方:薏苡仁30克,苍术、茯苓、鸡内金各12克,藿香、佩兰、白蔻仁、厚朴、菖蒲、半夏、陈皮、干姜、枳壳、连翘各1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中药兜肚治疗:请见溃疡病中医辨证治疗一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