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出血、低血压休克和肾损害。
【病原学】 汉坦病毒归于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为负链RNA病毒。依据病毒抗原反应性和基因结构的不同,汉坦病毒属目前可分为至少20个抗原性明显不同的血清型,我国目前只发现血清Ⅰ型和血清Ⅱ型,前者主要引起重型出血热,姬鼠为主要宿主,后者主要引起轻型出血热,褐家鼠为主要宿主。
该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对紫外线、乙醚、氯仿及丙酮敏感,加热56℃30min,75%乙醇、0.5%碘伏或pH3~5的偏酸环境可使其灭活。
【流行病学】
1.感染源 鼠类是主要的感染源,尤其以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同时还有鼬鼠、白足鼠等。
2.传播途径 本病系多途径传播。
(1)含病毒的鼠类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气溶胶颗粒通过呼吸道而感染人体。
(2)进食被含病毒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黏膜而感染。
(3)被鼠咬伤或经皮肤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或排泄物可致感染。
(4)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3.易感人群 人类普遍易感,发病以男性青壮年为主,可能与接触感染源机会较多有关。病后有较稳固的免疫力。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清楚,可能与以下几种因素相关。
1.病毒的直接作用 导致感染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害。
2.免疫作用 病毒进入机体后,可引起机体一系列免疫应答,引起机体变态反应,其中Ⅲ型变态反应是引起本病血管和肾损害的主要原因。
【临床表现】 潜伏期4~42d,一般为2周。典型病例临床上有5期经过。
1.发热期 多数以突然发热起病,有头痛、食欲下降、乏力、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体温在1~2d升至39~40℃,常伴有头痛、腰痛及眼眶痛(“三痛”)等。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腹痛或腹泻。多数患者出现“三红”(颜面、颈部及上胸部潮红)。有的咽部及悬雍垂充血。常于前胸、颈、腋下等部位可见瘀点或索状、簇状瘀斑。
2.低血压期 主要表现为低血压及休克,多在发热末期或退热同时出现,可先出现代偿性低血压、低血压倾向、低血压,最后发展为休克。轻者为一过性低血压,重者为顽固性休克,易合并发生DIC、ARDS、急性肾衰竭、脑水肿等。
3.少尿期 多发生病后5~8d,本期以少尿(每日尿量少于500ml)或无尿(每日尿量少于50ml)、尿毒症、水和电解质紊乱为特征。水代谢紊乱可表现为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电解质紊乱出现高钾、高镁、低钠等。此期是本病的极期,病死率最高。
4.多尿期 一般到病程第12天前后即开始恢复排尿。进入多尿期的标志是24h尿量3000ml以上,最多可达10000ml以上。此期仍可能再次出现继发性休克、急性肾衰竭及电解质紊乱。
5.恢复期 尿量每日恢复到2000ml以内,尿比重及尿素氮等正常而进入恢复期。少数患者仍可有乏力、多汗、心悸、血压偏高等现象。
出血热的典型病例可呈现上述5期,但轻者可跳期,如仅有发热及多尿期,或仅有发热、少尿和多尿期。跳期者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而重者可多期重叠,如发热后出现休克,同时合并少尿,谓之三期重叠,其病情重,持续时间长,并发症多,预后差,病死率较高。
6.并发症
(1)内脏出血:如消化道大出血、咯血等。
(2)肺部并发症:如肺水肿、ARDS。
(3)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水肿、颅内出血、脑炎和脑膜炎。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异型淋巴细胞亦可增多,血小板减少。
2.尿常规检查 病程第2~3天起出现尿蛋白、管型、血尿。
3.血液生化检查 肌酐、尿素氮多在低血压休克期开始上升。休克期和少尿期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4.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查 早期病人的血清、外周血细胞及尿沉渣细胞中均可检出病毒抗原。IgM抗体于病后1~2d即可检出,1∶20阳性。IgG抗体出现较晚,1∶40为阳性。双份血清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
5.病原学检查 可行病毒分离及RT-PCR法检测到汉坦病毒RNA。
【诊断】
1.根据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出现三大症状(发热、充血出血、肾损害)及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增加、血小板减少、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及大量尿蛋白等可初步诊断。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治疗】 尚无特殊治疗,“三早一就”为本病的治疗原则,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地治疗。治疗重点把好“四关”,即休克关、出血关、肾衰竭关、感染关。
1.发热期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尽量口服补充热量、维生素和水,不能口服者可每日静脉补充至3000ml液体,注意调整酸碱平衡以维持内环境稳定。
(2)对症治疗:体温高、症状重者,每日给氢化可的松100~200mg或地塞米松5mg静脉滴注,疗程2~3d。
(3)抗病毒药:利巴韦林疗效肯定,应尽早应用。剂量为0.6~0.9g,8~12h1次静脉滴注,首次加倍,疗程5~7d,可降低血管内皮损伤与肾损害而增多跳期,降低病死率。其不良反应是溶血,出现贫血及黄疸,但一般比较少见且预后良好。
(4)应用免疫调节剂(干扰素、胸腺素、转移因子、聚肌胞等)提高细胞免疫或调节体液免疫作用,应用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或血浆减轻病毒血症及机体免疫损害。
2.低血压期
(1)积极扩容:应早期、快速和适量的补充血容量,晶体液与胶体液结合,晶胶比为3∶1,晶体液以平衡盐为主,胶体液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浆、白蛋白等,根据低血压程度估计输液量,争取在4h内使血压稳定。
(2)纠正酸中毒:给予5%碳酸氢钠溶液,不但能纠正酸中毒,尚有扩容作用。
(3)改善微循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等。
3.少尿期
(1)严格控制入量:原则是量出为入,宁少勿多。每日补液量为前一日排出量加500~700ml。
(2)利尿,导泻:呋塞米(速尿)从小剂量开始(20mg静脉推注),最多可增到每次200~300mg,导泻可排出肠内容物及水分以延缓尿毒症发展及高血容量,可口服甘露醇粉30g或硫酸镁。
(3)透析:少尿>5d,无尿>2d;高血容量综合征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可能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及肠道大出血者;血尿素氮与血清肌酐高于正常4~5倍以上;血钾≥6.5mmol/L用一般方法不能缓解者;进入少尿期后,病情进展迅速,早期出现严重意识障碍,持续性呕吐、大出血、尿素氮上升迅速,应尽早透析。临床多采用血液透析。
4.多尿期 ①维持水、电平衡,给予半流质和含钾饮食,补液以口服为主,不能进食者静脉补液;②防止继发感染。
5.恢复期 补充营养,定期复查肾功能。
【护理】
1.隔离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生物媒介传播、接触传播及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2.早期应绝对卧床休息,过多活动可加重血浆外渗和组织器官的出血。恢复期患者仍要注意休息,逐渐增加活动量。
3.病情观察
(1)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体温、血压及意识状态的变化。
(2)观察是否有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表现。
(3)观察充血、出血情况,如皮肤瘀点瘀斑,对血小板减少者警惕严重出血倾向发生,严密观察有无呕血、便血等腔道出血,如有出血征象立即遵医嘱应用止血药物。
(4)严格记录患者出入量,对少尿期患者,要密切观察尿量、尿比重及尿中有无纤维蛋白膜样物,观察高血钾、酸中毒、氮质血症、心力衰竭、肺水肿等并发症表现,对于应用脱水及利尿药者注意观察利尿效果;对多尿期患者注意观察意识、各种反射情况及有无麻痹性肠梗阻表现。
4.对症护理
(1)降温:注意体温变化,高热时以物理降温为主,应用冰袋冷敷,为减少对皮肤的刺激,避免加重血管扩张诱发皮下出血,禁用乙醇或温水擦浴。勿用解热镇痛药,避免大汗诱发休克。在降温过程中重点观察体温热型,随时掌握体温变化情况,注意保暖,尤其避免降温过快引起虚脱。鼓励患者多饮水,利于毒素排泄。
(2)缓解疼痛:当病人出现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表现时,可局部按摩止痛,剧痛可按医嘱给镇痛药。
(3)预防低血压休克:观察意识、面色、表情、脉压、脉搏的强弱、周围末梢循环变化、尿量及有无缺氧等,出现休克征象立即:①给予吸氧。②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按医嘱准确、迅速输入液体扩充血容量,并应用碱性液及血管活性药,以迅速纠正休克。快速扩容时,注意观察心功能,避免发生急性肺水肿。③做好交叉配血、备血,为输血做好准备。④做好各种抢救的准备工作,备好急救药品及抢救设备。
(4)保持皮肤清洁完整:减少物理、化学因素对皮肤的不良刺激,剪短指甲,避免抓挠皮疹增加皮肤损伤;加强水肿患者皮肤观察,帮助其保持舒适体位,用软垫适当衬垫,并及时变换体位。
5.保证营养供给 发热期应给予清淡,易消化半流质饮食为宜,少量多餐为宜,如米粥、细面条、藕粉、蛋糕、蛋羹等食物,多补充水分;少尿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低盐、低蛋白饮食,限制液体入量及钠盐摄入;多尿期给予高热量、营养丰富、含钾丰富的食物;对有较重胃肠道出血患者,应予以禁食。
6.心理护理 由于本病病程长、病情重、病死率较高,往往患者思想压力重,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在护理过程中,要与患者进行沟通,帮助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7.健康教育 肾功能恢复较慢,出院后应休息1~3个月。安排力所能及的活动,逐步恢复体力,定期复查肾功能。
【预防】
1.皮肤伤口应及时包扎,避免被鼠的排泄物污染,防螨灭螨,防鼠灭鼠。不野外留宿或坐卧草丛,疫区作业穿五紧服,裸露部位涂防虫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以防螨类叮咬。
2.预防接种 重点人群可行沙鼠肾细胞疫苗(Ⅰ型汉坦病毒)和地鼠肾细胞疫苗(Ⅱ型汉坦病毒)注射,保护率可达90%左右。1年后应加强注射1针。
(施建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