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霍乱、非O1群霍乱及副溶血弧菌以外的致病性弧菌引起的急性肠炎。其致病菌均为革兰染色阴性杆菌,有动力,多生活在海水或咸水中,小部分生活在河水或港湾水域。临床主要表现为肠炎,有些弧菌还可引起创伤、败血症及身体局部感染。
【病原学】
1.河弧菌 多分布于港湾水域中。在我国已从海产品及淡水鱼中分出本菌。有研究认为本菌可产生肠毒素和细胞毒素。
2.拟态弧菌 为非嗜盐杆菌,在形态学、培养特性、抗原结构及DNA序列等多方面与霍乱弧菌相似,故名“拟态弧菌”。拟态弧菌可引起散发急性肠炎或局部地区的暴发性霍乱样腹泻。本菌在河水和海水中均可生存。
3.霍利斯弧菌 存在于沿海水中。
4.弗利斯弧菌 形态和生化反应等与河弧菌基本相同,存在于海洋。
5.溶藻弧菌 为副溶血弧菌的第2生物型,可见少数致病报告。
6.创伤弧菌 具有侵袭力和细胞外毒素。多引起创伤感染和败血症,有时也可导致肠炎。
此外,鳗弧菌、梅契尼柯夫弧菌、海鱼弧菌、辛辛那提弧菌、鲨鱼弧菌等也可引起动物和人类致病,为人兽共患病或人鱼共患病。
【流行病学】
1.感染源 主要为染菌的海产品和患者。如牡蛎等水生贝类;污染的水、食物等可感染人类。急性期患者粪便排菌,可成为感染源。
2.传播途径 主要因污染的水、食品等传播;接触海水等可引起伤口感染。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无保护性免疫。有慢性疾病及免疫缺陷者更易感染。
4.流行特征 全年均可发病,以夏季多见。沿海地区发病率较高。散发较常见,也可发生水源性暴发流行或食物中毒。
【发病机制】 河弧菌具有肠毒素及细胞毒素,并具侵袭性。溶藻弧菌和拟态弧菌可产生耐热肠毒素,拟态弧菌还产生不耐热肠毒素。创伤弧菌具有侵袭性,可从肠道或皮肤伤口侵入导致坏死性血管炎,从而继发败血症、甚至DIC。河弧菌、拟态弧菌和霍利斯弧菌可引起胃肠黏膜充血、水肿,严重者可见肠黏膜糜烂及散在出血点。
【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数小时至3d。
各类弧菌所致临床表现不一,主要为急性胃肠炎症状(腹泻、呕吐等)或肠外感染(伤口感染、中耳炎、败血症等)。
1.河弧菌肠炎 表现为急性胃肠炎。腹泻、恶心、呕吐,腹泻多为水样便(量多,个别患者达7L/d),少数可有血便、黏液血便。部分患者有畏寒、发热、腹痛。可有中、重度脱水。
2.拟态弧菌肠炎 表现为两种临床类型。①胃肠炎型:患者腹泻可为水样便、血性黏液便、血便。多数伴有恶心、呕吐和腹痛,部分病人有发热、头痛,病程平均6d。②局灶感染型:病人均有明显海水接触史,表现为中耳炎、外伤性局灶感染等。
3.霍利斯弧菌肠炎 多有进食牡蛎等海产品史。起病急,症状轻重不一,主要以水样便为主,每日6~10次;可有脐周阵发性绞痛。少数患者有发热,体温达39.5℃。轻症病人仅有轻微腹痛、腹泻,以稀水便为主,便量不多。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
4.弗里斯弧菌肠炎 发病急骤,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痛较明显,以脐周阵发性绞痛为主。腹泻为稀水便或黏液便,少数患者在病程后期解脓血便。可有发热。腹泻严重者可有脱水表现。本病病程短,一般为1~3d。
5.海鱼弧菌肠炎 病情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水样便,每天3~15次,量较多,可伴有脐周阵发性疼痛和左下腹压痛。部分患者有黏液便或脓血便,可有里急后重感。约1/3的病例有发热、恶心、呕吐和脱水表现。
6.溶藻弧菌感染 腹泻症状较轻,水样便。
7.创伤弧菌感染 经口感染者可有发热、畏寒、呕吐及腹泻。经皮肤伤口侵入者可引发局部感染并导致败血症,严重者发生DIC、休克并致死。在慢性肝病伴免疫功能低下者、高龄、糖尿症、血液病患者易发生严重败血症。
8.梅契尼柯夫弧菌感染 多发生于高龄、有基础疾病、皮肤溃疡的患者,在儿童相对少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腹膜炎、败血症等,并可加重原发病。
9.鳗弧菌感染 主要引起鱼类和贝壳类疾病,鱼头部呈现疖疮、红色赤斑状,严重的发生溃疡而致死。对人类的致病性仅有个案报道。
10.辛辛那提弧菌肠炎 恶心、呕吐,脐周阵发性疼痛;腹泻,解黄绿色稀水便;部分患者伴中度发热。
11.鲨鱼弧菌感染 主要表现为急性肠炎和创口感染。
【实验室检查】
1.大便镜检 可见红、白细胞。
2.细菌培养 大便或创口分泌物细菌培养可分离出相应弧菌。
3.血常规 合并败血症时血白细胞明显升高。
【诊断】
1.流行病学史 进食海产品或被海水、海产品污染的食物和水、或创口接触过海水。
2.临床表现 急性胃肠炎、创口感染等。
3.实验室检查 粪便或创口分泌物等标本培养出致病性弧菌。
【预后】 一般预后良好,有自限性。有严重慢性疾病和发生肠道外病变者预后较差。创伤弧菌所致的败血症死亡率较高。
【治疗】
1.对症治疗 轻、中度脱水者可予口服补液。水样便为主者可给予双八面体(蒙脱石)口服。
2.抗菌治疗 对脓血便、血水便患者或伴有创伤感染或败血症者,应选择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磷霉素、阿米卡星等进行抗菌治疗,细菌培养阳性者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用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