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片形吸虫病(fascioliasis)是由肝片形吸虫和巨片形吸虫寄生于肝胆管所引起的疾病,是牛羊及其他哺乳动物胆管内的常见寄生虫,对畜牧业生产有很大危害。偶可寄生于人体。肝片形吸虫病急性期有高热、腹痛及肝大,慢性期可出现阻塞性黄疸,并发胆道出血,长期重复感染会导致胆汁性肝硬化。
【病原学】 肝片形吸虫虫体扁平,在腹吸盘水平体两侧有肩状突出,由此向后方体宽度略扩展;虫体在腹吸盘前方呈圆锥状,称为头锥。口吸盘在头锥的前端。口孔经咽、食管而至肠管,肠管分支,分支的肠管布满腹吸盘后方体两侧及体后方1/3部分。睾丸两个亦是高度分支,前后排列在体中部,两分支肠管的内侧。分支的卵巢在前睾丸前方一侧,卵黄腺丛粒分布在体两侧,每侧由纵管联系而至横管,横管位于前睾丸和卵巢之间水平。无受精囊,劳氏管细小。子宫很短,位于腹吸盘到前睾丸前缘之间。子宫末端经腹吸盘背侧向前与阴茎囊共同开口在肠管分叉处。虫卵椭圆形,金黄色,卵壳薄,一端有小盖,卵内含一个卵细胞并充满卵黄细胞。
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和囊蚴等阶段。成虫产出的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并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是未发育的早期虫卵,在水中适宜的温度下经9~15d发育成熟。从卵中孵出的毛蚴,遇适宜的中间宿主,锥实螺即可吸附在其上面,钻入螺体内发育成尾蚴从螺体逸出,在水面植物或浅水面上形成囊蚴。囊蚴可存活数月之久,在水温26℃的潮湿环境中可存活3个月。
终末宿主吞食囊蚴后,后尾蚴在十二指肠脱囊后穿过肠壁到体腔,并移行到肝进入胆管。有的幼虫还可到大循环系统而导致肺、皮下、脑及眼附近的异位寄生。成熟成虫产出的虫卵随终宿主胆汁入肠道并随粪便排出。宿主自感染囊蚴至在粪便中发现虫卵的最短时间为10~11周。在人体内的寿命可长达12年。
【流行病学】 在流行区中吃生菜和生水,食用被污染的水洗过的食物而感染。该虫体可寄生于多种反刍动物,如牛、羊(绵羊、山羊)、马及骆驼等,同时也可寄生在狗、猪等家畜。凡是有其适宜的贝类宿主分布的地区都可以有本吸虫病存在。在世界上分布很广,如南美洲、中美洲、欧洲、中东、非洲及亚洲都有。在国内家畜感染的分布区很广,从东北到西北牧区及南方各省农业区中均有。一些严重的流行区牛羊因其寄生而大批死亡。巨片形吸虫感染较少,见于亚洲、非洲和夏威夷。
【发病机制】 病变的程度主要与穿过小肠壁和侵入肝胆管的虫数有关。虫体在进入宿主肝胆管之前,童虫迁移所经部位会有机械性刺激和损伤性炎症性改变,在肝一般表现为损伤性肝炎。进入胆管后由于虫体长期的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可引起慢性胆管炎和胆管上皮细胞增生,胆管的扩张和阻塞,虫数多时可以侵入肝组织,引起脓肿。虫卵散在肝组织中引起显著的炎症反应。化学因素中了解较多的是本虫代谢产物中的脯氨酸,测定结果表明感染后25d胆汁中脯氨酸浓度可增高4倍,成虫寄生时甚至可增高万倍以上,脯氨酸的大量增加可诱发胆管上皮的增生。
【临床表现】 潜伏期数日至2~3个月。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前者主要与幼虫在肝内的移行过程有关,后者则由成虫寄生在胆管内所致。
1.急性期 症状发生在感染后不久,常为突发的寒战、发热与腹痛,多数患者都有胃肠症状,如呕吐、胀气、腹泻、便秘等,肝常大,也可有脾大,荨麻疹等。末梢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加。
一般在感染后4个月左右,即虫体进入胆管以后,上述症状可很快消退。在数月至数年内无明显不适,或偶尔有1~2次症状再现,此为潜隐期。此期间为成虫在胆管内寄生并开始排卵,病变逐渐向慢性期发展,可持续数月或数年。
2.慢性期 主要表现为间断的胆道阻塞和胆道炎症。患者可有上腹痛、恶心、厌油腻及黄疸。体征可有肝大,伴有触痛,偶有脾大。实验室检查可见低白蛋白血症和高免疫球蛋白血症。晚期血红蛋白减少,出现贫血。此外,虫体毒素可以引起贫血、肌炎、关节炎、厌食、荨麻疹及支气管哮喘。
偶见异位寄生。常为童虫在移行过程引起,本虫的人体异位寄生见于皮下、腹壁肌肉、腹膜、脑、肺、眼、膀胱等,以皮下组织为多见。人体感染除了偶然吞食本虫囊蚴外,在有生食牛、羊的肝、肠习惯的地区,虫体可在咽喉部寄生,称为咽部肝片形吸虫病。
【诊断】 患者在流行区有生吃水生植物史,肝大并有触痛,末梢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时应怀疑本病。确诊主要依靠粪便检查或十二指肠引流液沉淀镜检查到虫卵。急性期早期或异位寄生病例由于粪便或胆汁中不能查到虫卵,使用免疫学方法如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有一定参考价值,近年又应用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检测虫体的排泄分泌抗原,循环抗原可于感染后2周被检测到。
【并发症】 肝片形吸虫在人体的生长过程一般仅涉及肠道、腹腔、肝,最后定居在胆道。但在童虫移行时,可经血流或直接侵入其他脏器和组织,如右季肋部及脐部的腹壁肌肉或皮下组织。肺部、支气管、腹膜、眼、脑、膀胱、胃、胰等器官的肝片形吸虫病也有报道。
【治疗】 对于病原治疗,硫氯酚为治疗肝片吸虫病的首选药物,可用三氯苯达唑,吡喹酮无明显疗效。
【护理】
1.本病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对患者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粪便的容器及时予以消毒,接触或可疑接触粪便后及时洗手。
2.增加营养和维生素,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铁丰富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可少量多餐,以保证充足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遵医嘱静脉补液。
3.加强病情观察
(1)急性期:观察寒战、发热,呕吐、胀气、腹痛、腹泻、便秘等胃肠道症状,给予对症护理。高热患者可酌情应用解热镇痛药和物理降温处理。
(2)慢性期:观察有无上腹痛、恶心、厌油腻及黄疸等胆道阻塞和胆道炎症症状。
(3)晚期:观察贫血情况。
(4)毒素反应:观察肌炎、关节炎、厌食、荨麻疹及支气管哮喘等症状。
4.贫血护理
(1)轻、中度贫血患者,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不加重症状为度,待病情好转逐渐增加活动量。
(2)重度贫血者,应卧床休息,防止继发感染。
5.健康教育
(1)加强卫生宣教: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不喝或不吃可能遭受污染的生水和水生植物。
(2)疾病知识教育:向患者和家属讲解肝片形吸虫病的疾病过程和治疗方法,指导其合理用药。
(宋雪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