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标准预防概念 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是指认定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均具有传染性,医务人员在接触上述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同时,还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空气、飞沫、接触隔离措施。
2.标准预防的特点 强调双向防护,即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护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护人员传至患者;即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3.标准预防的操作原则 标准预防针对所有为患者实施诊断、治疗、护理等操作的全过程,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不论患者是否确诊或可疑感染传染病,都要采取标准预防。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具有防渗透性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戴手套操作过程中,要避免已经污染的手套触摸清洁区域或物品。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划伤。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或者利用枕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保证废弃物的正确处理。废弃物处理过程中必须注意:运输废弃物的人必须戴厚质乳胶清洁手套;处理体液废弃物必须戴防护眼镜。
4.标准预防技术 包括洗手、戴手套、穿隔离衣、戴防护眼睛和面罩等基本措施。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体液、血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1)洗手和手卫生:制定并落实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
对医院职工开展全员性培训,增强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掌握手卫生知识,保证洗手与手消毒效果。
配备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流动水、洗手液、速干手消毒剂和非手接触式水龙头和干手设备等。用于洗手的皂液应置于洁净的容器内,定期清洁和消毒。对容器进行清洁消毒时,容器内剩余的皂液应弃去,禁止将皂液直接添加到未使用完的容器中。使用固体肥皂时,应当保持干燥。
外科手卫生设施配置除必须符合上述要求外,洗手池应设置在手术间附近,大小适度,易于清洁,洗手池水龙头的数量应根据手术台的数量设置,不应当少于手术间的数量,间隔适宜。用于刷手的海绵、毛刷等用具,应当一用一灭菌或者一次性使用,洗手池应当每日清洁。
医务人员应掌握正确的六步洗手法,彻底洗净双手。在频繁接触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当手无可见污染物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代替洗手;当接触传染患者或被感染性物质污染后,应当先用流动水冲净双手,然后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外科手消毒时,禁止指甲化妆、佩戴假指甲和戒指等饰物。选用的手消毒剂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对皮肤刺激性小、无伤害并有较好的护肤性能。外科手消毒剂的出液器应当采用非手触式,洗手后应使用无菌巾擦手,盛装无菌巾的容器应当干燥、无菌。当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污染的器械后应立即洗手。即使操作时戴着手套,脱去手套后也应及时洗手,在两个患者之间或接触同一患者身体的不同部位时均应洗手。日常工作卫生洗手,使用普通肥皂,快速洗手。为控制暴发,使用抗菌剂或防腐去污剂洗手。
(2)个人防护用具:各种类型的口罩、护目镜、面罩、隔离衣等防护用品根据不同的传播途径和隔离要求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以提供屏蔽保护。
(3)医疗废物:医疗废物处置必须严格遵守“分类收集、专区存放、密闭运送和集中处置”的原则;医院检验和研究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必须就地无害化处理;严格污染物入袋制度,不同类别的污染物分别使用不同颜色、有标识的污物袋分开收集(普通生活垃圾用黑色垃圾袋盛放、医疗垃圾用黄色垃圾袋盛放),污物袋未破损,或袋外未被污染,单层即可,否则需要双层袋,并按规定无害化处置。
(4)传染性患者的运送:限制烈性传染病患者或重要的微生物感染的患者离开隔离室是减少在医院传播的唯一目的,患者在十分必要时方可离开病室。有必要转移或检查及手术时,患者及运送人员都要有一定的防护,以防传染和扩散。接收者必须预先知道患者到达时间及隔离预防要求,双方必须严密协作,才能保证安全。
(5)耐用设备处理:污染设备和物品从隔离病房运出时,要装在污物袋内,以防止与其他患者接触或污染环境。袋子如果不易破损,或袋外未被污染,单层就可以,否则需要双层袋。应有防水渗出功能、防止传染的污物袋要有标识,并按规定销毁处理。
手持针头和利器时,不要让锐器面对着他人;在为不合作患者注射时,应取得他人的协作;使用后的针头不可再套回原针帽内,如果一定要套回,则采用单手复帽技术;针头用后不应放在治疗台上,应立即弃于防水、防刺的容器内;针头不可折断或弯曲;不要将裸露的针头直接弃于垃圾桶内,不要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
(6)卫生被服处理:污染的敷料应尽量少接触,也不要搅动;用后的敷料、被服应装入污物袋内,标记后运出病房,先消毒,后清洗,再清点;对特殊传染患者用过的敷料应装袋、标记或用规定的特殊颜色的专用袋,严格消毒处理。
(7)餐具:对餐具没有专门的预防措施,任何的可以使餐具清洁的方法均适用,如医院洗碗机(热消毒)配以去污剂充分洗干净,即可起到隔离作用。
(8)日常工作和终末处理:一般患者住过的房间和使用过的床单位及设备为预防感染的传播,采用医院规定的相同卫生处理程序,达到日常清洁的标准。除非特殊感染患者,具有传染性微生物的污染严重,在彻底清洁基础上,适当的消毒床单位、设备和环境的表面(桌面、窗台、床栏杆、轮椅、洗脸池、门把手、水龙头、电源开关等)。能在污染环境中较长时间生存的致病微生物感染的患者或定植的病原体接触过的设施、器物及被患者的分泌物、血、体液等污染的物品必须达到充分、有效地(针对患者患病的致病微生物)清洗、消毒。其方法、清洁的频率和使用的产品应由医院决定。
5.标准预防隔离措施
(1)隔离原则: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医院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生物媒介传播)并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隔离措施。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
(2)隔离措施
①医务人员的防护: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手部皮肤破损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
②空气隔离: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痘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患者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当患者病情允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应严格空气消毒。
③飞沫隔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患者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患者病情允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m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
(庄英杰 李可萍 杨 静 贾红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