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机械通气病人预调的呼吸机频率

机械通气病人预调的呼吸机频率

时间:2023-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病因大多为严重的感染、休克、创伤等肺内外因素,临床表现均为呼吸频数和急性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ARDS的主要死因是多器官衰竭。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观察 早期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呼吸困难症状,可有过度通气的表现。当患者出现呼吸次数和呼吸深度均过度增加,给氧后缺氧症状没有改善,就应警惕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病因大多为严重的感染、休克、创伤等肺内外因素,临床表现均为呼吸频数和急性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晚期多诱发或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多系统器官衰竭(MSOF)。有研究报道,ARDS的病死率为50%~70%。病死率与病因和危险因素密切相关,脓毒综合征引起的ARDS较其他原因(如创伤、胃内容物误吸)的病死率高。ARDS的主要死因是多器官衰竭。传染病中年龄>65岁的重型肝炎、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肝移植者易并发ARDS,约有20%的SARS重症患者发生ARDS,其他传染病如各种原因(病毒、细菌、寄生虫)所致的肺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毒性菌痢、暴发型流脑、艾滋病、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军团病、急性粟粒性结核、肾综合征出血热以及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均可引起ARDS。

【病因与发病机制】 诱发ARDS的主要有创伤、休克、严重感染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吸入性损伤、药物过量、严重疾病等多种因素。ARDS是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发展到后期的典型表现,早期的ALI是全身性炎症反应过程的一部分,在多种介质和细胞因子的作用下,中性粒细胞产生并释放多种造成肺损伤的物质包括各种蛋白酶(胶原酶、弹性蛋白酶、组织蛋白酶),氧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次氯酸等)和细胞因子等,从而造成肺泡上皮和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毛细血管膜通透性增加,水、电解质的运输障碍,出现肺水肿。由于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及肺微血管原位血栓的形成,肺动脉压力通常轻度升高,但随后增加至较高水平。从而右心室后负荷逐渐增加,右心排血量呈下降趋势,最终可导致右心功能衰竭。右心室排血量的降低造成左心室排血量的减少,出现心搏加快,外周阻力增高来维持体循环血压,若失代偿,则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同时由于肺泡毛细血管内皮损伤,严重的通气或血流比例失调,ARDS患者的氧输送障碍导致组织氧合障碍,造成多脏器的缺氧,从而诱发MODS或MSOF。急性期后部分患者可呈现进行性纤维化性肺损伤,可导致肺的顺应性下降,影响通气。

【临床表现】 ARDS的症状大多在各种原发疾病过程中出现,可突然出现症状,呈急性发病。主要表现为呼吸频数、突发性进行性呼吸窘迫、气促、发绀,常伴有烦躁、焦虑、出汗等。其呼吸窘迫的特点是感胸廓紧束,吸气费力,伴明显发绀,经常规吸氧后呼吸困难仍难以改善,亦不能用其他原发心肺疾病(如气胸、肺气肿、肺不张、肺炎、心力衰竭)解释。早期体征可无异常,或仅闻双肺少量细小湿啰音;随着病情的进展,出现吸气“三凹征”,唇甲发绀,后期多可闻及双肺水泡音,可有管状呼吸音。有的可合并胸腔积液,并出现相应的临床体征。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1.胸部影像检查 本病影像检查主要依靠胸部X线检查。主要表现为双肺弥漫性浸润同时为正常心影。肺CT表现肺内有弥漫性或斑片状毛玻璃密度或肺实变阴影,有的可见小叶中心密度增高影,病变分布可为外围肺野较重或中央性分布而外围病变较轻。

2.实验室检查 动脉血气分析(ABG)显示严重的低氧血症,典型的改变为PaO2下降,pH升高,早期表现为呼吸性碱中毒,随疾病的进展可出现呼吸性酸中毒。氧合指数对确立诊断、病情严重度分级及疗效评价均具有重要意义。

3.床边肺功能监测 ARDS时肺顺应性降低,死腔通气量比例(VD/VT)增加。肺顺应性检测对诊断、疗效判断及监测病情变化均有实用价值。

4.血流动力学监测 用于与左心衰竭鉴别有困难时,通过置入四腔导管可测定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PCWP一般应<12mmHg,当PCWP>16mmHg,应考虑急性左心衰竭的诊断。

【诊断】 ARDS是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无左房压升高的急性呼吸衰竭。动脉血氧分压(PaO2)<60mmHg、PaO2/吸氧浓度(FiO2)≤300mmHg是诊断ARDS的主要客观标准。

【治疗】

1.ARDS的初步处理 有ARDS危险因素存在时,要对可能发生ARDS的呼吸困难给予高度警惕,立即测动脉血气和胸部X线检查,吸入高浓度氧,一旦诊断考虑ARDS,给予机械通气等治疗。

2.常规的治疗措施 实施特别监护以及密切监测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并予纠正。

3.针对原发病的治疗 关键在于积极控制原发病,如处理好创伤,积极控制感染,抑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对肺脏的进一步损伤等。

4.机械通气 机械通气是治疗ARDS主要手段。机械通气治疗的两大策略包括:①用低潮气量(5~6ml/kg)或严格限制通气压(平台压<30cmH2O),允许PaCO2逐渐增高;②吸气时短暂加用足够的压力让萎陷的肺泡尽量开放,呼气时加用适当的呼气末正压(PEEP)让肺泡保持开放,即所谓“肺复张策略”。

5.药物治疗 ARDS急性期慎用激素,晚期患者使用激素可显著降低肺损伤和器官衰竭分数,改善氧合,有减轻肺纤维化的作用。一氧化氮吸入(iNO)可改善通气或血流比值,提高氧合,但对病死率无改善。

6.营养支持 补充热量和高蛋白,高脂肪营养物质,给予强有力的营养支持,鼻饲或静脉补给,保持总热量摄取(20~40kcal/kg)。

7.液体治疗24h出量>入量500~1000ml,呋塞米(速尿),每日40~60mg,监测中心静脉压,随时调整输入液体量。

【护理】

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观察 早期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呼吸困难症状,可有过度通气的表现。当患者出现呼吸次数和呼吸深度均过度增加,给氧后缺氧症状没有改善,就应警惕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

2.急救物品的准备 当预见患者可能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如:吸入氧且浓度达50%~60%,但动脉氧分压仍低于60mmHg时,或如通过吸入高浓度的氧动脉氧分压可≥60mmHg,但动脉二氧化碳分压>45mmHg或pH<7.3,排除代谢性酸中毒时,应准备好呼吸机和气管切开所需物品。取出患者义齿等口鼻内可活动的异物。

3.病情观察重点

(1)定时观察呼吸次数、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呼吸形态、附属呼吸肌活动状态、胸阔活动状态及其体位等,与此同时应注意当时活动情况、精神兴奋与否、睡眠、疼痛等变动因素及其程度。定时听诊肺部,了解有无啰音,啰音的性质及进展情况。并注意观察有无伴随症状,如脉搏、血压、体温情况,有无因呼吸困难造成谈话障碍,有无发绀、出汗、头痛、颈部表浅静脉扩张、不安、紧张、失眠等及其程度。

(2)出现低效性呼吸形态,观察其对患者的影响程度,如缺氧的程度,并评估导致低效性呼吸形态的原因,协助改善诱发的因素,如:痰液过多、肌肉疲乏等。

(3)注意观察有无呼吸性碱中毒的发生,如:面部潮红、头痛、窒息感、气促眩晕、易激动、四肢和口唇周围感觉异常、意识改变、抽搐等。

(4)观察呼吸道是否通畅:观察咳嗽的性质,痰液的颜色、性状和痰量,避免患者用力和剧烈咳嗽,以免增加患者的耗氧量。必要时指导患者咳嗽训练,以轻咳的方式将痰咳出。

(5)大剂量应用激素治疗时,观察患者的神志,如:有无欣快感、谵妄;高血糖的临床表现,患有糖尿病者观察有无酮中毒;有无低钾表现,应激性溃疡而致消化道出血等。

(6)注意原发病临床表现的观察。

(7)观察患者精神上的反应及期待,了解患者对于呼吸困难的反应,期待得到何种护理,提供相应的护理。

4.保持患者身心安静

(1)重视患者的主诉:呼吸困难系主观性症状,个别性差异大。因此,观察过程中不但要注意收集客观资料,还应充分把握主观性资料,作综合性的判断。另外,患者的心理负担可导致呼吸困难加重并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尽量解决患者的自觉症状,是保持患者身心安静的重要前提。

(2)限制活动:卧床休息是基本要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期,仅出现过度通气时就要保证患者休息。休息程度依病情而定。如患者在安静状态下没有缺氧的临床表现,但因极轻微的活动即会引起呼吸困难时,就应卧床休息;如患者在安静状态下呈现明显的呼吸困难时,应严格卧床休息,所有生活护理由护理人员完成,各项治疗护理工作尽量集中完成,尽量减少打扰患者次数,以将机体耗氧量减少到最低。

(3)减少谈话:因谈话使氧消耗量增加,呼吸困难加剧造成谈话障碍,继而引起精神压力,所以要限制探视,并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避免谈话内容给患者带来的刺激,并注意电视、书报、广播等可能给患者带来的刺激。

5.合适的体位 为使胸部能有效扩张,保持呼吸通畅,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最有利的体位。一般情况下给予半坐卧位,并提供保持半坐卧位的器具,如:背架、摇床、枕头、棉被等。如采取卧位时,病灶在肺上叶采取患侧在下的侧卧位,病灶在肺下叶采取患侧在上的侧卧位,除此之外采取患侧在下的侧卧位。意识不清的患者,枕头应置于其肩下,以保持颈部伸直。患者应除去紧身衣物,使用轻的盖被。俯卧位有利于改善氧合并清除分泌物,还能减轻吸气压力和吸入氧分压过高所造成的肺损伤,可考虑。

6.维持体液平衡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进入体内的水分过多会加重肺水肿,因此护理中应注意保持液体平衡。一般来说,在保证血容量和血压正常的前提下,出入量应保持轻度负平衡,尤其是早期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时。应控制输液速度,并注意肺部啰音的变化。及时、详细、准确记录出入量,包括吸气充分湿化,从呼吸道摄入的水分。出入量至少每班统计1次,必要时严密观察每小时尿量。

7.饮食支持及预防便秘 营养的补充应尽量采取经胃肠道的方法。如能进食者,鼓励患者进食高营养、高维生素、高纤维、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如安素、能全素等。气管切开患者可由鼻饲进食。要求定时、小剂量、多次,同时配合肠外营养。饮食应避免易发酵之食品,以免肠腔胀气使膈肌上升,影响呼吸运动。撤离机械通气期间应避免摄入过量糖类,以避免增加二氧化碳产量及呼吸肌的负担。便秘造成排便时用力,氧消耗量增加,使呼吸困难加剧,所以要预防便秘,饮食基本正常情况下,尽量保证每天排便1次。

8.氧气治疗的基础观察及护理

(1)氧疗初始时应记录给氧的方式、所用面罩的类型(不同的氧气面罩在同一氧流量时所吸入的氧浓度不同)、氧流量、给氧浓度;如改变给氧方式、氧流量、更换面罩类型时应记录。

(2)使用面罩给氧时,面罩选择应适合患者脸型,松紧合适,防止患者不适和漏气,面罩与脸部接触部位材料最好为硅胶。充气面罩充气后,用手按压气囊硬度与其鼻尖硬度基本相同即可。注意保护面部皮肤,防止与氧气面罩接触部位皮肤破损,可涂搽类肝素(喜疗妥霜剂)保护皮肤。

(3)保持室内空气湿度,可采用空气加湿器或地面洒水等方法,室内湿度保持在50%~60%;适当给予患者饮水。

(4)观察和记录氧疗效果,如:意识、呼吸次数、深度、节率、缺氧症状和氧饱和度等是否改善。

9.机械通气治疗的观察及护理

(1)机械通气的模式和吸氧浓度的调节:原则上所有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应一开始就应用呼气末正压(PEEP)。机械通气之初为迅速纠正患者的缺氧状态,可吸高浓度氧,但吸入氧浓度不应超过60%。机械通气进行中应根据动脉氧分压测量结果来调节吸氧浓度。其原则是,根据不同病情维持动脉氧分压在60~90mmHg,而尽量减低吸氧浓度,长期吸入50%~60%或以上的氧,有可能发生氧中毒,应尽量避免。开始应用时应先从低值开始,逐步提高。减低PEEP也应逐步递减,每次间隔1~6h。个别患者在大幅减少PEEP的最初几分钟内,可发生严重的肺萎缩、低氧血症,应在严密观察下进行。

(2)初始使用机械通气时,应记录所设置的各项参数,更改参数时应当记录。并严格按照要求设置的参数和氧流量执行。

(3)机械通气应持续使用,如必须中间暂时停机,应将暂停时间严格掌握在允许时间内。

(4)清醒患者使用机械通气时,应促进患者与呼吸器的配合,观察有无人机对抗。在呼吸机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解除精神因素的影响,告诉患者治疗的目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实施与呼吸机适应方法训练。呼吸机治疗初始1h内应持续严密观察患者,如:自主呼吸与呼吸机的设置是否一致,患者缺氧症状有无改善,有无烦躁,甚至自行拆除面罩等,在排除机器无漏气情况下,训练和指导患者和呼吸机频率进行配合。

(5)定时监测呼吸频率、节律、胸廓活动的幅度、呼吸音的强弱、末梢血氧饱和度以及患者呼吸困难是否改善,以确定机械通气的有效性。如所测量的呼吸情况是监护仪的数据,记录时应表明为监护仪数据。

(6)持续气道湿化,保持呼吸道湿润。定时检查湿化瓶加温装置和耗水情况。要保证吸入的气体达35℃左右。每日水分蒸发量应在250ml左右,才能达到气道黏膜的湿化作用。并随时检查通气螺旋管内有无积水,及时排除,防止流入气道。如无湿化装置,可采用输液装置滴入的方法,按250ml/d左右的量调节滴数。

(7)每班至少对呼吸机的运行情况检查1次,保证呼吸机各连接正确,观察有无漏气。

(8)及早发现PEEP对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①气压损伤,如:皮下气肿、纵隔气肿、气胸等,观察患者是否有胸痛、憋气、烦躁等,叩诊过清音的表现,特别要加强恢复期气压伤的观察。②因平均气道内压、胸膜腔内压上升而致回心血量减少,心排血量下降,因此应用较高PEEP时,最好能同时检测心排血量。PEEP也能加重正压机械通气的其他并发症,如:颅内压增高、肾功能减退、肝淤血等。可通过观察血压、脉搏、肢体末梢循环、尿量,有无头痛、抽搐、烦躁、呕吐,瞳孔的变化及呼吸是否规则等来判断。

(9)注意观察腹胀情况:患者出现轻度腹胀可能与吞咽反射亢进或反射性抑制胃肠蠕动有关,一般2~3d可改善,若无改善或持续加重,应给予适当处理。

(10)门静脉高压的患者,要注意正压通气造成静脉循环淤血的情况下,可能会进一步加重门静脉高压症,进而造成上消化道出血。

(11)因人工气道的建立,吸入气体加湿、加温、吸痰等易继发肺部感染,应定期对呼吸机气体回路、湿化器进行消毒,一般1~2d消毒1次。

(12)建立人工气道时,保持人工气道固定、通畅。①管路固定:气管插管可用胶布、绳带或支架固定法;固定后注意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一致;口腔护理3~4/d,经常变换气管导管位置,以免长期压迫引起口角溃疡、糜烂。气管切开置管的固定:将两根寸带,一长一短,分别系于套管两侧,将长的一段绕过颈后,在颈部左侧或右侧打一死结或打手术结,以防脱出;松紧要适度,以一指的空隙为宜。翻身时最好有两人合作,保持头颈部与气管导管活动的一致性,防止脱管。②气囊的管理:气囊的作用是使气管插管固定在相应部位,使导管与气管比之间严密无隙,既防止呕吐物、血液或分泌物流入肺内,又避免机械通气时漏气。保持气囊的充盈度:气管毛细血管灌注压约25cmH2O,若气囊压力大于此压力则可致缺血性损伤或组织坏死。采用低压高容量气囊,恰当充气,一般充气不超过8~10ml,需定时监测气囊压力,鼻饲前一定要监测气囊压力。③人工气道的温湿化:建立人工气道以后,患者的呼吸道纤毛运动功能减弱,易造成分泌物排出不畅。因此,应加强呼吸道的温、湿化。蒸汽加温湿化是呼吸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加温湿化空气,减少寒冷、干燥的气体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使气体进入呼吸道后温度逐渐升至体温水平。要求吸入气体温度应保持在32~37℃,气体相对湿度95%~100%。加温后的气体可在呼吸机管道产生冷凝水,调整呼吸机管路,使接水瓶处于垂直状态,要经常清除,以免积水太多反流入患者气道内发生气道感染。湿化罐中水位应定在标准线以内,过高会影响通气量,过低易被烧干,损坏仪器。另外,应注意加热器内随时添加灭菌蒸馏水或灭菌注射用水,不得使用生理盐水和药物。

(于丽莎 李立新 李捍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