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川型并殖吸虫病

四川型并殖吸虫病

时间:2023-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由四川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等引起。第一中间宿主为拟钉螺,如泥泞拟钉螺,第二中间宿主为各种淡水蟹,其囊蚴较卫氏并殖吸虫者为大。生活史与卫氏并殖吸虫相似,猫、犬为其终宿主,人并非其适宜的宿主,在人体内不能发育成熟。传染源和感染方式与卫氏并殖吸虫病大致相似。 因人类并非四川并殖吸虫的适宜宿主,所以在人体内童虫到处游窜,在寻找适宜的寄生场所的过程中引起皮下组织、肺、脑、肝等的损伤和病变。

【病原学】 由四川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等引起。第一中间宿主为拟钉螺,如泥泞拟钉螺,第二中间宿主为各种淡水蟹,其囊蚴较卫氏并殖吸虫者为大。生活史与卫氏并殖吸虫相似,猫、犬为其终宿主,人并非其适宜的宿主,在人体内不能发育成熟。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分布在我国山西、陕西、四川、甘肃、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贵州、广西、云南各省、自治区。传染源和感染方式与卫氏并殖吸虫病大致相似。

【发病机制】 因人类并非四川并殖吸虫的适宜宿主,所以在人体内童虫到处游窜,在寻找适宜的寄生场所的过程中引起皮下组织、肺、脑、肝等的损伤和病变。其主要病变为片状或带状出血坏死灶,虫体窜行时所形成的隧道及嗜酸性粒细胞脓肿,可在病灶中可找到童虫,但从未发现有虫卵。

【临床表现】 本病以“幼虫移行症”为主要临床特点,常有游走性皮下结节或包块、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脑型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侵入眼眶时可引起眼球突出症。末梢血液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其中嗜酸性粒细胞数显著增高,血沉也常增快。

临床类型有皮肤型、腹型、胸肺型、肝型、心包型、脑脊髓型、眼型、亚临床型。

【诊断】 与卫氏并殖吸虫病相同,因在患者痰或其他标本中找不到虫卵,所以主要依据免疫学试验阳性来确诊,有皮下结节或包块者做活体组织检查,对确诊本病具有重要价值。

【治疗】 同卫氏并殖吸虫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