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落基山斑点热

落基山斑点热

时间:2023-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落基山斑点热又名美洲斑点热,本病发现于19世纪末,是由立氏立克次体引起,硬蜱传播的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产生高热、咳嗽和斑疹。4.流行特征 落基山斑点热起初在美国落基山州发现,多见于温暖季节,蜱咬史和接触自然疫源史是决定本病流行特征的主要前提。立克次体在小血管病变是典型的损伤。并出现剧烈头痛,全身肌肉疼痛,尤以背部和腿部为甚。如病情恶化,多在第3周死亡。同时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抗休克治疗。

落基山斑点热(Rocky mountain spotted fever)又名美洲斑点热,本病发现于19世纪末,是由立氏立克次体引起,硬蜱传播的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产生高热、咳嗽和斑疹。临床以发热、皮疹以及剧烈的头痛和肌痛为特征。严重者可出现谵妄、休克和肾衰竭。

【病原学】 病原体为立氏立克次体,革兰染色阴性。对热和化学消毒剂敏感,在感染组织和保护剂中,-70℃以下可存活很长时间。

【流行病学】

1.感染源 本病是典型的蜱媒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自然疫源结构中的带毒小哺乳动物(啮齿目、食虫目、兔形目)和鸟类以及一些蜱类都是重要的感染源,有些带毒家畜也可起感染源的作用。作为媒介兼储存宿主的蜱类尤其是重要的感染源。

2.传播途径 带毒蜱体液和粪便中均含有病原体,通常被带毒蜱叮咬吸血时而传播,当带毒蜱被压破或挤捻以及蜱粪污染人体有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上,亦可引起感染。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4.流行特征 落基山斑点热起初在美国落基山州发现,多见于温暖季节,蜱咬史和接触自然疫源史是决定本病流行特征的主要前提。

【发病机制】 立克次体首先侵入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迅速增殖并引起细胞水肿、变性和破坏,进而累及小动脉和小静脉的中层平滑肌细胞,终则形成坏死而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损伤内皮细胞和血管中增殖形成血栓导致阻塞,在皮肤、皮下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肺、心、肾、肝和脾中产生血管炎,在严重患者常产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立克次体在小血管病变是典型的损伤。

【临床表现】

1.潜伏期2~14d,平均潜伏期为7d。

2.症状和体征:起病急骤,出现全身不适、食欲缺乏、乏力、畏寒,继而发热至39℃以上。并出现剧烈头痛,全身肌肉疼痛,尤以背部和腿部为甚。上腹部和关节疼痛也比较常见。尚有恶心、呕吐、结合膜充血和畏光等症状。最初3d内以发热及头痛为主,只有约3%的患者出现皮疹。皮疹出现于第3~5天,个别可迟至第9天或更晚。皮疹直径为1~5mm,为淡红斑丘疹,边缘不整,分布在身体远端的手掌、腕部、前臂和踝部。6~12h后,呈向心性扩展,出现于面部、颈部和躯干。经2~3d,皮疹变成深红色斑丘疹,继而呈出血性,压不退色,直至退热方变褐色而脱屑。重症时,可见融合成为大片瘀斑。但轻度或一过性发疹,却易被忽略。起病初时,患者脉搏快而充实,并不与体温平行。至第2周时,脉弱而速,血压偏低,易发生休克和肾衰竭。有时出现颈项强直、癫、谵妄、昏睡等神经症状。体温从第3周逐渐降至正常。在严重病例血压下降;肝、脾大均可存在,但黄疸不多见,可产生肺炎。未接受治疗者可产生肺炎、组织坏死和循环衰竭、心和脑后遗症。在暴发型病例可因心跳突然停止而死亡。如病情恶化,多在第3周死亡。

【实验室检查】

1.病程早期白细胞多正常,中期可轻度增加至(12~15)×109/L,晚期可出现贫血。

2.早期诊断可取发病3~5d患者血液做单核细胞体外组织培养,经免疫荧光染色以检出本立克次体。

3.亦可取皮疹活组织冷冻切片或制成涂片,经免疫荧光染色镜检立克次体。其他常规方法如取患者血清做外斐反应(OX19、OX2)可阳性。

4.补体结合试验和立克次体凝集试验等,均有助于诊断。

5.利用PCR试验扩增与鉴定血液、活检及分离标本中的立克次体DNA据发病地区、季节和蜱咬史,结合临床症状,以及外斐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等阳性结果,典型病例不难诊断。

【诊断】 实验室检查加发病地区、季节和蜱咬史,结合临床症状,以及外斐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等阳性结果,典型病例不难诊断。

【治疗】 除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外,病原治疗以氯霉素和四环素为首选药物。该二药成年人每天分3~4次口服,热退后1~2d停药,3~6d为1个疗程。多西环素每天分2次服,也有良好疗效。早期使用抗生素可使病死率从20%显著降到7%,并可预防大多并发症。

【护理】

1.隔离 在标准预防基础上,还应采用生物媒介传播和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2.休息 发热期间限制活动,严格卧床休息,减少机体消耗,给予生活协助。

3.保证营养供给 该病起病急骤,出现全身不适、食欲缺乏、乏力、畏寒,继而发热至39℃以上,机体消耗大,嘱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足够热量及蛋白质的软食,少量多餐,以补充机体营养需求。

4.病情观察

(1)发热:起病急骤,畏寒,继而发热至39℃以上。记录发热的伴随症状: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是否伴有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有无咳嗽、咳痰或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2)疼痛:出现剧烈头痛,全身肌肉疼痛,尤以背部和腿部为甚,上腹部和关节疼痛也颇常见。观察有无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表现;了解头痛、肌痛的诱因、程度、部位、持续时间,仔细观察伴随的症状和体征,观察并倾听患者主诉,及时满足患者需要。

(3)神经系统改变:观察意识及双侧瞳孔的变化,病情加重者,有时出现颈项强直、癫、谵妄、昏睡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对此类患者要严格卧床休息,躁动时加用床档,防止坠床。剧烈头痛和严重神经症状给予镇痛药和镇静药。

(4)循环系统改变:密切观察有无神志淡漠或烦躁、头晕、眼花,四肢厥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临床表现,及时建立静脉通路,采取休克卧位,保暖,予以吸氧,氧流量在2~3L/min,严重缺氧或发绀时应增加至6~8L/min,或根据病情采用面罩或正压给氧。同时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抗休克治疗。

(5)泌尿系统改变:准确记录出入量,若出现少尿、多尿现象,及早通知医生,及时对症处理;注意血清电解质的变化情况,维持电解质平衡。

(6)皮疹:该病只有约3%的患者出现皮疹,个别可迟至第9天或更晚出现皮疹,重症时,可见融合成大片瘀斑。观察皮疹的位置及分布情况;观察皮疹的特征:大小、数目、颜色、形状、边缘与界限、表面情况等;观察患者皮肤变化,有无新发皮疹;评估皮疹的性质与发展情况;评估皮疹的伴随症状。

5.对症护理

(1)降温:该病起病急,当体温达到38.5℃时给予温水擦浴或冰袋物理降温,同时要做好保暖工作,观察使用降温措施后的效果,出汗时及时更换衣裤,鼓励多饮水,大量出汗时及时补充液体,防止虚脱。有高热抽搐史者在物理降温的同时给予镇静、止惊药物,并观察记录用药效果。

(2)减轻疼痛:嘱其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可适当按压印堂、合谷等穴位减轻头痛,也可运用暗示和放松疗法转移患者注意力。疼痛剧烈者,依照长海痛尺的“数字评分法”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给予镇痛。在使用止痛时应遵循:尽可能口服给药;按时给药;按“三阶梯”止痛原则给药;注重“个体化”;密切观察用药后效果及的不良反应。

(3)保持皮肤清洁:嘱患者不要抓挠皮疹部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用温水清洗面部皮疹处,不使用化妆用品,忌用热水烫洗,清洗时要轻柔,穿宽松纯棉衣物;皮疹无需特殊处理;一旦破溃,可局部涂以抗生素软膏,必要时无菌纱布包扎,定时换药;每2h协助患者更换体位,防止发生压疮。

(4)保持口腔清洁:本病发病急,高热,唾液分泌减少,维生素消耗增多,易引起口腔溃疡,指导患者每日早晚用软毛刷刷牙,每日早晚和餐后用温盐水或3%碳酸氢钠漱口液含漱。密切观察患者口腔内的情况,有无溃疡,舌苔的变化,有无真菌感染及出血点等,患者不能刷牙时予以口腔护理,口腔护理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黏膜和牙龈引起出血。

6.用药护理 病原治疗以氯霉素和四环素为首选药物。氯霉素的不良反应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一旦发现,应及时停药,为了防止造血系统的不良反应,应避免滥用,应用时应勤查血象,氯霉素也可产生胃肠道反应、二重感染、皮疹及血管神经性水肿等。新生儿与早产儿剂量过大可发生循环衰竭(灰婴综合征),早产儿及出生2周以下新生儿应避免使用。口服四环素有多种不良反应,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等,肝损害。用药期间应定期随访检查肝,肾功能。长期服用可使体内正常菌群减少,导致维生素缺乏.真菌繁殖,出现口干、咽痛、口角炎、舌苔色暗或变色。可补充维生素来减轻这种不良反应;长期服用还可导致二重感染,表现为诱发消化道、呼吸道和尿路感染。

【预防】

1.防蜱 野外工作时可将裤子塞进长靴或长袜,穿长袖衬衫,在皮肤表面涂擦25%~40%二乙基甲氨,衣服上使用苄氯菊酯能有效驱蜱,要经常检查有无蜱黏附身体。已吸过血的蜱应小心除去,不要用手指压碎,防止感染。

2.灭蜱 对牧场、草地、灌木丛其他蜱隐藏地,可进行灭虫剂喷洒灭蜱。

3.疫苗预防 选择当地流行株立克体疫苗接种,进行预防。

(郝莉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