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孢子菌病,是由粗球孢子菌所引起的全身性深部真菌病。主要累及肺部,也可以播散到全身各脏器及组织。这种疾病是一种地方病,本病主要分布于美洲南北各地,国内亦已有病例报道。
【病原学】 粗球孢子菌是一种双相型真菌。自然情况下栖息于土壤中,以菌丝相存在,在组织中为寄生相,形成小球体,又称孢子囊。
【流行病学】 多雨季节,粗球孢子菌的菌丝在土壤中大量繁殖,而在干燥炎热的夏季,菌丝产生大量的关节孢子,随空气中的灰尘四处飘荡,关节孢子极具感染力,吸入关节孢子后易患本病,动物如:鼠类、牛、犬及羊等家畜均可受染。尚未见动物传播人及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报道。任何年龄均可受染,多见于中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临床表现】 潜伏期7~28d,平均10~15d。有1/2~2/3的感染者无自觉症状。一般儿童患病症状较轻,成年人受感染后大多数无自觉症状,仅少数可播撒全身,病情严重。本病可累及肺、皮肤、皮下组织、淋巴结、骨、关节、内脏及脑等部位。
1.原发性皮肤球孢子菌病 本病较少见,可发生在身体暴露部位,多因外伤后接触病菌而受染。局部皮肤发生丘疹及结节,表面糜烂,沿淋巴管形成散在结节,常见邻近淋巴结肿大,该型可播散全身,侵犯内脏器官。
2.早期肺球孢子菌病 肺球孢子菌病多因吸入病菌所致。60%的患者无明显症状,仅有球孢子菌素皮试阳性。40%常于暴露后1~3周出现流感样症状,包括咳嗽、胸痛、呼吸急促、发热及乏力,个别可出现消瘦、胸膜炎及头痛,病初常有一过性皮疹如斑疹、荨麻疹及猩红热样皮疹,多发生在腹股沟部,也可见于掌跖部。少数患者可在胫前区发生结节性红斑,在上肢伸侧、手掌、上胸及颈部出现多型性红斑。极少数可伴发胸膜炎、疱疹性结膜炎等。免疫功能低的患者常出现休克性肺炎,病死率高。
3.肺部结节或空洞 约4%的肺球孢子菌病患者可出现肺部结节或空洞。结节直径可达5cm,一般无症状,但难与肿瘤结节区分,典型的病变是在肺的中部和下部出现孤立的、界限清晰的薄壁结核球样结节,可单发或多发,数月后可消散或发展为囊肿样空洞,极少数显示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肺部空洞见于肺部病变早、中期,空洞壁薄,可出现咳嗽,胸痛及咯血,也可无症状2年内会自闭或穿入胸腔。
4.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炎 该型与肺部空洞不同,既有肺部空洞,还有肺部炎性浸润。多见于糖尿病患者或肺纤维化吸烟患者,常有多个肺叶受累,出现盗汗、消瘦及肺部症状。外周血象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多者预后不良。
5.播散性球孢子菌病 该病见于约0.5%球孢子菌感染者,诱发因素包括HIV感染末期、抗实质器官移植排异反应、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妊娠末期及霍奇金淋巴瘤。主要通过淋巴或血行播散全身,多见于原发感染早期,偶见于早期肺部病变已消散之后。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发热、乏力、畏食、消瘦、贫血、咳嗽及咯脓性痰。支气管纵隔淋巴结肿大,骨及邻近软组织可有肉芽肿形成,常见皮肤浸润及溃烂。若脑及脑膜被侵犯,可出现颅底受累的慢性脑膜炎及脑水肿症状,个别可出现脑积水、局限性脑脓肿,患者常于数周内死亡。
【实验室检查】
1.直接镜检 取患者痰标本或其他相关标本,用银染色、苏木素-伊红染色及银光增白剂calcofluor染色,直接镜检,有助于快速早期诊断。革兰染色无法显示该类真菌。
2.真菌培养 该菌在常规真菌或细菌培养基中孵育5~7d可生长,形成白色真菌。此时进行检查操作具有传染的危险,应在生物安全橱中打开平皿盖进行抗原检测或DNA探针杂交鉴定,小实验室可将平皿送参考实验室进行鉴定。
3.血清学实验
(1)试管沉淀抗体(TP)试验:检测沉淀素(IgM),早期即可阳性,本试验有利于原发病变的早期诊断。
(2)乳胶凝集试验:阳性可持续数周,重症患者其阳性持续较久,再感染时亦可阳性,但有一定假阳性。
(3)补体结合抗体:抗体亦可用琼脂扩散法测定,其效价与病变范围及程度成正比。胸腔积液、脑脊液含有此抗体,但效价低于血清。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及皮炎芽生菌三者之间的皮肤试验和血清试验均有交叉反应,但异种抗原反应效价较低。
(4)皮肤试验:用球孢子菌素(菌丝期抗原)或小球素(新型抗原)做皮试,阳性者提示曾有或现有球孢子菌感染。阴性反应不能排除本病的可能性,因在严重的播散型病例或球孢子菌肿瘤患者可呈阴性反应。皮试应反复进行,如无反应,则预后不良。
【诊断】 居住于流行区或到过流行区的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一般抗菌治疗无效时,结合实验室检查,可作出诊断。
【治疗】 抗菌治疗可选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或依曲康唑。妊娠期感染推荐两性霉素B、脑膜炎患者首选氟康唑。对于孤立的肺部肉芽肿结节,或慢性肺部空洞,药物治疗无效,宜手术切除。骨、关节及软组织病损一般可予以切除。脑积水患者应行脑室腹腔转流。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以及复发性肺空洞患者,可试用免疫增强剂(如转移因子、干扰素等)以增强细胞免疫功能。
【护理】
1.隔离 本病采用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2.休息 发热期间限制活动,全身症状明显者绝卧床休息,给予生活协助。
3.病情观察
(1)呼吸系统改变: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深浅、节律,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观察咳痰的性质,患者出现咳嗽、咳痰、胸痛、气促等临床症状时,及时给予双侧鼻腔低流量持续吸氧。
(2)皮疹:皮肤病变表现为一过性皮疹如斑疹、荨麻疹及猩红热样皮疹,多发生在腹股沟部,也可见于掌跖部,观察皮疹的位置及分布情况;观察皮疹的大小、数目、颜色、形状、边缘与界限等情况,每日1次。防止抓挠,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4.对症护理
(1)保持皮肤清洁:每日给予温水清洁皮肤,不宜使用有刺激性的浴液,皮疹无需特殊处理,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嘱患者切勿抓破皮肤,以免引起继发感染;痒感明显者可局部涂以炉甘石洗剂或适量使用苯海拉明、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
(2)减轻咳嗽:对胸痛而咳嗽的患者,避免因咳嗽而加重疼痛。咳嗽时从两侧按压胸部,以抵消咳嗽所致的胸部疼痛。对胸痛明显者,可遵医嘱服用镇痛药30min后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以减轻疼痛。
(3)有效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先进行5~6次深呼吸,在吸气后张口,然后咳嗽一下将痰咳至咽部,再迅速将痰咳出;经常变换体位或活动利于痰液咳出,若无禁忌,2h翻身1次,同时配合拍背、咳嗽,预防分泌物的积聚和促进血液循环。当患者痰液黏稠或排痰困难时,可遵医嘱给予湿化或雾化疗法,常用的湿化剂和雾化剂为:生理盐水,痰溶解剂等。
5.用药护理 参见“组织胞浆菌病”用药护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