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结肠小袋纤毛虫病

结肠小袋纤毛虫病

时间:2023-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结肠小袋纤毛虫病是由结肠小袋纤毛虫寄生人体结肠引起的一种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原虫病。前者是引起宿主肠壁病变的阶段,后者为感染阶段。1.感染源 普遍认为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已知有30多种动物感染结肠小袋纤毛虫,其中猪的感染率最高。 消化功能紊乱、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结肠小袋纤毛虫时,易引发本病。寄生于人体的结肠小袋纤毛虫滋养体极少形成包囊,检查时应以检查滋养体为主。

结肠小袋纤毛虫病(balantidiasis)是由结肠小袋纤毛虫寄生人体结肠引起的一种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原虫病。

【病原学】 结肠小袋纤毛虫是人体内最大的寄生原虫,生活史包括滋养体和包囊两期。前者是引起宿主肠壁病变的阶段,后者为感染阶段。包囊污染的食物和饮水经口进入宿主体内,在胃肠道脱囊逸出滋养体并下移至结肠内寄生、繁殖。人体肠内滋养体较少形成包囊,而猪肠内的虫体可大量形成包囊,滋养体随粪便排出体外后亦能成包囊。

包囊抵抗力强,在潮湿环境下可存活2个月以上,但在干燥环境或阳光直射下迅速死亡;具备较强的化学药物抵抗力,在石炭酸中可存活3h,10%甲醛中存活4h。滋养体对外界环境有一定的抵抗力,在缺氧和室温条件下可存活10d,但在胃酸中很快被杀死。

【流行病学】

1.感染源 普遍认为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已知有30多种动物感染结肠小袋纤毛虫,其中猪的感染率最高。在粪便中排出包囊的患者也可成为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可不断排出虫体,在传播上有重要意义。

2.传播途径 人在误食被包囊污染的食物或饮水时受感染。蝇类可机械携带病原体传播。人与人的密切接触也能造成传播。

3.易感人群 与猪密切接触的人群感染率高。

4.流行情况 呈世界性分布,主要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伊斯兰教的人群感染率较低。

【发病机制】 消化功能紊乱、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结肠小袋纤毛虫时,易引发本病。包囊进入消化道后,在小肠内脱囊形成滋养体,滋养体侵袭肠壁组织,可致肠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点和糜烂,继而形成口小底大的溃疡,不同于肠阿米巴溃疡的是口较宽、颈较粗短。病变多见于大肠肠壁,偶发肠穿孔及腹膜炎症。该虫很少侵袭肠外组织。滋养体主要随粪便排出体外,也可在结肠下端演变成包囊后排出体外。

【临床表现】 多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

少数患者出现急性症状:发病突然,主要表现为腹泻,大便次数每天可达20~30次,常为黏液便,部分有脓血,伴恶心、腹痛、里急后重。可有发热、脱水等症状。病程2~5d,部分患者可自愈。

有些急性患者由于治疗贻误或不当可转为慢性,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周期性腹泻,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发作时每天排便2~5次,为粥样或水样便,腹部可有压痛。

病程迁延数年者可有消瘦、营养不良、贫血等。偶可并发阑尾炎,极少出现结肠穿孔、腹膜炎。

【实验室检查】

1.粪便检查 以新鲜粪便直接涂片或浓集后湿涂片镜检。寄生于人体的结肠小袋纤毛虫滋养体极少形成包囊,检查时应以检查滋养体为主。包囊排出呈间断性,需反复多次检查。

2.病理检查 在乙状结肠镜下取病变组织切片镜检,阳性率高。

【诊断】 有流行病学史(与猪或患者密切接触)的腹泻患者,应考虑本病,从粪便标本中查到结肠小袋纤毛虫为确诊的依据。

结合临床表现,并多次留取新鲜粪便标本检查有无结肠小袋纤毛虫作为确诊依据。

【治疗】 可选用甲硝唑、替硝唑、四环素、小檗碱、中药苦蛇汤等治疗。

【护理】

1.本病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及时对患者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及时清理消毒盛放粪便的容器,接触或可疑接触粪便后及时洗手。保持病室阳光充足。

2.病情观察 观察腹泻次数,粪便的性状及量,并准确记录,及时留送新鲜粪便标本。观察有无腹痛、里急后重等伴随症状。患者多次腹泻后要随时估计和监测脱水的程度,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的变化,注意有无口渴、口唇黏膜干燥、皮肤弹性下降、尿量减少、神志淡漠或烦躁等症状。

3.保证营养供给 给予少渣、少纤维素、高蛋白、高热量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脂肪不宜过多。忌食生冷及刺激性饮食,少量多餐,腹泻好转后应逐渐增加食量。

4.协助患者排便后用柔软布巾清洗肛门,保持清洁干燥。

5.健康教育 宣传卫生知识,指导患者和家属保持个人与环境卫生,把住“病从口入”关,勿食生水、不洁饮食,做到饭前、便后用流动水洗手。

【预防】 及时治疗急性期、慢性期患者及带虫者,治疗病猪。加强人粪、猪粪的管理,灭蝇,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从事与猪密切接触工作者,应注意防护,定期体检。

(刘育蕾 兰 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