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被这类带毒硬蜱叮咬后可引起感染。2.症状和体征 起病徐缓,全身不适、头痛、眼眶后和双颞部剧痛。在蜱叮咬的局部原发病灶呈现焦痂,并伴有淋巴结炎。体温中度升高,呈弛张热或稽留热,约持续1周或10d左右有可降至正常。对缺乏原发病灶及皮疹者,可做外斐实验。在恢复期OX2及OX19均可阳性。补体结合试验也有助于诊断。可取患者发热期血液接种于豚鼠或乳猪腹腔以分离病原体。
【病原学】 本病的病原体是斑点热组的澳大利亚立克次体,其抗原和生物学特性与斑点热组的其他立克次体相似。
【流行病学】 一般认为有袋类动物(袋鼠)和某些啮齿动物(鼠类)是本病原体的储存宿主与感染源,而以紫环硬蜱为本病的主要媒介。人被这类带毒硬蜱叮咬后可引起感染。本病常发生于这种媒介蜱类活动的高峰季节,即当地8~9月份。
【临床表现】
1.潜伏期7~10d。
2.症状和体征 起病徐缓,全身不适、头痛、眼眶后和双颞部剧痛。在蜱叮咬的局部原发病灶呈现焦痂,并伴有淋巴结炎。体温中度升高,呈弛张热或稽留热,约持续1周或10d左右有可降至正常。起病1~6d常出现皮疹,其颜色、大小及分布情况不一,恢复期皮疹即行消退,脾可轻度大。
【实验室检查】 一般根据流行病学史并结合临床特征,即可作出临床诊断。对缺乏原发病灶及皮疹者,可做外斐实验。在恢复期OX2及OX19均可阳性。补体结合试验也有助于诊断。可取患者发热期血液接种于豚鼠或乳猪腹腔以分离病原体。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并结合局部原发病灶、皮疹等临床特征,即可作出临床诊断。在恢复期OX2及OX19均可阳性。补体结合试验也有助于诊断。可取患者发热期血液接种于豚鼠或乳猪腹腔以分离病原体。
【治疗】 多西环素、氯霉素或四环素等有良效。
【护理】 参见“流行性斑疹伤寒”护理。
【预防】 主要是灭蜱、灭鼠、防蜱叮咬与管理好袋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