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A)简称甲型肝炎,是一种由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起病急,多以发热起病,有厌食、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伴乏力,部分患者出现尿黄,皮肤、黏膜黄染;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绝大多数患者可在数周内恢复正常,一般不转为慢性坚持和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学】 甲型肝炎病毒于1973年被发现,属RNA病毒,其宿主范围狭窄,只感染人,HAV抵抗力较强,耐酸碱,加热100℃5min或紫外线照射1h可灭活。
【流行病学】
1.感染源 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为主要感染源,在急性患者中不典型的无黄疸型肝炎患者和儿童尤为重要。潜伏期末及黄疸出现前,患者粪便排出甲型肝炎病毒量最多,以发病前4d至发病后4~6d传染性最强,黄疸出现后2周粪便仍可排毒,但传染性明显减弱。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甲型炎肝患者的血液和粪便中存在病毒。其方式有:①日常生活接触传播;②污染水源和食物,如毛蚶、生蚝等,都会引起甲型肝炎暴发流行。
3.易感人群 人群对甲型肝炎病毒普遍易感,绝大多数成人都曾有过亚临床感染,在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后产生比较稳固的免疫力,再次感染时一般不发病。我国甲型肝炎以学龄前儿童发病率最高,青年次之。
4.流行特征 甲型病毒性肝炎是世界性疾病,甲型肝炎的流行与年龄和社会经济因素相关。发病以学龄前儿童及青壮年为主。本病无严格季节性,在我国发病高峰多为秋冬季。
【发病机制】 甲型肝炎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甲型肝炎病毒经口进入人体后,经肠道进入血流,又经一短暂病毒血症后进入肝繁殖。目前认为可能有两种作用:①HAV在肝细胞内复制的过程中导致肝细胞损伤。②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导致肝细胞损伤。
【临床表现】 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甲型肝炎潜伏期2~6周,平均4周。临床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淤胆型、亚临床型和肝衰竭。整个病程2~4个月。
1.急性黄疸型 临床按病程可分为潜伏期、黄疸前期、黄疸期及恢复期4个阶段,总病程1~4个月。偶可超过半年。
(1)潜伏期:潜伏期为15~45d(平均30d)。患者在此期常无自觉症状,在潜伏期后期,大约感染25d以后,粪便中有大量的甲型肝炎病毒排出,潜伏期患者的传染性最强。
(2)黄疸前期:起病多较急,常以发热起病,体温可达38℃以上,随后出现全身乏力和胃肠道症状(厌食,厌油、恶心、呕吐、腹泻、腹胀),少数病例以发热、头痛、上呼吸道感染为主要表现。此期患者尿色逐渐加深,至本期末呈浓茶色。主要体征有轻度的肝、脾大,心率缓慢,肝区压痛及叩击痛。此期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明显增高,尿胆红素阳性,病毒标志物血清IgM型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AV-IgM)阳性。本期平均持续5~7d。
(3)黄疸期:自觉症状可有所好转,发热减退,尿黄似浓茶,巩膜,皮肤出现黄染,大便颜色变浅,1~2周黄疸达高峰。主要体征有肝大,肝区有压痛及叩击痛,部分患者有轻度脾大。肝功能化验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明显升高,血清胆红素可超过17.1μmol/L,此期持续2~6周。
(4)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至消失,肝、脾缩小,肝功逐渐恢复正常。此期持续2周至4个月,少数有达6个月者。
2.急性无黄疸型 一般症状较轻,病程较短,易忽略,临床仅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腹胀和肝区痛,但不出现黄疸。可伴有肝、脾大,肝功异常,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明显增高,血清IgM型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AV-IgM)阳性。病程大多在3个月内恢复。
3.急性淤胆型甲型肝炎 本型实为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一种特殊形式,特点是起病急,黄疸出现深而时间长,消化道症状轻,肝实质损害不明显,可有灰白便及皮肤瘙痒,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中度升高,黄疸持续3周以上,少数达3个月以上。预后良好。本型须除外肝外梗阻性黄疸。
4.急性肝衰竭 急性甲型肝炎发展至急性肝衰竭的患者较为少见,通常发生于老年患者或既往具有慢性肝病患者。急性肝衰竭起病急,发展快,病程在10d内,黄疸迅速加深,消化道症状明显,极度乏力,出血倾向,并迅速出现肝性脑病症状,主要体征有意识障碍,扑翼样震颤,肝浊音界缩小等,血清总胆红素上升,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
【实验室检查】
1.常规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见异型淋巴细胞。黄疸前期末尿胆原及尿胆红素呈阳性反应,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2.生化检测 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于黄疸前期开始升高,血清胆红素在黄疸前期末开始升高,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高峰在血清胆红素之前,一般在黄疸消退后1至数周恢复正常。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淤胆型甲型肝炎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升高。
3.特异性血清学检查 血清IgM型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AV-IgM)是甲型肝炎早期诊断最灵敏可靠的血清学标志,于发病数日即可检出,黄疸期达高峰,一般持续2~4个月,以后逐渐下降乃至消失。血清学IgG型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AV-IgG)出现于病程恢复期,较持久,是获得免疫力的标志,一般用于流行病学检查。
【诊断】
1.有食用被甲型肝炎患者粪便污染的水或食物史,或与患者有密切接触史。
2.急性起病,消化道症状明显。
3.肝功能异常。
4.检测到抗-HAV-IgM,是确诊的最可靠依据。
【治疗】 甲型肝炎是一种自限性传染病,通常预后良好,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只需根据病情给予适当休息、合理的营养及对症支持治疗,即可迅速恢复健康。对于少数肝衰竭患者,则应采取综合治疗,加强支持治疗,积极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