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学】 细粒棘球绦虫的终宿主是狼、犬等食肉动物,中间宿主是羊、牛、骆驼、鹿等偶蹄类动物,人亦可感染。虫卵被中间宿主吞入后,在肠内经消化液作用孵出六钩蚴,六钩蚴穿入肠壁,随血流进入肝肺等组织器官,发育成棘球蚴。感染棘球蚴中间宿主的新鲜内脏被终宿主摄食后,育囊中的原头节在小肠中发育为成虫。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犬是本病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虫卵随犬粪排出污染水源、食物、草场、牲畜皮毛等,人在草地坐卧、进食不洁饮食、接触牲畜皮毛等均可受感染;在干旱多风地区,虫卵可随风飘散在空气中,有经呼吸道感染的可能。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尤其圈养犬和在牧区工作的人员更易感染。
【发病机制】 虫卵进入人体后,六钩蚴孵出,侵入肝、肺等组织,引起炎症反应。侵入的六钩蚴大部分被机体杀灭,未被机体杀灭的六钩蚴发育为棘球蚴,引起棘球蚴病。棘球蚴的生长速度及大小与寄生部位有关,原发棘球蚴多呈单发,继发棘球蚴多呈多发,即多器官同时出现棘球蚴或一个器官出现两个以上棘球蚴。随着囊肿的逐渐增大,周围组织长期受压,可产生肝硬化、肺不张等。棘球蚴的代谢产物及致热源可刺激机体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使代谢增加、消耗加大、营养障碍,出现中毒和过敏反应。棘球蚴可在人体内长期存活。
【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患者多在童年受感染,成年后才出现症状。感染早期患者可出现低热、食欲缺乏、腹泻、荨麻疹、咳嗽等症状。临床症状与棘球蚴的寄生部位、大小、数目、机体反应及并发症有关。
1.肝囊型棘球蚴病 是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肝区隐痛或胀痛,肝大,合并感染时表现类似肝脓肿。破入腹腔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压迫脏器可引起恶心呕吐、食欲差、呼吸困难、黄疸、腹水、腹痛等系统症状。
2.肺囊型棘球蚴病 随着囊肿逐渐增大,患者呈渐进性胸痛、咳嗽,深呼吸时加重,疼痛部位为棘球蚴寄生部位。间歇性干咳,夜间重,合并感染时出现多痰、气短、发热等症状。囊肿穿破支气管时,胸部呈撕裂样疼痛,并咳出大口清水样或苹果酱色囊液,若大血管破裂出现咯血。囊肿破入胸腔,出现刀割样胸痛,阵发性剧咳及呼吸困难,可形成液气胸、脓胸、肺不张、胸膜肥厚等。
3.棘球蚴可在人体其他部位寄生,包括骨髓、胆囊、肾、脾、乳腺、心肌等处,引起局部压迫和全身症状。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病原学检查 从患者的痰液、胸腔积液、腹水及尿液中可检出囊膜、子囊或原头蚴。
2.免疫学检查 皮内试验(卡松尼试验,Casoni’stest)注射灭活处理的棘球蚴囊液,15~20min出现直径>23mm的皮肤丘疹为阳性反应;补体结合试验、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放射免疫吸附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可用于检测囊型包虫病血清抗体。
3.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①寄生部位可见边界清楚的无回声液性暗区,圆形或椭圆形,多发或单发;②囊肿壁为双层结构;③多子囊者可见囊内厚薄不均的高回声分隔,形成峰房状或车轮状结构,具特异性诊断意义;④囊砂增多者可见囊内浮动光点和沉积于底部的光点;⑤实变者可见高回声实性肿块,无后壁增强影,不易与肿瘤鉴别;⑥钙化者囊壁呈强回声,形状可呈环齿形、点片状或多数环形小圈。
(2)X线检查:①肺囊型包虫病:直径<2cm的棘球蚴表现为密度较低、边缘粗糙、模糊不清的球形阴影。较大的棘球蚴轮廓清晰、边缘整齐、界限锐利、密度均匀,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的、单发或多发孤立实影。由于棘球蚴的挤压,胸片可见气管、心脏的移位。肺下叶的棘球蚴可出现随呼吸而变形的特征(包虫呼吸症)。②肝囊型包虫病:腹部X线平片显示肝脏轮廓增大,肝顶部棘球蚴表现为右膈隆起或突入胸腔。较大的棘球蚴可见膈肌升高,呼吸移动度减弱,甚至挤压心脏左移。肝中下部的棘球蚴,膈肌抬高不明显,在肝下缘可见密度较高的半球形阴影。包囊钙化时可见钙化影。
(3)CT检查:肝囊型包虫病患者的肝轮廓扩大,在肝实质内呈大小不等的类球形占位阴影。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影像学特征或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可作出临床诊断。确诊需依靠病原学检查或病理学检查。
【治疗】
1.手术治疗 为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内囊摘除术、全囊切除术、肺叶或肝叶切除术等。
2.介入治疗 用于肝、肺单发棘球蚴囊肿。
3.药物治疗 适用于术后复发而不能再手术者、或术前术后治疗以防术中移植或术后复发。首选阿苯达唑,不良反应有恶心、头晕、头痛、疲乏等,长期应用可出现ALT活性升高、脱发,偶有粒细胞减少症。也可选用甲苯达唑、吡喹酮(具有杀头节的效果,但疗效较差,主要用于手术的辅助治疗)等药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