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芽囊原虫病

人芽囊原虫病

时间:2023-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芽囊原虫在水中可存活19d。 人芽囊原虫寄生于宿主的回盲部,有潜在致病力,当宿主生理功能改变时,即发生致病作用。人芽囊原虫有可能损害宿主肠黏膜细胞,进而损害肠黏膜的屏障功能。免疫功能低下者如白血病患者、HIV感染者容易感染人芽囊原虫,且症状严重,常迁延不愈,治疗十分困难。中药黄连、鸦胆子和白头翁有体外杀人芽囊原虫的效力。

人芽囊原虫病(blastocystis hominis infection)是一种由人芽囊原虫寄生引起的以自限性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原虫病。

【病原学】 人芽囊原虫分类尚未最终确定,生活周期不明,其体外培养有空泡型、颗粒型、变形型(阿米巴型)和复分裂型4种形态。滋养体主要寄生于人体回盲部,以肠腔内容物为营养来源,不断随粪便排出包囊,包囊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实现宿主转换和完成生活史。人芽囊原虫在水中可存活19d。

【流行病学】

1.感染源 人芽囊原虫感染者。猫、狗等宠物及猴类也可能是本病的感染源。

2.传播途径 主要为接触传播,包括粪-口途径和性接触途径,水源污染可能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蟑螂亦可携带空泡型人芽囊原虫而传播本病。

3.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不同性别、年龄、种族的人群感染率无显著差别。

【发病机制】 人芽囊原虫寄生于宿主的回盲部,有潜在致病力,当宿主生理功能改变时,即发生致病作用。人芽囊原虫有可能损害宿主肠黏膜细胞,进而损害肠黏膜的屏障功能。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无症状带虫者或仅有轻微症状者约占44.12%。

感染重者可有消化道症状,如腹泻,每天数次至20余次,多为水样便,或黏液便、血便,有腹胀、厌食、恶心、呕吐、头痛、畏寒发热、乏力、体重减轻、食欲缺乏、里急后重等。腹泻症状与虫体数量有关,一般症状持续或反复出现,可持续数日至数月,甚至几年,间歇时间为数天或数月。慢性迁延性病程多于急性病程,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多数为自限性,其病程1~3d。免疫功能低下者如白血病患者、HIV感染者容易感染人芽囊原虫,且症状严重,常迁延不愈,治疗十分困难。

【实验室检查】 粪便检查 从新鲜粪便中可检出芽囊原虫,部分患者粪便中有白细胞。

【诊断】 本病的临床表现无特殊性,最简单可靠的诊断方法是从粪便中检出人芽囊原虫。

【治疗】 轻微症状者无需治疗,当大量寄生或出现严重症状而又排除其他感染时,常用甲硝唑治疗。

人芽囊原虫对依米丁、甲硝唑、呋喃唑酮、复方磺胺甲唑、碘氯羟喹和喷他脒的敏感性依次递减;对氯喹和二碘喹中度敏感;对巴龙霉素不敏感。中药黄连、鸦胆子和白头翁有体外杀人芽囊原虫的效力。

【护理】

1.本病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及时对患者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清理消毒盛放粪便的容器,接触或可疑接触粪便后及时洗手。对免疫功能低下者做好保护性隔离。

2.严密观察病情 观察患者腹泻次数、粪便颜色、性状、量,及时留送新鲜粪便标本。观察腹泻持续的时间,有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缺乏及乏力等伴随症状,重症患者因频繁腹泻,可导致水、电解质大量丢失,甚至并发休克,应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和有无脱水现象。

3.保护肛周局部皮肤 指导患者排便后用柔软布巾清洗肛门,保持清洁干燥。

4.保证营养供给 给予少渣、少纤维素、高蛋白、高热量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少量多餐,避免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保证足够的水分,吐泻严重者遵医嘱静脉补充液体。

5.降温 发热寒战时注意保暖,加盖棉被,给予热水袋,服热饮料;发热期注意口腔和皮肤的护理,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出汗后,给予温水擦浴,及时更换衣裤及床单,防止着凉。

6.减轻恶心、呕吐 取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呕吐后协助患者漱口,及时清理呕吐物。及时更换污染的衣物、被服。开窗通风,减轻呕吐物的气味。遵医嘱给予解痉、止吐治疗。

7.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与家属保持个人及环境卫生,把住“病从口入”关,勿食生水、不洁水果、蔬菜,做到饭前、便后用流动水洗手。

【预防】 预防措施主要是积极治疗患者或无症状带虫者,注意饮食卫生,加强水源管理,杀灭蟑螂,防止人和动物的排泄物污染水源。对饮食行业人员要定期检查并及时治疗。

(刘 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