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概念 是指护理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黏膜、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接触(针刺、咬伤、擦伤和割伤等)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传染性物质的状态。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是接触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护理人员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2.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分类 可分为:物理性职业暴露(锐器伤、负重伤、辐射伤)、化学性职业暴露(细胞毒性药物、化学消毒剂,水银、体温计、血压计、电池,麻醉废气)、生物性职业暴露(以HBV、HCV和HIV最常见)以及社会和心理因素4种类型。
3.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途径
(1)皮肤黏膜暴露:因其职业的特点,需要经常面对各种各样的患者,接触各种病原体的概率远比普通人群高。患者的血液、精液、胸腔积液、腹水、脑脊液、羊水、组织、阴道分泌物和脓液等为高危感染性体液;患者的唾液、痰液、泪液、汗液、尿和粪便等为低危感染性体液。医务人员中有2%~40%暴露于HBV,3%~10%暴露于HCV,0.2%~0.5%暴露于HIV。工作中存在护患双向传播的危险。
(2)锐器伤:职业暴露感染者中约80%是因针刺伤造成,现已证实有20余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感染。1次针刺伤后感染HBV、HCV和HIV的风险分别为6%~30%、3%~10%和0.2%~0.5%。
(3)手污染:医院最常见的病原体传播方式是通过手。把患者从床上扶起来、测量血压或脉搏、接触患者的手、给患者翻身、接触患者卫生被服、接触床头柜、床垫、输液等操作,护理人员的手上可以增加100~1000个细菌。国内研究者检测了400名医务人员的手,其在接触污物后未洗手时手的带菌率为100%。在427份带菌标本中,主要细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枯草杆菌、变形杆菌、四联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保护患者身体健康最简单、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
(4)空气传播:国内外调查表明,空气是病原体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在医院,空气中的病原体来源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伤口脓液、排泄物和皮屑等,干燥后形成菌尘,通过讲话、咳嗽、喷嚏、清扫整理病房、人员走动、物品传递和空气流动等扬起而污染空气。一些医疗器械如呼吸机、雾化器、吸引器等在操作过程中也会把病原体播散到空气中。
4.职业暴露产生的原因
(1)人员编配不合理: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不够科学,缺编问题普遍,这与我国的经济卫生政策有一定的关系。一些医院为了增加经济效益,经常加床,造成医务人员严重缺编、超负荷工作,致使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从而增加了职业暴露的风险。
(2)化学性危害知识匮乏:国内学者调查167家医院的肿瘤化疗药物配置,仅8家医院(占4.78%)采用了集中式管理,其余159家(占95.21%)均采用分散式管理;仅12.15%的医院使用全密闭式输液系统;操作时很少穿防护服、戴护目镜,正确戴手套者仅为9.58%;还有62.26%家医院护理人员操作时不穿隔离衣;136家医院使用了不符合要求的敞口容器存放化疗废弃物。
(3)教育培训存在漏洞,自我防护意识淡薄,防护用具缺乏:国内的调查显示,26所护理院校均未设置职业防护教育课程,也无相应教材。工作后也缺乏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和方法等继续教育。对157名传染病专科医院的护理人员调查发现,87.9%认为需要加强防护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传统的教育中,过分强调护理人员要有奉献精神,有时给其造成一种错觉,认为注重自身安全防护就是不讲奉献,戴手套等被认为是怕脏嫌弃患者,是不敬业的行为。护理工作中常有被血液或体液泼溅的危险,67.5%护理人员从不戴防护目镜;侵袭性操作时3.2%护理人员从不戴手套。某综合医院57.3%的护理人员不采取防护措施,原因是遇到的传染患者少,没必要防护;洗手及手消毒正确者仅25.8%,正确掌握消毒剂用途及效能者仅为4.5%。由于医院成本核算,许多医院很难提供符合标准的安全防护用具,甚至连锐器盒都难以保证。40.36%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因未提供防护用具所致。
(4)常规操作、应急处理欠规范:美国CDC调查显示,医务人员发生HIV职业暴露后进行暴露后预防(PEP)可使HIV感染率降低79%,同时PEP具有保护作用,可减少81%的HIV感染的危险。国内调查显示,医务人员被针刺伤时,约86%的人只采取一般的消毒措施(碘酒加乙醇),能规范处理的仅占4%,甚至有0.33%的人不做任何处理;防护评估不到位的占94%。22所二、三级综合医院中,仅有9所医院有职业暴露上报制度,1499名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后的上报率仅为21.15%。注射后针头处理不当(收废弃针、毁形浸泡、取下针头及重套针帽)所致针刺伤占刺伤总数的62.68%;432名实习护士发生针刺伤不同环节的刺伤率分别为操作前占25.6%、操作中占20.0%、操作后占54.4%。护生实习工作6个月就有72.6%的人被刺伤,其中79.4%的是被使用过的针头刺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