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泡型棘球蚴病

泡型棘球蚴病

时间:2023-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泡球蚴在肝实质内弥漫性芽生蔓延,可逐渐波及整个肝,破坏并取代肝组织;蚴体中心部位因缺血、感染等因素发生坏死、崩解液化,形成空腔或钙化。泡球蚴产生的毒素可损害肝组织,可引起肝功能衰竭,导致肝昏迷或因肝硬化引起门静脉高压,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泡型棘球蚴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迁移倾向,其转移方式除直接浸润扩散外,增殖芽及生长细胞,可随血循环及淋巴流转移至全身各部位,如肺、脑等部位并引起相应症状。

【病原学】 多房棘球绦虫的成虫寄生在狐、犬、狼、獾、猫等终宿主的小肠内。虫体较细粒棘球绦虫小,耐干燥和寒冷。孕节和虫卵随粪便排出,被中间宿主野生啮齿类动物食入后在宿主内脏发育为幼虫——多房棘球蚴,又称泡球蚴。泡球蚴由许多小囊泡组成。小囊泡固定在结缔组织形成的纤维基质中。囊泡的生发层细胞呈丝状向囊外延伸,称为生发细胞突起,相互构成网状,向周围浸润生长,不断形成新的囊泡。当染有泡球蚴的鼠或其他中间宿主的脏器,被狐、狼、獾等终宿主吞食后,约45d头节发育为成虫,并排出孕节和虫卵。人由于误食其虫卵而受感染。

【流行病学】 泡型棘球蚴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在北半球高纬度寒冷及冻土地带流行。我国病例分布于青海、新疆、西藏、甘肃、内蒙古、陕西、四川、黑龙江、宁夏等地,按中间宿主和终宿主的不同,我国流行区可分为3个类型:①野生循环,在狐、野犬和啮齿动物间循环。分布在宁夏、甘肃、四川、青海、西藏等省区的高寒山区,狐和野犬为重要传染源,人与狐和野犬的接触可以引起该病扩散。②家畜循环,在家犬、猫和家鼠、牦牛、绵羊、鹿间循环,甘肃是主要流行区,家犬、猫与人密切接触和污染虫卵的水、草、菜、果等都有可能使人有误食虫卵的机会。③半野生或半家畜循环,在赤狐和家鼠间循环,点状分布于新疆、甘肃等省区,因猎狐或通过饮水而受感染。

【发病机制】 泡型棘球蚴的致病作用包括直接侵蚀、机械压迫和毒性损害。原发病灶几乎都位于肝。泡球蚴在肝实质内弥漫性芽生蔓延,可逐渐波及整个肝,破坏并取代肝组织;蚴体中心部位因缺血、感染等因素发生坏死、崩解液化,形成空腔或钙化。因泡球蚴的压迫,四周肝组织发生萎缩、变性甚至坏死。泡球蚴产生的毒素可损害肝组织,可引起肝功能衰竭,导致肝昏迷或因肝硬化引起门静脉高压,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泡型棘球蚴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迁移倾向,其转移方式除直接浸润扩散外,增殖芽及生长细胞,可随血循环及淋巴流转移至全身各部位,如肺、脑等部位并引起相应症状。

【临床表现】 主要侵犯肝,临床症状很像肝癌或干酪样结核,但病程缓慢,可持续数年至数十年。

常见症状有:肝区坠痛、钝痛,或剧烈疼痛;肝大,肿块坚硬,表面结节不平,无囊性感;常有消化道刺激症状,如食欲缺乏、餐后上腹部胀闷感及低热等。晚期多出现黄疸、皮肤瘙痒、肝脾大、腹水及食管静脉曲张等门脉高压症状,后期出现肝功能衰竭、肝昏迷或消化道大出血。肺、脑等组织常有转移病灶,可有咳嗽、咳血、癫或偏瘫等症状。

【诊断】 肝泡型棘球蚴病的诊断比较困难,剖腹探查有时也不容易识别,应做速冻病理切片检查,以防误诊为肝癌、结核、结石、肝硬化、黄疸型肝炎、肝脓肿及海绵状血管瘤等。但术前经皮肤做肝穿刺检查,应为禁忌。

【治疗】

1.手术切除 将泡球蚴连同所侵犯的部分脏器、组织彻底切除,可以达到根治目的。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为晚期,难以彻底根除。

2.药物治疗 可用吡喹酮、阿苯达唑、甲苯达唑等药物,但效果尚不满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