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巨吻棘头虫病(Macracanthorhynchus infection)为猪巨吻棘头虫寄生于人体小肠而引起的疾病。
【病原学】 猪巨吻棘头虫是猪常见的寄生虫,也可寄生于野猪、犬、猴等动物,偶也可寄生于人体而引起疾病。成虫寄生于小肠下部,虫体呈乳白色,外形与蛔虫相似,但虫体前端粗大,体表有横纹,虫体向后渐细,至尾部又稍膨大,体内充满不同发育期的虫卵。虫体无口腔及消化道,营养从体表吸收。虫卵随猪的粪便排出体外,被中间宿主甲虫(天牛或金龟子)的幼虫吞食后,经3~5个月的发育而成为感染性棘头体,如被人或猪吞食后可受感染。
【流行病学】
1.感染源 为感染本虫的猪,一般情况患者不会成为传染源,在患者的粪便中找不到虫卵。
2.传播途径 感染途径多为吃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感染性棘头虫的食物而受感染。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4.流行特征 本病感染我国分布于16个省(区、市)。北京郊区有用金龟子幼虫炒食作偏方治疗哮喘而感染本病者。
【发病机制】 猪巨吻棘头虫的成虫寄生在回肠,以其坚韧的吻突及锐利的倒钩刺入肠壁,直达肌层,并可穿破肌层而引起肠穿孔,也可使人体不断失血,引起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在吻突进入的部位,组织受到明显的损伤和破坏,继之发生炎性细胞浸润和坏死,并在吻突周围逐渐形成结节。结节的中心是坏死区,周围有许多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及大量吞噬细胞和泡沫细胞,外层为肉芽组织。肠壁增厚,充血和水肿,以穿孔部位周围最为严重,镜下所见主要为弥漫性渗出性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本病的潜伏期为1~3.5个月,以2~3个月为最多。主要症状是腹痛,为脐周围隐痛常见。贫血多见于儿童。主要危害是并发症,常见有肠穿孔、腹膜炎、肠梗阻、腹腔脓肿、肠出血。有时出现消化道出血。出现肠穿孔时,腹痛则转为持续性,并有阵发性加剧,少数病例可表现为骤发性腹痛,并有进行性加重。大多数患者此时有发热,其程度与发生并发症的时间长短和程度一致,常在患者腹部触及包块,并有不同程度的腹膜刺激征。
【实验室检查】 末梢血液白细胞总数增高达(10~20)×109/L,其中嗜酸性粒细胞数明显增多。患者粪便隐血试验常阳性,但往往找不到虫卵。
【诊断】 来自流行区的肠穿孔或肠梗阻患者,并有吃生或不熟的天牛、金龟子成虫或幼虫史,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
【治疗】 口服硫氯酚(硫双二氯酚)、阿苯达唑、甲苯达唑。
对有并发症的病例应及早手术。
【护理】
1.护理患者时戴帽子、口罩,清理排泄物时戴手套。
2.根据病情卧床休息,有并发症时绝对卧床。肠穿孔时取半卧位。
3.增加营养供给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及含铁丰富的食物,忌食粗纤维、生冷和产气食物。
4.严密观察病情
(1)每日观察大便次数、性状、颜色,及时留取和送检大便隐血等标本。
(2)对有腹部不适、腹痛的患者,观察腹痛性质、部位、持续时间和疼痛发作的规律。出现持续性腹痛,并有阵发性加剧或骤发性腹痛并进行性加重时,及时报告医师,警惕肠梗阻、肠穿孔和急性腹膜炎。加强安全护理,防坠床。
(3)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
5.贫血患儿避免过度活动,防止发生晕厥。
6.健康指导
(1)不要捕食天牛或金龟子及其幼虫。
(2)不要接触生猪及其猪粪。
(刘志国 张 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