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 peritonitis,SBP)是指无明显腹腔内感染来源、最可能由肠道细菌移位进入血流并通过菌血症引起的腹水感染。SBP是肝硬化腹水的常见并发症,病死率约为33%。
【发病机制】 肝硬化患者由于抵抗力差,容易发生呼吸道、泌尿道等多种类型的感染,进而以菌血症的形式进一步感染全身其他部位,细菌容易在腹水中定植,通常情况下人体通过肝的单核-巨噬系统抑制细菌的扩散,但是肝硬化患者因门脉高压后,侧支循环开放,血液绕过肝的单核-巨噬系统,通过吻合支经门-体循环短路直接进入体循环,再加上淋巴液流量超过胸导管引流能力,可以出现淋巴液淤积和淋巴液自肝表面漏出到腹腔中,进而导致腹膜感染。上述因素均可使细菌进入腹腔,造成SBP的发生。
【临床表现】 局部感染表现为压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症状及呕吐、腹泻、肠梗阻等;全身感染表现为发热、白细胞增多、败血症性休克、肝性脑病、肾功能损害等。
可分为下列临床类型:
1.普通型 最常见,具有典型的急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急性起病,突然腹痛,不规则发热。腹部压痛,伴反跳痛,腹肌轻中度紧张,腹水迅速增长。
2.休克型 剧烈腹痛或急性发热后数小时或1d天内迅速出现循环衰竭,唇指发绀。休克发生后体温常不升且休克难以纠正。腹部检查可有压痛。此型约占SBP患者的8%。
3.肝性昏迷型 常无发热及腹痛,早期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迅速进入昏迷。患者肝功能损害严重,黄疸迅速加深,血氨升高。
4.顽固性腹水型 腹水进行性增多,常规利尿治疗无效,腹胀明显,常无腹痛。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
5.无症状型或隐匿型 感染较轻,多见于原来体质与肝功能相对良好的患者。平日可有轻微腹胀或偶有低热,此型占SBP患者的10%~20%。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分类增高。
2.腹水检查 检查腹水多形核白细胞(PMN)计数及细菌培养等。
【诊断】 需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治疗】 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可选用头孢噻肟、其他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与β-内酰胺类药物联用、氨曲南、阿莫西林加克拉维A酸、口服抗生素等。
【护理】
1.保持舒适 卧床休息,腹水量大的患者,宜适当调整为半坐卧位,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衣物应宽松舒适,质地柔软。室内温度保持在20~26℃,相对湿度50%~60%;保持病室安静,环境清洁。
2.保证营养供给 进食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适当限制钠盐,戒烟酒,忌食粗糙、刺激性食物。如有消化道出血症状应禁食,给予肠外营养支持。
3.降温 患者发热时遵医嘱给予物理和(或)药物降温,降温后30min测量体温,防止体温骤降、大量出汗而导致脱水或循环衰竭。使用化学冰袋应外包清洁干燥的毛巾,置于患者前额、枕后、腹股沟等处,避免冻伤。
4.保持口腔清洁 口腔护理每天2~4次,进食后及睡前使用5%碳酸氢钠漱口液及复方硼砂漱口液交替漱口。
5.保持皮肤完整清洁 大量腹水患者2~4h翻身1次,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对骨突部位或经评估有压疮高危者,贴安普贴和使用气垫床以预防压疮发生;每次便后用温水洗净并擦干,每周擦浴2次,及时更换内衣裤,皮肤瘙痒者遵医嘱外涂炉甘石洗剂等,每周修剪指甲1次,避免抓伤。
6.避免医源性感染 应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或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加强各种导管的护理;行腹腔穿刺术后,保持腹穿局部敷料清洁、干燥,直至针眼愈合。
7.病情观察 每班观察患者腹水和肢体水肿情况,下肢水肿者可予抬高下肢,以利于静脉回流,准确记录出入量;每班观察患者腹痛的部位、程度、频率,及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警惕出现感染性休克;观察并准确记录患者每次呕吐、腹泻的性质、量及颜色等。
8.保证用药安全 应用利尿药后记录第1次尿量,评估用药效果;遵医嘱合理分配抗生素使用时间,观察用药后效果及不良反应。
9.健康教育
(1)指导患者及家属了解本病相关知识,注意饮食调理,适当限盐,避免刺激坚硬食物,禁酒;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加强个人卫生;出现发热、腹胀、腹泻、腹痛等时及时就诊。
(2)每日测量体重,尿量减少或有下肢水肿时应警惕出现腹水;遵医嘱正确使用利尿药;注意观察大便的颜色、性状,出现黑粪或血便时必须立即就诊。
(刘素霞 唐永红)
参考文献
[1]辛绍杰,周先志.现代急症传染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2]李梦东,王宇明.实用传染病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张玲霞,周先志.现代传染病学.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4]范玲.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5]曹伟新.外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6]汪复,张婴元.实用抗感染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7]陈百合,谢巾英,廖秀宜.最新儿科护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8]姚景鹏.内科护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9]陆再英.内科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0]任建林,焦兴元.现代消化病诊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11]吴孟超.中华肝病专家论坛.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
[12]王宝恩.现代肝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3]蔡东联.实用营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4]陈灏珠.实用内科学.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5]王兴华,李平.外科护理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16]单丽霞,唐贺玲,等.外科疾病护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17]吴在德,等.外科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18]尤黎明.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19]王志红,周兰姝.危重症护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