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尖线虫病(anisakiasis)是由异尖科线虫的幼虫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剧烈腹痛和过敏症状,部分患者仅表现为严重的过敏反应。
【病原学】 引起人体异尖线虫病的病原体是简单异尖线虫、伪地新线虫,是一类成虫寄生于海栖哺乳动物、幼虫寄生于某些海栖鱼类的线虫。
异尖线虫的幼虫无色微透明,呈线状,虫体两端较细,头部有唇块,腹侧有钻齿和排泄管开口,体壁肌层较厚,内有食管、胃室和肠管。成虫成簇地寄生在被感染的海洋哺乳动物的胃黏膜内。雌性成虫产卵,虫卵随其粪便排入水中,发育成含胚卵,并形成一、二期幼虫,游于水中,被甲壳纲动物如磷虾等第一中间宿主食入后,在其体内发育成三期幼虫。带虫的第一中间宿主被海鱼及某些软体动物如乌贼鱼等第二中间宿主食入后,三期幼虫即在宿主体腔脏器表面或鱼肉中转化为对人与海洋哺乳动物具有感染性的三期幼虫。终宿主海洋哺乳动物吞食带有幼虫的鱼,幼虫在其胃黏膜上发育为成四期幼虫和成虫。人因吃生或半生的带虫的海鱼或鱿鱼而被感染,但一般异尖线虫幼虫在人体内不能发育成熟为成虫。
【流行病学】 异尖线虫病呈世界范围分布,与食用生鱼的饮食习惯相关,在喜食生鱼的日本、欧洲、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南非大西洋海岸等地区有较多病例。
常可发现异尖线虫的鱼种包括鲱鱼、鲭鱼、鲑鱼、鳕鱼、大比目鱼、沙丁鱼等和乌贼。
【发病机制】 人的病变表现主要是在胃、小肠、大肠等幼虫寄生部位形成肉芽肿,炎性细胞主要是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炎性水肿、红斑与糜烂。胃镜检查可发现虫体附着处局部有中度至重度的黏膜水肿和糜烂。
【临床表现】 异尖线虫病因感染部位不同症状表现也不同,主要引起胃异尖线虫病和肠异尖线虫病。
大多为急性症状,一般发生于进食受感染的生鱼12h内,主要表现为上腹或全腹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与过敏反应。肠异尖线虫病除具有胃异尖线虫病的症状外,患者体温升高,右下腹剧烈疼痛、肠梗阻。
慢性异尖线虫病患者有多种胃肠表现,可有间断性腹痛不适,持续数周至数月,可表现为梗阻性十二指肠瘤,或肠系膜肿块。肠套叠为该病罕见并发症。
过敏体质患者可引起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红斑、支气管痉挛及其他过敏表现。过敏症状一般在食入幼虫后数小时至20余小时后发生。取虫后过敏症状迅速消失,大多数患者在24h内消失。
肺异尖线虫病也偶可发现,主要表现为发热、呼吸窘迫、胸腔积液等。
【实验室检查】
1.影像学检查 胃肠道造影与CT可显示黏膜水肿,假瘤形成或发现虫体。
2.病理检查 应用胃镜、结肠镜等内镜进行手术切除和活检取材,进行相应的病理学检查,以发现异尖线虫病典型的病理变化。
3.免疫学检查 检查异尖线虫抗体,血清总IgE特别是特异性IgE升高,有助于异尖线虫病的诊断。
【诊断】
1.病史 吃生或未熟透的海鱼。
2.临床特点。
3.内镜检查发现异尖线虫幼虫或病理学检查发现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和虫体。
以上三点可确诊。
对慢性感染患者,阳性血清学反应有助于诊断。
【治疗】
1.手术治疗 治疗胃异尖线虫病最常用且有效的方法是内镜下取虫体。外科手术切除病变部位,如应用腹腔镜协助诊断小肠异尖线虫病并切除病变部位。
2.药物治疗 应用抗蠕虫药治疗,如甲苯达唑、阿苯达唑、噻苯达唑,但效果不佳。
幼虫被取出或病变部位被切除后,预后良好。
【护理】
1.护理患者时戴口罩、帽子、手套。对患者的排泄物、内镜取出或手术切除的虫体等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2.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有腹痛、过敏、肠梗阻的症状,观察并记录患者腹痛的性质、部位、持续时间与用药后效果。发现有肠梗阻等症状时,立即配合医生处理,并做好手术前的护理与准备。发生呕吐与腹泻时,观察呕吐物及排泄物的颜色、性质、量,伴随的不适症状、全身情况等,频繁呕吐、腹泻患者应及时静脉补液,准确记录出入量,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发生过敏时,密切观察皮疹、水肿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是否有支气管痉挛征象,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3.保证休息 轻症患者可适当运动。重症患者应卧床休息,急性发作时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因疼痛发生跌倒等不良事件。
4.药物护理 服用阿苯达唑等驱虫药物,可出现头晕、头痛、腹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症状,少数有过敏反应,无需特殊处理,停药后能自行消失。剂量不宜过大,疗程不宜过长,儿童及中老年患者应减小剂量,用药前询问过敏史。
5.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和家属严把“病从口入”关,不食未熟透的海鱼。
【预防】 预防最佳措施即将海鱼烹调至熟透或在-20℃冷冻72h,此状态可有效杀死异尖线虫幼虫。
(宋雪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