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肝毛细线虫病

肝毛细线虫病

时间:2023-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肝毛细线虫病是由肝毛细线虫寄生于人体肝引起的疾病。肝毛细线虫是啮齿动物与其他哺乳动物的常见寄生虫,人体感染较罕见。肝毛细线虫病主要是动物的寄生虫病,人仅偶尔被感染。人肝毛细线虫感染主要是由于食入含感染性虫卵的动物宿主粪便污染的食物、蔬菜。特别是患者居住环境鼠类密度高或鼠类及其他动物肝毛细线虫感染率高,患者个人卫生及其居住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均应警惕本病的发生。

肝毛细线虫病(hepatic capillariasis)是由肝毛细线虫寄生于人体肝引起的疾病。肝毛细线虫是啮齿动物与其他哺乳动物的常见寄生虫,人体感染较罕见。

【病原学】 肝毛细线虫成虫纤细,寄生于宿主肝内,雌雄异体。雌虫产出的虫卵多滞留在肝实质内,少数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肝组织中并不发育。患病动物死亡后,虫卵从腐烂的尸体释放入土壤中;感染动物的虫卵也可由于捕食进入捕食动物,随其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土壤中发育成为含胚胎的感染性虫卵。感染性虫卵被适宜的动物或人食入后,幼虫在小肠内释出,通过门脉系统到达肝发育为成虫。

【流行病学】 目前已知肝毛细线虫的动物宿主有70余种,以各种鼠类为主,其他还有刺猬、河狸、欧洲野兔、猪、野猪、豪猪、犬、家猫、卷尾猴、蛛蛛猴等。肝毛细线虫病主要是动物的寄生虫病,人仅偶尔被感染。人肝毛细线虫感染主要是由于食入含感染性虫卵的动物宿主粪便污染的食物、蔬菜。患者中婴幼儿较多。

【发病机制】 成虫寄生于肝,产出的虫卵多数沉积在肝实质内,引起肝肉芽肿性病变。由于肝中脓肿样病变和虫卵肉芽肿的形成,导致肝细胞的损害;慢性感染可致肝纤维化、肝硬化。

【临床表现】 常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肝炎伴嗜酸性粒细胞血症。典型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发热,肝大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

临床症状的轻重取决于感染的虫数及有无继发性细菌感染。轻度感染者可仅有低热,其他症状多不明显;中重度感染者表现为持续高热,体温可达39~41℃;肝大,可伴有脾大;患者可能有异嗜癖、厌食、恶心、呕吐、胃灼热、腹痛、腹泻、脱水、头痛、疲乏、体重减轻、皮肤瘙痒等表现。慢性重度感染患者可发展为肝纤维化。

【实验室检查】

1.病原检查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肝毛细线虫成虫或虫卵,虫卵周围有肉芽肿形成,为确诊主要依据。

2.血液检查 除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多外,外周血白细胞数也可增多,可出现低色素性贫血。透明质酸、层黏连蛋白、Ⅳ型胶原,以及Ⅲ型前胶原水平也可增高。

3.免疫学方法如免疫荧光试验,间接血凝试验与ELISA等可能对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诊断】 本病罕见,临床诊断较难。

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高是最重要的临床征象,如患者同时表现有持续性发热,肝明显大,应注意排除该病存在的可能性。特别是患者居住环境鼠类密度高或鼠类及其他动物肝毛细线虫感染率高,患者个人卫生及其居住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均应警惕本病的发生。

肝脏活检结果显示肝毛细线虫成虫或虫卵是本病的确诊依据。

【治疗】 甲苯达唑为治疗首选药物,也可使用阿苯达唑,疗程为20~30d。

【预后】 如感染虫数较多,肝病变广泛或播散到其他器官,且未得到及时适当的治疗,可导致死亡。慢性感染致肝纤维化者,预后不佳。

【护理】

1.本病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2.密切观察病情 观察体温,每天测体温4次,38.5℃以上每天测体温6次,采取降温措施半小时后测体温;观察患者是否有异嗜癖、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脱水、头痛等症状;观察有无皮肤瘙痒等症状。

3.降温 采用物理、药物降温,但高热寒战或刚服过解热药的患者不宜冷敷或擦浴。患者使用解热镇静药后,须密切观察有无虚脱。

4.舒适护理 严格卧床休息,保持心情平静,取舒适体位。在退热过程中患者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汗液。先用拧干的热毛巾,然后用干毛巾擦身,并换上干爽洁净的内衣,以防着凉。同时更换床单及被套。

5.药物护理 本病治疗时间长,需指导患儿与家属遵医服药,避免因用药不当造成迁延不愈或复发。

6.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与家属禁食不洁净的食物,提高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水平,避免土壤污染食物与饮水。

【预防】 消灭鼠类,提高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水平。

(刘 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