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等孢球虫病

等孢球虫病

时间:2023-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等孢球虫病是由贝氏等孢球虫引起的一种较少见的肠道寄生原虫病,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大便呈水样,消瘦、乏力。同时,发病与否及病情轻重与机体免疫状态有关。病程长者多有体重下降,脂肪吸收障碍。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有关等孢球虫病感染的临床过程、治疗用药的作用及不良反应、疾病的预后等,特别应告知HIV/AIDS患者和其他免疫功能缺陷合并等孢球虫感染者,长期用药对于防止复发及预后的重要性,以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

等孢球虫病(isosporiasis)是由贝氏等孢球虫引起的一种较少见的肠道寄生原虫病,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大便呈水样,消瘦、乏力。

【病原学】 贝氏等孢球虫是寄生于人体的唯一的等孢球虫,其卵囊呈长椭圆形。未成熟的卵囊内含有一个大而圆的细胞,成熟的卵囊内有2个椭圆形孢子囊,每个孢子囊中有4个新月形单核的子孢子和一个残留体,无斯氏体(stieda body)。未成熟和已有子孢子的卵囊可同时随粪便排出,前者可继续在体外发育成熟,卵囊成熟的时间包括在宿主体内和体外共需约5d,在外界环境中能存活数月。成熟的卵囊被人食入后,子孢子在小肠上段脱囊而出,借助于其顶端的细胞器侵入肠黏膜绒毛顶端的上皮细胞,发育为滋养体并进行裂体增殖而形成裂殖体。宿主细胞破裂后,裂殖子侵入新的小肠上皮细胞继续进行裂体增殖,或发育成雌、雄性配子体和雌、雄性配子,后者形成合子并发育成卵囊。卵囊落入肠腔,随粪便排出。全部生活周期均在同一宿主体内进行,无需中间宿主。

【流行病学】 本病多见于南亚、南美洲及非洲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也有病例报道。

1.感染源 本病的患者即为本病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人们通过食入被卵囊污染的食物及饮水而受感染。

3.易感人群 免疫功能低下者及艾滋病患者易罹患本病。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虫体侵入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并在其中反复分裂,引起小肠黏膜损伤,导致小肠吸收功能减退。此外虫体的代谢产物也可能具有毒性作用。同时,发病与否及病情轻重与机体免疫状态有关。

【临床表现】 免疫功能正常者大多表现为轻微的胃肠道症状,几日或几周后可缓解,多数感染者能自行康复。免疫低下或缺陷者,起病急,有发热、头痛、肌肉痛及全身乏力。食欲减退,痉挛性腹痛、恶心、呕吐及腹泻为主要症状,多为水泻,每日排便6~10次。病程长者多有体重下降,脂肪吸收障碍。

【诊断】 患者的粪便或十二指肠液中检出卵囊可确诊。

【治疗】 用乙胺嘧啶及磺胺嘧啶联合治疗,为避免复发,需服较长时间。

【护理】

1.本病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对患者的粪便应无害化处理。接触或可疑接触粪便后立即洗手。对于免疫力低下或缺陷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

2.休息 腹泻频繁、全身症状明显者应卧床休息,注意腹部保暖,并应避免精神紧张、烦躁。

3.病情观察

(1)观察腹泻的次数,粪便的颜色、气味、量及有无黏液、脓血、未消化食物等,及时送检粪便标本。

(2)观察腹泻持续的时间及有无腹痛、腹胀、里急后重、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发热、头晕、疲乏、体重、皮肤改变、失眠等伴随症状。

(3)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的变化,观察有无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表现。随时评估有无脱水及脱水的程度,注意有无口唇黏膜干燥、皮肤弹性下降、尿量减少、神志淡漠或烦躁等症状,有无肌无力、腹胀、肠麻痹、心律失常、心电图出现U波等低血钾表现。

4.加强营养支持 给予少渣、少纤维素、高蛋白、高热量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脂肪不宜过多。忌食生冷及刺激性饮食,宜少量多餐,腹泻好转后应逐渐增加食量。频繁腹泻并伴有呕吐的患者可暂时禁食,给予静脉补液。

5.补液的护理 遵医嘱应及时给予液体、电解质、营养物质的补充,以满足患者的每日需要量,补充额外丧失,维持正常血容量,防脱水和循环衰竭的发生。可予口服补液,严重腹泻、全身症状明显者,遵医嘱静脉输液。准确记录出入量,定时检测电解质,了解液体及电解质平衡状态。

6.减轻肛周刺激 排便后用柔软布巾清洗肛门,保持清洁干燥,可涂无菌凡士林或护臀霜。

7.健康教育

(1)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尽量避免各种刺激及不良情绪,指导患者家属提供精神支持。

(2)宣传卫生知识,保持个人及环境卫生,把住“病从口入”关,勿食生水、不洁等饮食,做到饭前、便后用流动水洗手。

(3)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有关等孢球虫病感染的临床过程、治疗用药的作用及不良反应、疾病的预后等,特别应告知HIV/AIDS患者和其他免疫功能缺陷合并等孢球虫感染者,长期用药对于防止复发及预后的重要性,以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

(兰 云 刘育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